一直以來,我們從來不認為新生兒出生時的啼哭意味著什麼,相反,產房中的哭聲對於產婦和醫生來說都是一種安慰,它給大家帶來的是欣慰的微笑。很多醫生並不認為新生兒的哭聲是一種溝通,對於新生兒尚未發育成熟的大腦來說,疼痛只是一種反射,是無關緊要的。然而,新生兒的啼哭真的沒有含義嗎?他們能感知疼痛嗎?如何能讓寶貝減少痛感?
文/安琪 指導專家/郭衛紅(北京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主任醫師)
新生兒痛感研究
● 當醫生在新生兒的一隻腳趾上采血樣時,另一隻腳會立即表現出反抗。外科切割傷口的手術也會引發新生兒尖聲大哭,睡眠時的針刺會喚醒半數以上的新生兒,並且他們會努力移開自己的手和前臂。護士清洗新生兒的後背和頭部的時候,他們會試圖爬起並且大哭起來。
● 研究人員又在美國西北大學和芝加哥的待產醫院做了一系列的實驗,發現所有出生不到一天的新生兒對臀部、大腿和小腿等部位的針刺都是有反應的。
● 另外一個針對嬰兒疼痛的實驗方法,是用不同溫度的水接觸新生兒的腹部、大腿或前額,並錄下他們的反應。研究人員發現,新生兒的反應很強烈,尤其是對冷水,在所有的項目中,背離新生兒正常體溫的水立刻引發了呼吸和循環系統的改變。
心理學家由此做出推斷
新生兒的反射和本能比我們迄今為止知道和認為的都要複雜和先進。看來,新生兒和胎兒感知疼痛的能力是顯而易見的。
【新生兒痛感研究】
醫院生產的疼痛
對大多數人來說,去醫院生產已經成為標準的生產方式。但是,從新生兒的角度來看,這種分娩方式卻伴隨著一系列不可預知的疼痛:在生產過程中,電子監測和采血樣造成的頭皮傷口,鉗產時造成的傷害,被抓著腳後跟倒提著,明亮的光線,噪音,腳後跟采血樣,維生素注射,擦拭和清洗,與媽咪的分離,以及被放到有著哭鬧嬰兒的育兒室……所有的這些,也許都違背了新生兒的意願。
子宮中的疼痛
在生產之前,引起胎兒啼哭的狀況也存在。當空氣能夠到達胎兒的喉部時,就有可能聽到哭聲。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子鳴”,是胎兒疼痛的一個生動信號,雖然很少見但是已經被證明存在。事實上,現代的所有胎兒啼哭的案例都相伴有產科的操作:檢查,胎位倒轉,羊水破裂,插入電極或採集頭皮血樣等。
重症監護中的疼痛
早產和高危孕婦在重症監護下完成妊娠時,新生兒會面臨更多的疼痛。他們會被固定在床上並接上一根呼吸管,一根胃飼管,輸液管、針頭、監測儀器的金屬線纏繞著他們,寶貝嬌嫩的皮膚很容易被酒精棉球灼傷,以及被扯下的膠條。
如何緩解寶貝的痛感?
近年來,我國醫學界也越來越重視對於新生兒痛感的研究
目前,我國一些醫院率先採用環境和行為干預相結合的方法,如制訂新生兒疼痛護理常規,建立健全新生兒疼痛評分制度;同時加強護理人員對疼痛知識的培訓,使護理人員改變傳統的漠視新生兒疼痛的觀念;將疼痛作為除體溫、脈搏、呼吸及血壓之外的第5項生命體征;操作時動作輕柔,技術熟練,儘量減少有創操作性刺激;在進行致痛性操作時給予預防或緩解疼痛的干預措施,以減少疼痛刺激。
一些醫院從新生兒重症監護病房的聲音、燈光、新生兒體位、疼痛、撫觸、醫療護理操作等方面採取相應措施,減輕環境因素對新生兒病情的影響和危害。
【寶貝疼痛時的表現?】
啼哭
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專家告訴人們,新生兒的啼哭只是一些“隨意的”聲音,並沒有什麼確切的含義。很多研究人員用了25年的時間來證明這個結論是錯誤的。啼哭不只是有意義的信號,通常也是吸引別人注意的手段。隨著疼痛的增加,新生兒會提高哭聲的強度,聲譜儀研究顯示了哭聲語言的不同與複雜程度。
面部表情
新生兒感受到的疼痛會清楚地表現在他們的臉上:面部脹紅、擠眼睛、嘴唇撅起、嘴巴張開、舌頭緊張、下巴顫動等。無論哪個年紀的人在感覺到疼痛時,臉上都會出現這樣的表情,為什麼當它們出現在新生兒的臉上時,我們要懷疑呢?
身體反應
成年人感受到疼痛刺激時,身體會出現痙攣、後背弓起、搖晃手臂、用手推開、蹬腿等動作驅趕引起疼痛的刺激。實驗觀察到新生兒在受到腳跟刺激時,也會做出同樣的反應,甚至早產兒對於組織傷害都能表現出和成年人同樣的敏感性。
體征改變
疼痛能引起呼吸的加快。在尖聲的啼哭中,新生兒的心率每分鐘可高達180次,比平靜時增加了50次。快速升高的心率意味著他們體內正經歷著一場嚴重而緊急的騷亂。
另外,血清皮質醇是測量壓力的一種方法,在疼痛的狀態下,腎上腺會釋放出3~4倍於平常的皮質醇。在一項研究中,發現新生兒在三種不同的外科包皮手術中,皮質醇級別明顯地不同。此外在疼痛狀態下,新生兒組織和血液中的氧含量
TIPS專家提示
母乳餵養時的媽咪與寶貝的身體接觸、溫度、氣味都可緩解新生兒的疼痛感。實驗中還發現,出生後進行足底取血時如採取搖晃、給予安慰奶嘴和愛☆禁☆撫等措施可以明顯減輕嬰兒的哭鬧。按摩、擁抱及肌膚接觸都可以使嬰兒的哭鬧趨於安靜,並能夠改善嬰兒的呼吸、穩定體溫,更能有效地減輕嬰兒的痛覺。另外,讓嬰兒保持屈曲及包裹繈褓的體位,同時給以按摩也是有效減輕疼痛的方法之一。總之在護理時,需要我們時時刻刻像媽咪般溫柔地對待嬰兒。
本文版權歸我方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有關版權及相關問題請聯繫旺旺:育兒大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