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朱莉和皮特離婚了,原因竟然是“帶娃方式”

據美國CNN報導,安吉麗娜朱莉和布拉德皮特將結束婚姻長跑,原因竟然是“無法忍受皮特的帶娃方式”,一場孩子撫養權爭奪之戰即將開始……

編者的話:香港作家梁鳳儀形容:“恐懼時,父親是一塊踏腳的石;黑暗時,父親是一盞照明的燈;努力時,父親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時,父親又是鼓勵和警鐘。”然而,現實生活中,“父親”這個角色大多數男人扮演得並不合格。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斯蒂芬·波爾特在《父親的因素》一書中將父親分為5類,對孩子性格有不同的影響。

本期,《生命時報》特邀相關專家,給大家講講“育兒”那些事。

受訪專家: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心理學系副教授李文道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李新影

一、5種父親角色影響孩子一生

A、缺席型:花點時間陪孩子

爸爸很晚才下班回家。5歲的兒子問:“爸爸,你一小時掙多少錢?”“20元。”“那我可以跟你借9元錢嗎?”男孩接過爸爸給的9元錢,跑回房間,從抽屜裡掏出一疊皺巴巴的零錢,開心地說:“爸爸,我有20元錢了,可以買你一小時陪我嗎?”

這個故事說明,在父親眼中,事業能給孩子好的生活,這個“正當”理由促使他們忽視孩子。而在孩子眼中,他們對父愛的最直接感受就是陪伴。李新影說,父親在時間和情感上的缺失是中國家庭的普遍問題。《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表明,在傾訴物件上,中國孩子把父親排在網友之後。波爾特說,任何理由的不陪伴對孩子都是一種拒絕,導致孩子與父親的情感疏離。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在處理與權威人士,尤其是男上司的關係方面會有困難,易產生敵意和憤怒。

李文道建議,這類父親應多花時間陪孩子,每天至少半小時。“黃金親子時間”有3個特徵:

1.專注。父親的這段時間是專門留給孩子的,除非緊急事情,不可被干擾。

2. 以孩子的需要為中心。做孩子喜歡做的事情,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由孩子主導和安排。

3.以傾聽為主。父親要多聽少說,善於傾聽的父親才是好父親。另外,孩子心中的“關鍵時刻”,如生日、重要活動或比賽等,父親的出席對孩子的心理發展很重要。一旦錯過,可能需要十倍甚至百倍的時間來彌補。

B、被動型:家庭生活常參與

“被動型”父親有兩類。一類是行為被動。就像33歲的小劉所說:“我對父親的印象是,每天回家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雖然父親對他有求必應,但總感覺離得很遠。李新影說,這類父親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像旁觀者,而非參與者,在情感上與孩子保持距離。波爾特指出,五成父親屬於被動型。“這可能與男性不擅長處理感情問題有關。”李新影解釋說,有這樣父親的孩子性格更內向、膽小,不善於表達。這類父親要調整心態,媽媽也應起到橋樑作用,定期組織全家遊或親子活動,讓爸爸參與其中,感受樂趣。

另一類是態度被動。假設有兩個經歷相似、學歷相同、社會地位同等的父親,但面對生活不如意時,一個樂觀對待,分析原因,勇於解決;另一個卻麻木、消極抵抗。當他們的孩子在學習、生活中出現問題時,前者往往會靜下心來,與孩子一起尋找癥結,教他解決方法;後者則會當著孩子的面,把問題推給老師。因此,心態消極的父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的成長,給他們帶來心理陰影。如果發現孩子身上表現出某種自己也具有的消極心態或行為時,父親一定要調整好心態,起到榜樣作用,才能幫孩子塑造健康的人格。

C、民主型:溫情權威都得有

他們耐心、細膩、循循善誘;他們幫孩子實現夢想,解決學習難題;他們不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與孩子像朋友般相處。這就是我們眼中的完美父親———“民主型”。

國外一項研究表明,權威民主型家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模式。然而,民主並不意味著無限度的自由以及對孩子欲望的無限制滿足,而是需要一定的規則,來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孫雲曉告訴記者這樣一個故事:國內一所知名大學的校長有一次問自己的女兒:“你眼中的好父親是什麼樣的?”女兒的回答是:“一個好父親,要有90%的溫柔和10%的冷峻。”這個回答耐人尋味。好父親要有九成的民主和溫情,願意跟孩子做朋友;但一成的冷峻和權威必不可少,在孩子犯錯時要給予適度的批評和懲戒。也就是說,父愛要有理性,要有原則和底線,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所以說,父親既要尊重孩子,又要有權威。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自我接納程度較高,自信心、自尊感和成就欲望較強,容易形成敢想敢說敢幹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孫雲曉說。

D、專制型:平等對話少灌輸

“不准看電視”、“沒事少去同學家玩”、“必須考第一”……給孩子設一堆家規或要求,讓他們無條件服從自己。可這些要求大多從父親自己的喜好出發,很少跟孩子解釋,使他們無法獨立選擇自己的生活。一旦孩子違反,就會嚴厲批評和懲罰。這樣的“虎爸”就是“專制型”父親的代表。

孫雲曉說,中國人習慣把父母稱為家長,家長是家長制,也就是專制的象徵。這類父親要求子女絕對服從自己,喜歡說“我是為孩子好”,讓專制披上溫情的外衣,成了理所當然。“這種簡單粗暴的教育可能導致兩種結果:一是讓孩子變‘乖’,二是讓孩子反抗。”李新影說,“乖”孩子以父親的意志為中心,沒有自己的想法,缺乏信心和勇氣,性格懦弱,難成大器。反抗的孩子會用抱怨、頂嘴等方式來宣洩消極情緒,慢慢變得叛逆、難以溝通,甚至會將不滿發洩到外人身上或社會上。

真正愛孩子的前提是理解和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父親不可強行對孩子進行知識或思想的灌輸,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塑造孩子的興趣,而要考慮孩子的承受力和智力發展規律。孫雲曉強調,超過10歲的孩子,父親更要與之平等對話,用道理說服,而不是強迫孩子。

E、炸彈型:多些耐心要寬容

27歲的小文總覺得同事、朋友看不起自己,別人一個眼神或一句話,她都會猜測很久。朋友間偶爾發生的不愉快,很多人轉頭就忘,她卻不能釋懷,甚至睡不著覺。心理醫生說,導致這一切的重要原因是,小文有一個“炸彈型”的爸爸。

這類父親動不動就發火,孩子說錯一句話或做錯一件小事,在他們眼中就會被放大,動輒批評、打罵。察言觀色、取悅父親成了孩子的第一要務。波爾特指出,“炸彈型”父親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很難相信別人。他們不善於處理衝突,總想息事寧人,缺乏開拓性和膽識。“經常對孩子發火是沒耐心的表現。”李新影說,孩子的成長特點就是反反復複,所以耐心很重要。這類父親還要注意,別把負面情緒帶到教育孩子中。

孫雲曉建議,孩子惹你生氣時,要說出你的感覺和期望。儘量用“我”開頭,如“我生氣了”、“我很吃驚”等。不宜誇大問題的嚴重性,更不應曲解孩子的動機。孩子犯錯後一般都會有後悔自責的想法,一定要抓住這個教育的“黃金時刻”,帶著寬容心,和顏悅色地剖析事情原委和是非曲直,孩子會字字入心、聲聲入耳,有所進步。若不問青紅皂白就猛批猛打,也不許辯解,孩子可能因恐懼而撒謊、抗拒,將問題複雜化。

二、孩子眼中的“好爸爸”

在中國大多數家庭,教養孩子主要是媽媽的責任,事實上父親如果肯多花時間,孩子的人格會更健全和優秀。雖然沒有不想當好爸爸的男人,但你知道怎麼做才稱職嗎?

1.多花時間陪孩子。培養感情是需要時間和精力投入的,如果你能陪在孩子身邊,和他們一起玩樂,聽他們說話,他們會記住你的愛,感激你的付出。如果你總是很忙,無論你有何藉口,孩子們都會覺得被忽視。

2.以身作則。一個好父親會從點滴小事中給孩子展示什麼是誠實、謙遜與責任,讓他們明白這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品德。

3.全家一起做飯吃。現今,做飯不再只是媽媽的義務,父親也要學習烹飪,同妻兒共用其中的樂趣。餐桌也是全家交流的好場所,孩子們可以談談自己的生活,家長也可以讚美他們並給出建議。

4.經常讚美孩子。男性通常不太擅於表露情感,但事實上孩子很在乎大人的關注和讚賞。多表達對孩子的喜愛,哪怕只是一個擁抱、拍拍後背、親親臉。

5.尊重孩子的母親。無論你們夫妻關係如何,都應該給你的妻子以應有的尊重。父母的行為對孩子會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目睹父母相敬如賓,孩子也會感到自己得到認可、受到尊重。你和妻子之間的相互尊重會直接影響到孩子日後的擇偶觀。

6.定下規矩,獎罰分明。現代育兒觀念的一大誤區是,很多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明確界限。父母應該給孩子立下明確清晰且獎罰分明的規矩。既讓孩子懂得了“無規矩不成方圓”,又能讓孩子感受深深的父愛。

7.做個親切有耐心的老師。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最好老師。從孩子很小時,就要耐心傾聽他的想法和難題,從日常事例中教給孩子基本生活經驗。

8.給孩子讀書。書本是激發孩子想像力的最佳選擇。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可以讀故事給他聽。培養其閱讀興趣有助於改善個性及促進身心發展。

三、當好父母八個準則

有了孩子,家裡多了無限欣喜和改變。就此開始,做家長的也要改變自己的生活,否則可能會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近日,英國權威網站“婦女村”建議,為了孩子,家長有8件事最好不要做。

1.不在孩子面前罵罵咧咧。很多人都見過這樣的人,平時禮貌謙遜,一旦開車就會性情大變,不是抱怨就是斥責,甚至大說髒話。這樣的語言無疑讓孩子有機會學習和模仿。根據澳大利亞的一項研究,42%的孩子從3歲起就會罵人,這不能不引起家長的重視。

2.不在孩子面前談負面話題。你和伴侶談論的話題常會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即使是隻言片語,也可能引起他的疑惑。例如,你們提及他人吵架離婚的事,孩子也會心生疑慮,問道:“為什麼他們不能在一起?為什麼離婚?你們會離婚嗎?”當孩子還無法正確理解這些事的時候,不在孩子面前討論負面話題才是上策。

3.家裡不要過於乾淨。有了孩子後,要想讓家裡和以前一樣乾淨,會有些困難。扔得到處都是的玩具,髒兮兮的地板等,如果你一直不停地收拾,最後不僅會疲憊不堪,甚至會感到挫敗。不妨放寬心,多花些時間和孩子相處,或者每天定時讓孩子幫忙收拾整理,與孩子的快樂相處遠比清潔工作更開心也更有意義。

4.少和不喜歡孩子的朋友聚會。與好朋友分享為人父母的快樂很幸福,但如果有的朋友不能理解這種快樂,對你的新生活方式置若罔聞,不妨分開一段時間,或者等到他們能夠體會時再見不遲。

5.不對別人的孩子指指點點。人們常根據外表、聲音、舉止等有限的資訊對別人下定義,但真正瞭解後,又可能對以往的妄加評論而後悔不已。孩子的思維很簡單,如果聽到家長的評論,或許就會失去結交好友的機會,也容易養成背後說人是非的壞習慣。

6.不要拒絕別人幫助。作為新手媽媽,總有種證明自己全能的心態,但這樣只能讓自己更累。接受親人的幫助,你輕鬆,家人也開心,孩子也會因此被照顧得更好。但要注意,這並不意味著可以放手不管,畢竟,教育子女成人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

7.不苛責自己做完美家長。過分完美地要求自己,會讓你在過失和挫折之後變得自責和不自信。要知道,只要你已經盡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家裡就是孩子最幸福的樂園,而你就是他世界中最珍貴的那個人。

8.不要永遠讓愛車一塵不染。保持乾淨是種美德,但是容忍孩子的一點點邋遢也未嘗不可,不要讓偶爾掉在車上的餅乾渣、蘋果核、果汁印跡成為你向孩子發火的導火索。▲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