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奇怪,當孩子開始哭時,我們會心煩 。經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為一點小事(比如餅乾盒子空了)哭起來,我們立刻失去了好心情,感到惱火、不安、厭倦和憤怒。我們想止住他的哭聲,盡力哄他,試圖說服他吃點別的,對他說飯前吃餅乾是不對的。如果他還是哭,就責備他說為這點小事哭可真傻。我們以為只要止住孩子的哭聲麻煩就過去了。
但是,仔細觀察就會注意到,情況並非如此,孩子可能會安靜下來,但仍然不高興,長時間情緒低落。打不起精神,不再信任別人。對一切都不滿意,父母也為此感到氣惱,整個家庭生活受到影響。
說到這,想起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去接女兒的時間有點晚,趕到時,教室裡面只剩了4個小朋友,女兒在和其中的兩個小朋友玩玩具,另外一小男孩,神情焦灼不停地看著窗外。
當熟悉的身影出現,小男孩立刻撲了上去:“爸爸,你怎麼這麼晚才來啊?我的湯瑪斯呢?”爸爸一臉尷尬的說,“對不起啊兒子,爸爸今天特別忙,把買小火車的事忘記了。”小男孩一下子怒了,嚷嚷起來:“你早上答應給我買的,我都等了一整天了!你這個騙子!”爸爸好聲安慰:“別生氣了,爸爸真是忘記了,我們現在就去商場買”。
但是小男孩並沒有停止哭鬧,對著爸爸又打又踹。 爸爸連拉帶拽把男孩拖到車裡。男孩大叫著不停地踢打車門,爸爸終於怒不可遏:“閉嘴!不許哭!你再敢動一下,我就把你扔下去!”
這種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孩子在自己面前無理取鬧地發脾氣,面對孩子的哭鬧,我們變成第二個開始發脾氣的人,針尖對麥芒的大聲嚷嚷完,發現陷入連鎖反應形成的惡性循環中。孩子因為被訓變得不開心、情緒低落,做別的事情也磨磨蹭蹭,我們越發生氣,忍不住再次訓斥孩子,而孩子更委屈,哭鬧得更厲害,結果是,情緒完全被孩子掌控。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我們到底該怎麼辦?
孩子哭泣時,你真的做對了嗎?
【1、先整理好自己的情緒,不做發脾氣的同行者】
有一次開車帶女兒出去玩,剛剛上了高速,她突然喊著要上廁所,由於無法停車我只能哄著讓她忍耐一下,但是她在後座不停的哭鬧。
終於到了服務站,我想帶她下車,她竟吵著不穿鞋子,我只好抱著她去洗手間。可到了洗手間,她仍吵著不想穿鞋子,我忍住氣,解釋不穿鞋就要光腳站在濕濕的地上,她聽了更生氣,直接尿在了褲子裡。
我忍不住要發火,但是考慮是在外面,我深吸了一口氣忍住了,我把她帶出洗手間,裝作沒事般的對她說:“走吧!我們去看看外面有沒有好玩的東西!”
女兒喜歡魚,恰巧服務站的餐廳裡有個魚缸,我指著魚缸,對她說:“你看!好多漂亮的魚!”女兒一聽,情緒大變,立刻停止了哭鬧,我接著說:“我們先去換了褲子穿上鞋,然後來看魚好不好?”她特別爽快的答應了。
後來,類似的事情也發生過很多次,我發現,每次她鬧脾氣時,如果我很平靜,她的情緒恢復起來也比較快,相反,如果沒忍住發了脾氣,結果必定換來她更長時間的大哭大鬧,我的情緒也完全被她控制。
有人說,孩子是最偉大的模仿選手。
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就應該做最好的情緒示範給他們看。
在他們慌亂失去控制的時候,如果我們依然能表現冷靜淡定,那麼他們自然會去學習去模仿,透過一次次練習,最終掌握情緒管理的秘訣。
【2、讓孩子發脾氣,他們才能更聽得進去道理】
我小表妹小時候特別愛哭,為一點小事,哭上個把鐘頭很平常。而舅媽對她也有辦法,往往是先哄再罵最後徹底不理她了,讓她自己待在屋子裡哭。舅媽說“讓她哭,哭累了,自然就不哭了。”果然,半個小時左右表妹就會停止。
表妹長大後,哭得次數少多了,有一次我逗她 ,“你小時候真的是因為哭累了才不哭麼?”
小表妹沒好氣地說:“才不是。一開始我是真的很難受,忍不住哭;後來發現我媽不理解我,我非常生氣就哭得更使勁;我心裡覺得很堵,而哭著哭著、就感覺輕鬆一些,不那麼堵了,好像把什麼東西釋放出來了。這時,我當然就不哭了。
其實,無論是 “哭”還是“鬧”,都是孩子欲求未被滿足時的發洩方式。它會讓不良的情緒像泡泡一樣不斷冒出來,幫助孩子緩解內心的負面,防止情緒的淤積甚至惡化,這對他們的成長來說是非常有益的。
有一個比喻很貼切,當孩子陷入情緒的洪水時,他實際上是一種溺水的狀態,他的耳朵是閉上的,他的內心是恐懼和混亂的,如何救?
拉住孩子打人的手,或者把他抱住,讓他知道無論如何,自己是被愛的被理解的,讓他覺得自己安全了,很快他的情緒就會平靜下來。
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幼稚園老師,就是這方面的高手。
一次,一個剛入園男孩因為媽媽離開而大哭大鬧不止。她上前輕輕地摟著那個男孩讓他趴在自己的懷裡哭,然後邊拍著他後背邊說:“我知道離開媽媽讓你很難過,不過媽媽下午會回來接你的。我們給媽媽畫一張畫,告訴她你很想她,好不好?”
她一邊說著,一邊慢領著男孩往屋裡走,孩子這時已經由大聲嚎哭變成了小聲地抽泣,進屋之後,她拿給了男孩他一張紙和各色蠟筆,和他一起坐下畫畫,這時候孩子已經完全停止了哭泣,用心地畫起來。
無條件接納了孩子的情緒,等他們平靜下來,再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解決問題,只有情緒背後的問題得到了解決,下次就不會重蹈覆轍。
【3、教孩子大膽而禮貌的表達自己的情緒】
接納孩子的情緒,是不是不意味著我們要接受他的不正確的行為?當然不是。否則就變成了溺愛和縱容了。
好友的孩子特別喜歡打人,經常有被打哭的小朋友家長來討說法,為此好友軟硬兼施反復教育,但是孩子依舊“惡習難改”,她自己都對孩子有點失望了。今年,孩子剛滿3歲,她就把孩子送去了幼稚園,幾個月下來她發現孩子打人的頻率越來越低,甚至是說話結巴的毛病都有改善。
她向老師求證,老師說“二毛(孩子的名字)剛入學時,確實挺愛打人,每次批評他,他不服氣但是又不辯解。於是我暗地裡觀察他,有一次,別的小朋友搶走了他手上的玩具,他很生氣,想說,但是又不知道該怎麼表達,於是就直接上手打人了。發現了這點,我就特別注意他的一舉一動,每次他想要動手的時候,我就反復教他 ‘用嘴說出來,不能動手”’並告訴他如何表達,現在二毛很少打人了。”
很多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通常只會哭鬧、喊叫、打人,這跟他們不會表達自己的情緒有很大的關係,就像說話一樣,表達情緒也是需要學習的。
在平時生活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豐富孩子關於情緒的詞語,經常將自己的感受告訴孩子,讓孩子瞭解學習不同的感受以及語言的表達。比如: “你送給媽媽的畫,媽媽很喜歡,覺得好感動”、“今天路上特別堵,讓我很煩躁”、“我最喜歡的鞋子被弄壞了,我很傷心”等等。也可以利用起一些情緒管理繪本,比如《我的感覺》系列、《我的情緒小怪獸》、《菲菲生氣了》、等,結合書中的內容和實際情況,説明孩子加強對某一類情緒的理解。
遇到強度比較大,或者持續時間比較久,或者比較複雜的情緒時,可以引導孩子深入地去探討和理解。
比如孩子跟朋友鬧彆扭,可能其中會摻雜著生氣、受傷、焦慮、嫉妒等等情緒。這時我們可以跟孩子談談,用猜測的方式去幫孩子理清楚裡面複雜的情緒感受。
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認識和掌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次的情緒體驗都是他成長的機會。
作為家長教會孩子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他們才不會因為無助和受到挫折而亂發脾氣,這樣的孩子,情商一定高,長大了人際關係也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