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搭>正文

來杭州不,遊玩這十個古城門杭州你就轉一圈啦

杭州的老城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所謂城門,是古時通往城外的必經之路,出了城門就是鄉下了,從《老杭州十城門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出,西湖的確是在杭州城區正西面。杭州城區範圍經歷多次沿革,昔日連西湖都在主城之外,但是十門圍合的地方始終是不折不扣老底子的杭州,從古到今都是城市中心所在。

這十座活在地名裡的古城門,見證了杭州千年繁華烽火,也守護了杭州千年人間煙火,縱然物質可以毀滅,但是精神卻永生不滅,和十座城門名字一起留在當代杭州人記憶裡的是根植於老杭州的人文底蘊,和從皇城腳下發軔的的古老和尊榮。

1.鳳山門為古代杭城的南大門。南宋王朝於紹興二十八年在鳳凰山一帶築皇城,又築外城,城門十三座,此地大內北門和寧門。南宋末,元兵進佔杭城,未幾,宋宮毀於火,門毀。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由此處築城門名鳳山門(因位於鳳凰山而得名),又名正陽門。鳳山門為南宋禦街南端,旁有六部橋,為南宋三省六部諸官署所在地。門外萬松嶺一帶,地居樞要,風景優美,成為騎馬踏青之處,有“正陽門外跑馬兒”之民謠。民國初期,拆毀城門。為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鳳山水門鳳山門有水陸兩門,鳳山水城門建於1359年,歷經600年風雨,是杭州唯一真實存在的古城牆和古城門。錢江之水,“自龍山河湧入鳳山水門”,通過城內阡陌縱橫的水道,出武林門水門,和京杭大運河連在一起。鳳山水門既是龍山河的北端端點,也是扼守江南運河通往錢塘江的咽喉。2014年鳳山水門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中國大運河的遺產點之一。

2.錢塘門,杭州十個古城門之一。隋朝築城時印有錢塘門之稱,1400多年未改名,未易地。南宋以後錢塘門為杭州西城門之一。清順治七年,在杭州建旗營,錢塘門位於旗營西北角。自宋以來,錢塘門外多佛寺、樓臺。出昭慶寺、看經樓徑通靈隱、天竺。往靈竺進香者,多由此門出入,故有“錢塘門外香籃兒”之謠。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有計劃拆城,繼拆旗營之後,拆除錢塘、湧金、清波三門的城牆,改建湖濱路、南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錢塘門遺址錢塘門遺址於2008年進行了考古發掘。2011年杭州西湖入選世界遺產名錄,錢塘門遺址成為了世界遺產名錄中杭州西湖的24個核心景點組成部分。

3.慶春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為杭州古代東城門之一。原名東青門,因門外有菜市,又稱菜市門。南宋末,元兵進佔杭州,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往東拓展三裡,新門近太平橋,改稱太平門。明時始名慶春。門內慶春街,歷來為繁華街道之一。門外彌望皆圃,菜農運菜進城,擔糞出城,均由此門,故有民謠“太平門外糞擔兒”。 為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慶春門於2006年年底開工重建,2007年2月初全部建成,整體建築以杭州清代古城牆為原型,城牆全長66米、寬5.4米、高6.65米,兩端為殘牆,城牆中間建有城門,城牆頂上還建有一個按南宋城樓仿建的歇山頂式全木結構城樓。整座城牆的中空部分為杭州古城牆陳列館,內有南宋城牆考古遺址、古城門故事木雕壁畫、文物展示台等展示和陳列。

4.武林門西接環城西路桃花河,與西湖相望;北面是萬向公園也稱武林小廣場,杭州十大古城門“武林門”的古跡依稀可循,古新河綠化帶風姿綽約,武林門為杭城最古老的北大門,始建于隋代,有1300多年歷史。五代吳越時築羅城,建北關門,在今夾城巷;宋高宗時移城門於此,稱余杭門;明代改稱武林門。武林門外自隋代以來一直是溝通我國南北大運河的大集市。古時“北關夜市”為錢塘八景之一。從武林門至湖墅一帶,歷來是杭嘉湖淡水魚聚散地,所以有“百官門外魚擔兒”之說,賣魚橋也由此而得。民國初,因築路拆除武林門。為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5.艮山門是杭城古代的東北門,五代吳越時築羅城,為十城門之一保德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移門址於菜市河西,改名艮山門(《易》:“艮”為“北”,艮山,為城北之小山。汴京有“艮嶽”,南宋取名艮山,有故國之思)。門內有順應橋,俗稱壩子橋,故而也名壩子門。南宋末,元兵進佔杭城,門毀。至正十九年將城外展三裡,在保德國門故址得建艮山門。艮山門一帶,宋元以來個體絲織與機紡作坊遍佈,機杼之聲,比戶相聞,為弛名中外的“杭紡”主要產地,故有“壩子門外絲籃兒”之謠。艮山門於民國初期因築路拆除。為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6.清泰門是杭州古代的東門,吳越時名南土門,南宋初,在其南另辟一門曰崇新門,門近薦橋,亦名薦橋門。南宋,元兵進佔杭城,門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東延三裡築門,名清泰。門外一片水網交錯,其地多螺螄,故有螺螄門之稱。清泰門外沿江一帶直至江水入海處,是古代煮海鹽之處,沿江多鹽田,因有民謠:“螺螄門外鹽擔兒”。清光緒三十三年滬杭鐵路設車站於清泰門內,鐵路自城外破城而入,拆城門及城牆數十丈,是為杭城拆城之始。為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7.望江門望江門為杭城古代東南部城門,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八年,門其東有茅山河草橋門。南宋末毀。元末,至正十九年重建城垣,拓展東城三裡,在此建門改名永昌,因凳城樓可遠望江潮,清康熙五年改名望江。門外江塗田野,鄉民以種菜為業,望江運菜多由此門進城,因而有“望江門外菜擔兒”之謠。民國初因築路拆除城牆城門。望江門又叫草橋門,“草橋門外菜擔兒”,說的是望江門外多菜地菜農。為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念。

8.候潮門候潮門始建于五代吳越,名竹車門。因築城時以竹籠石,車運之定城基,故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在竹車門舊基重候潮門。因城門瀕臨錢塘江,每日兩次可以候潮,故名。門外江上舊有鐵幢浦,傳說為吳越國王錢鏐潮處,後淹沒。昔日,紹興之酒皆由此門入城,故有“候潮門外酒罈兒”之民謠。民國以後,拆城築路,門被拆除。

9.清波門在五代吳越時為水門,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杭城,為門十三,清波門是西城門之一,門瀕湖之東南,取“清波”之意名門,歷代沿用。因流福暗溝引湖水入城,俗稱暗門。清波門一帶古跡多,歷史上曾是詩人墨客及書畫家寓居之地,又因門通南山,市民需用薪柴多從此門運入,故有“清波門外柴擔兒”之民謠。清咸豐十年太平軍挖地道破清波門城垣數丈,進杭州。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旗營”之後,清波、湧金、錢塘三門及城牆均被拆除,改建成南山路,湖浜路。為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

10.湧金門為古代杭州西城門之一。五代天福元年,吳越王錢元瑾引西湖水入城,在此開鑿湧金池,築此門,門瀕湖,東側有水門。傳說為西湖中金牛湧現之地,因而得名。南宋紹興二十八年,增築城垣,改稱豐豫門。明初,仍復舊名。湧金門歷來是從杭州城裡到西湖遊覽的通道,為市區繁華地段,城門樓上有楹聯曰:“長堞接清波看水天一色;高樓鬧市煙火萬家。”西湖遊船多在此處聚散,故有“湧金門外划船兒”之諺。清康熙四十年,康熙南來杭,從城內河道出湧金水門遊西湖。民國二年杭州開始拆城,繼拆除“旗營”之後,湧金、清波、錢塘三門間城牆均拆除改建為南山路、湖濱路。從此西湖與市區連接。為使後人明瞭城池變遷,於故址立碑誌。

看了這十門,來杭州轉一圈,這才叫到杭州遊玩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