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母嬰>正文

寶寶亂咬、亂畫、亂撕、亂扔,怎麼辦?

有的寶媽說“他見啥咬啥,吃手、吃枕巾”;

有的寶媽說“他見書就撕,見牆就畫”;

有的寶媽說“家裡一切他能拿得動的東西,都被扔的到處都是,家裡像是被強盜打劫了一樣”;

有的寶媽說“家裡的電器按鈕都被他按遍了,天天都是驚心動魄”;

……

這些寶寶還有個共同特點:“屢教不改”!

於是爸媽們都在問著共同的問題“我們該怎麼教會孩子不亂咬、不亂畫、不亂動、不亂撕、不亂扔呢?”

在回答問題前,我想先和寶媽們分享一段話,說這話的人是個法國教育思想家,他叫盧梭。

他說:“由於所有一切都是通過人的感官而進入人的頭腦的,所以人的最初的理解是一種感性的理解。

正是有了這種感性的理解做基礎,理智的理解才得以形成;所以說,我們最初的哲學老師是我們的腳、我們的手和我們的眼睛”。

其實,寶寶從呱呱墜地伊始就開始了對這個世界的探索和學習,感覺就是他們認識世界的通道。

雖然這種認知活動還很初級,但通過感知所獲得的感受和經驗卻是一切高級認知活動的基礎。

而感覺從哪裡來,就是從“看”中來、從“聽”中來,從“聞”中來,從“嘗”中來,從“摸”與“運動”中來。

所以寶寶才會“亂咬、亂畫、亂動、亂撕、亂扔”,這一切都是寶寶學習的方式,是智力發展的信號,是寶寶尋求發展的本能。

【 有些事經歷過 寶寶就不亂動啦 】

在寶寶的發展中,體現了先“動口”再“動手”的發展規律。

寶寶剛出生時,能夠使用的唯一器官就是口,大多數0-2歲的寶寶通過口來認識周圍的世界,在“品嘗”的過程中寶寶健全了口的功能(這對以後說話也很重要呦),才認識了許多不同的東西。

所以看到寶寶吃手、吃腳、吃枕巾的寶媽大可不用擔心,你只需要儘量保持這些東西的衛生就可以了。

因為有一天你的孩子可能還會跑離你的視線,偷偷從地上撿片樹葉放在嘴裡。

也許只有品嘗了葉子的苦澀後他才能夠明白你今天說的“髒髒、有毒、髒髒、有毒、髒髒、有毒……”。

【 不親身經歷,寶寶是很難理解我們講的道理。 】

比如說“不要跑會摔倒”,可真正讓寶寶不跑的不是我們喊住了他,而是他真的摔倒過。

有些忠告可能比“摔倒”要抽象很多,而且我們永遠都不想讓寶寶經歷,比如說“燙”、“電”。

此時你可以嘗試用較輕的刺激來讓寶寶明白這些忠告,比如說可以讓他摸摸熱水壺冒出的水蒸氣以讓他知道什麼是燙,當冬天有靜電發生時告訴他那是電,但通常還是建議您把這些東西收好、放好、把電源堵好。

【 有豐富的材料 不再亂畫亂撕 】

除了較好的營養,爸媽們開始特別注意寶寶的早期智力啟蒙問題了,給寶寶們買來繪本、畫筆、畫本……

這特別好,寶寶們需要它們。

可麻煩又來了,寶寶們不看書反撕書、畫筆不往紙上畫偏往牆上畫!

這關於早期閱讀,寶媽們還是不要著急,寶寶們從瞭解真實的世界到能將書本上的圖畫與真實世界建立聯繫還需要一個過程。

所以他們倒著看書,或者僅僅把書當作大肌肉運動的材料都是很正常的,你可以為他選一些較結實的布書或硬紙書。

平時自己也可以多看書,給孩子一個示範,讓他瞭解如何“看”書。

關於早期繪畫,對寶寶來說他還只是一個“運動遊戲”,是他探索動作與結果間的關係實驗,因此畫在平放的紙上還是豎著的牆上、畫在平滑的紙上還是粗糙的床單上意義都是不一樣的。

寶媽們可以給寶寶多提供一些不同的材料,比如粗糙的紙、光滑的紙、黑板等,給他的紙也要儘量的大。

【 “麻煩”變成遊戲 再也不亂扔了】

扔東西是寶寶都會經歷的階段,這是他在探索手的功能,“手不但能拿東西還能扔東西”這真是一個大發現。

寶媽們可以借此開展一些親子小遊戲,比如一起扔一起撿回來,放到玩具框裡。

關於手部動作的發育,在《原來,寶寶的智力體現在手指尖上》,詳細介紹過。

但對於一兩歲的寶寶來說,學會歸納還是個大難題,必定他們對於類別還完全沒有概念,不過在家庭環境創設上家長可以儘量保持物品用完歸位,讓寶寶逐漸觀察瞭解物品的應由位置。

作者

科學家庭育兒團隊成員、 中國兒童中心副研究員 李楊

原創版權所有,轉載請聯繫堂媽旺旺ID授權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