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爸爸帶一下孩子會少塊肉嗎?

一天夜裡,孩子默默向上帝祈禱:“親愛的上帝,請讓我以後變成我和爸爸一樣的人”。 與此同時,爸爸也在默默祈禱:“親愛的上帝,請讓我成為我兒子夢想中的爸爸”。

後臺收到了這樣一份留言:

徐醫生,我老婆很喜歡您的文章,經常把您的文章轉發給我看,您的文章寫得很好也很實用,但是也經常被我老婆用作證據,控訴我在兩個孩子出生後不僅沒有盡到老公的義務,也沒有盡到做為一個爸爸的責任。我不否認,這幾年我因為工作繁忙到處出差,確實很少陪伴老婆和孩子。可是,我就不明白了,我們祖輩都是“男主內,女主外”,不是孩子都養得好好的嗎?我努力賺錢,當媽的在家操持孩子們,這有什麼不對?

 1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的寫文慣性和講座慣性向來是偏重於“什麼情況是什麼原因,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收到這位爸爸留言的時候我第一反應也是在想:媽媽的價值感、對家庭和愛的歸屬感、社會角色的多樣化、父母雙方應該如何根據各家具體情況進行良好搭配等。

但是越想越覺得,這不是一篇文章可以講清楚的,每個家庭都不一樣,家庭裡的人也各不相同,真要一條一條梳理,一本書的篇幅都不嫌長吧。

我總覺得一個人如果對現況表示不滿意,但是卻只停留在抱怨或者忍受抱怨的階段,往往是觸發抱怨的這件事情對這個人還不那麼重要,而如果這件事足夠重要,那麼這個人願意盡最大努力來協調一切,從而為這件事提供解決的條件。

確實,我們的祖輩一直都是男主外女主內,但是,孩子是不是“養得好好的”,這個要看大家怎麼定義和思考,畢竟,以前整個社會對於女性在家庭中作用的定位是不同的,大家庭生活中的孩子所擁有的男性示範角色也很可能不止爸爸一個人,兒童的群體遊戲也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提供了積極的影響,以前的爸爸也很少在孩子晚上都睡著了還沒回家……

 2 

我們還是先來看看資料吧(具體資料來源見文末參考文獻)。

父親,家是你能發揮最大影響力的地方

研究顯示:爸爸高度參與育兒的情況下,6個月時寶寶的發展商評分明顯高於那些育兒中爸爸缺席的寶寶,1歲時這些寶寶的認知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也更好,3歲時這些寶寶的智商更高。除此之外,這些寶寶的親子依戀更好,安全感更佳,對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的適應速度更快,向外探索的願望和資訊跟強。

研究同樣顯示:爸爸高度參與育兒的情況下,孩子會有更強的學習動力和更高的學業成就,也更有可能在學習中獲得“優等”,並擁有更好的算術和言語技能,留級和中學輟學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研究還顯示:相比于和父親相處不良的孩子,和父親親子關係親密的孩子在社交技能和情商方面的得分更高,事業成功率更高,心理狀態更健康,應對壓力的能力更強,自控能力更強,抑鬱症焦慮症發病率更低,犯罪率更低。

除了這些來自雙親家庭的資料,我們再看看來自父親缺位元的單親家庭資料。研究發現,相比於雙親家庭,在沒有父親的單親家庭成長的孩子:

1. 犯罪的概率高8倍;

2. 自殺的概率高5倍;

3. 出現行為問題的概率高20倍;

4. 男孩成為強☆禁☆姦犯的概率高20倍;

5. 離家出走的概率高32倍;

6. 吸毒和物質濫用的概率高10倍;

7. 輟學的概率高9倍;

8. 被虐待的概率高33倍(被自己父母、繼父母以及其他人進行身體虐待,情緒虐待以及性虐待的概率);

9. 女孩出現青少年期懷孕的概率增加71%。

 3 

爸爸的“魔力”在那裡?

爸爸通常是那個讓孩子坐在脖頸上,帶著孩子“開飛機”的人。

如果幼兒在攀爬樓梯,通常媽媽會跟在後面說:“小心一點,慢一點,看著腳底下,手扶好……”,而爸爸通常會說:“爬得很棒,你能爬得更高嗎?”非但如此,爸爸也往往是那個向孩子示範如何一次跨兩級樓梯的人。

糾結於玩具奶瓶要不要消毒、哪種衣物的材質更舒服、孩子吃手衛不衛生等問題的絕大多數都是媽媽;奶嘴掉地上撿起來用衣服擦擦就塞娃嘴裡、食物放涼了不加熱繼續喂的則通常是爸爸。

孩子大一點喜歡打球,爸爸往往是那個和孩子在球場揮灑汗水滾一身泥吧的人,而媽媽則通常是那個出來泥巴衣物和臭球鞋的人。

媽媽和爸爸的思考和行為特徵的不同,能從不同角度給孩子不同的示範和模仿。媽媽是孩子建立親密關係的正向模範,滿足孩子的親密需求,她和孩子之間的親子依戀是孩子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 當孩子感情受傷時媽媽能第一時間提供撫慰。

而爸爸在育兒中的作用,通常是鼓勵孩子玩更興奮更有挑戰性的遊戲,但同時又通過自己的言行向孩子傳遞“有活力有勇氣但不暴力”的資訊,更像是孩子在幼兒期以後探索世界征途上的好夥伴。爸爸媽媽在孩子生命中的作用內容不同,但同等重要。

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媽媽細緻的照顧和關愛,但同樣需要爸爸來告訴男性角色是怎麼樣的,行為特點是如何的,男孩從中學習模仿男性角色特點,女孩從中瞭解兩性如何的不同。

生活中自小缺少爸爸影響的男孩子,同樣可以獲得學業和事業的成就,因為一個人的成功與否通常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

但是,因為缺乏男性角色的示範和正面影響,這類男孩子往往會表現得更“秀氣”,缺乏向外探索的勇氣和安全感,在青春期乃至成人也會對“我是誰?我存在的意義是什麼?”這類問題更加迷惘,而且在自己將來的婚姻和育兒中也通常會更有可能手足無措。

爸爸和女兒的依戀關係同樣非常重要。一個和爸爸有著良好依戀的女兒,一個對爸爸愛自己非常自信的女兒,以後和異性的依戀關係通常也更健康,婚姻會更可能獲得完滿。因為爸爸的示範讓她對異性的態度是積極正向的,從而也更傾向于對和爸爸類似的人異性產生愛情。

反之,如果一個爸爸從未用語言和行為讓女兒感受到他的愛,這位女兒會在兒童期竭盡一切去討好爸爸,希望得到爸爸的肯定,而如果還是得不到,那麼她長大以後就會竭盡全力想聽到別的男人對她說“我愛你”。悲傷的是,正是因為她對自己的不自信,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這類女孩子長大以後往往更容易輕易付出自己的一切去討好愛人,更容易失去自我,婚姻家庭反而更容易不幸福。

我們在生活中會看到一些女孩子,戀愛期間數次因為懷孕做人流,或者戀愛結婚期間被暴力對待,但仍然覺得是因為自己做得不好,覺得離開了渣男就沒有人會愛自己。如果深究,往往很大概率會發現她的背後有一個缺失的父親,內心裡則有一個哭著想要被愛的小女孩。

爸爸和孩子的互動不被物質所決定,也同樣不被爸爸的外加屬性所決定,比如,一位爸爸,可能事業不成功,收入不高;可能長得不高大英俊,還可能禿著頭、嗓音不好聽;可能身體不那麼健康,還挺著啤酒肚……,但是在孩子的眼裡,他都是獨一無二的爸爸。無論他多麼叱吒風雲,還是升鬥小民,家,永遠是他發揮最大影響力的地方。

我們鼓勵爸爸高品質參與育兒,這一點,無論爸爸是什麼職業、什麼教育水準,什麼性格特徵……,其實只要有心去克服困難和障礙,都可以做到。哪怕你平均每天只能陪孩子10分鐘,也可以讓這10分鐘變成孩子一天裡最甜美的期待。

參考資料來源:

Yeung, W. J., Duncan, G. J., & Hill, M. S. (2000). Putting fathers back in the picture: Parental activities and children’s adult outcomes.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9 (2/3), 97-113.

Williams E., & Radin, N. (1999). Effects of father participation in child rearing: twenty year follow-up.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69 (3), 328-336.

Stolz, H. E., Barber, B. K., & Olsen, J. A. (2005). Toward disentangling fathering and mothering: An assessment of relative importa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7, 1076-1092.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1997). Fa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schools. Washington, DC: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Nord, C. W., & West, J. (2001). Fathers’ and mo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schools by family type and resident status.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NCES 2001-032). Washington, DC: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Cuffe, S. P., McKeown, R. E., Addy, C. L., & Garrison, C. Z. (2005). Family psychosocial risk factors in a longitudi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ic Chil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4, 121-129.

McBride, B. A., Schoppe-Sullivan, S. J., & Ho, M. (2005). The mediating role of fathers’ school involvement on student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 Psychology, 26 (2), 201-216.

Howard, K. S., Lefever, J. E., Borkowski, J. G., Whitman, T. L. (2006). Fathers’ influence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with adolescent mother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 (3), 468-476.

Culp, R. E., Schadle, S., Robinson, L., & Culp, A. M. (2000). Relationships among paternal involvement and young children’s perceived self-competence and behavioral problem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9 (1), 27-38.

Yogman, M. W. Kindlon, D., & Earls, F. (1995). Father involvement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outcomes of preterm infan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34, 58-66.

Cox, M. J., Owen, M. T., Henderson, V. K., & Margand, N. (1992). The prediction of infant-father and

infant-mother attach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8, 474-483.

作者介紹:徐桂鳳 主治醫師·兒童心理科,就職於美國愛荷華兒童醫院,擅長兒童心理及行為保健,正常兒童生長發育指導,兒童心理行為問題評估。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媽咪知道】所有,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媒體或機構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媽咪知道】平臺致力於為媽媽、寶寶提供最專業的移動健康管理服務。一鍵諮詢,三甲醫院兒科、產科醫生線上免費解答。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