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怕之後你就要不認識自己的娃了
不造為啥,反正膚色變“健康”了▼
更“接地氣”了▼
天冷的時候,變身“矮大胖”▼
天熱的時候,直接沒褲子了啊啊啊!▼
一看就都是有故事的小朋友
公主變村姑,王子變青蛙,這是怎樣的一種改造啊
是不是後悔的要哭出來了
收拾好心情,這還不算啥下面的這位小朋友絕對完勝!▼
自己帶孩子和長輩帶孩子的畫風完全不一樣啊?看完上面這些,是不是有一種“同病相憐”的感覺。事實上,隔代育兒的分歧遠非如此。受時代發展的影響,兩代人對孩子的養育認知難免出現摩擦。出現爭議時該怎樣溝通?隔代育兒有哪些常見誤區?往下看↓
自己帶 vs 老人帶?4大不同最鬧心
調查顯示,我國由祖輩照看和監護孫輩的家庭約占16.7%,大城市比例更高。在上海,目前0~6歲的孩子中有50%~60%由祖輩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也將近一半。
面對這一現實,我們有必要“防患於未然”,以免代際差異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下面這4個方面,尤其需要父母和祖輩共同關注。
1、餵養:追著孩子餵飯。
臨床發現,由祖父母餵養的幼兒,更易出現挑食、偏食等不良習慣。這可能是因為老人更加心軟,以至於逾越了“關愛”與“溺愛”的邊界。 事實上,老人由於經驗豐富,可能更明白哪些食物最適合孩子的成長。因此,對於給孩子選什麼食物,可以多徵求老人的意見;但看見老人追著孩子餵飯、吃一口飯獎一顆糖果等寵溺行為,父母也應讓老人明白放任孩子的不良行為,只會害了他們。
2、管教:過嚴或過松。
不少老人管教孩子都傾向于兩種極端,過嚴或者過松。前者喜歡什麼事情都要訂個標準;而後者則什麼事情都依著孩子。面對這種問題,年輕的父母首先應該抽時間多在家裡,不要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家長;此外兩代人要協商建立可行的家規,出現問題有章可循。
3早教:只教孩子認字、念書。
不同的時代對教育的理念大不相同。在很多老人眼裡,早期教育無非就是早點教孩子認字、念書。事實上,新的觀點是“會玩的孩子最聰明”,家長更重要的是要開發孩子的天性和特長。 可以讓老人看一看這方面的書籍,和父母一起帶領幼小的孩子觸摸真實多彩的世界、參加戶外運動等,在孩子開心的笑顏中,讓老人逐漸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
4、安全眼睛腿腳不靈帶來隱患。
在隔代育兒各種矛盾中,安全隱患是最致命的。老人由於上了歲數,可能眼睛不夠靈光、腿腳不夠靈便,導致了各種安全隱患。 年輕父母要儘量抽出時間陪孩子活動。有條件的情況下,找個有精力確保孩子安全的人,陪同祖輩一起照看孩子。另一方面,不能打消老人的熱情和積極性,而要和他們一起想辦法,如給家裡安上防撞角、安全鎖等。
6種溝通方法讓老人也能聽進去
在隔代育兒中,怎樣跟老人溝通,才能讓他們聽得進你說的話呢?不妨試試下面這幾種方法。
1、親切地說
不論對父母還是公婆,年輕人都要心懷尊重與感恩。俗話說“老馬識途”,老人的人生經驗總有值得學習的,需要尊重;辛勞了一輩子,晚年還要來幫著帶孩子,需要感激。給老人提建議,不妨先甜甜地叫聲“爸”、“媽”,或者送他們一些小禮物,再輕描淡寫地談事情。老人往往不好意思反駁,覺得這些小事兒和晚輩的孝順比起來不算什麼,很容易接受和改變。
2、有重點地說
跟老人說話要有重點,否則老人會覺得繁瑣、記不住,甚至覺得自己不被信任而生氣。叮囑老人,挑最重要的事說就可以了,比如給孩子一天三次吃藥,沒必要具體到幾點吃藥、幾點吃午飯,這樣老人就不會因為事雜而混亂了。
3、找“權威”說
老一輩人往往相信“權威”。這個“權威”可以是專家,也可以是書本或老人認為“權威”的人。比如,老人一定要把食物嚼了喂孩子,兒女提意見,老人往往會反駁。如果換成一個來家做客的護士朋友說句話,就可能讓老人改變觀點。再如,女兒的話老媽可能聽不進去,可女婿來說,丈母娘就很容易接受。
4、在適當場合說
想對老人提意見,最好別當著孩子、家人、鄰居、醫生等的面。老人往往很要面子,被當眾一說,會覺得很下不來台,不但不會改,還會更加固執。老人特別高興時也不適合說,否則讓人掃興。散步、睡前看電視時,成功說服老人的幾率會比較高。
5、讓第三代說
不少老人往往振振有詞,讓子女無可辯駁。此時不妨先順著他的意思,等“謀劃”一番後,讓孫輩來說。比如通常老人慣孩子,總帶他們去吃垃圾食品,兒女可以給孩子多講吃菜好的故事,如小白兔吃蘿蔔所以跑得快,大力水手吃菠菜所以有力氣……不露聲色地“策反”孩子,孩子也會主動要求吃“菜”,老人自然就“投降”了。
6、借自己的缺點說
和老人在育兒觀念上有衝突,不妨反著說,即告訴老人如果不怎樣做,孩子就會變成她不希望看到的那樣。對公婆可以用自己當反面教材;對老媽可以“犧牲”老公。比如告訴婆婆:“我媽慣著我吃糖,所以現在牙齒老疼。”對老媽說:“你看孩子爸懶得啥也不幹,都是小時候給慣的。”注意別反過來說,否則就如同指責老人在教育自己子女上很失敗。
其他國家的老人咋帶娃
相比于把照顧孫子孫女視為唯一快樂的國內老年人,國外老年人的帶娃生活似乎更“多元化”一些。
英國:短期幫著帶
英國大部分的老人只是在兒女繁忙時,提供短期幫助,這剛好可以避免中國式隔代教育中的很多問題。比如,因長期溺愛而導致的獨立生活能力差、不關心他人、脾氣暴躁等。
韓國:上培訓、有工資
韓國“黃昏育兒”很有特點,老人會不斷去上課,學習如何育兒。如今,很多韓國公共保健中心開設育兒課程,內容包括急救、餵養、兒童做遊戲等。此外,韓國老人帶孩子還有“工資”,女兒每個月都會給老人100萬韓元(約合人民幣5500元)。
德國:租個“奶奶”帶娃
德國政府幾年前推出了一項大膽的“出租爺爺奶奶”計畫,如今,該計畫已在德國各州推行。這項計畫讓寂寞在家的退休老人成為年輕父母的好幫手,每星期幫助照顧孩子數小時或十幾個小時不等。許多“被出租”的老人表示,他們好像又多了一個孫子,還感受到工作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巴西:老人帶娃有報酬
據悉,目前巴西老人幫忙照看孫兒已經成為“家常便飯”,為了保障老人們的權益,巴西各州政府紛紛出臺政策,要求兒女不得把老人當做“免費的勞動力”,根據自己的條件、老人的財產狀況及孩子的狀態等情況付給老人一定的報酬,而各個社區、州政府也會派出專門的工作人員,隨時負責幫助老人和兒女溝通報酬的問題。
編者:手記隔代育兒中,兩代人不妨都多一點寬容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你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孩子好。所以,不妨建立育兒“同盟”,有爭議時商量著來。▲
本期母嬰智囊團:
第二炮兵總醫院兒科主任 李芳
北京回龍觀醫院心理治療病區主任 孫春雲
生命時報駐英國、韓國、德國、巴西特約記者寇維維 陳尚文 青木 安吉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