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釣魚如何打窩才會有好的收穫

打窩子,有的地方也叫打塘窩、做窩。特別是野釣環境複雜,能否快速持久地引魚入窩,成了直接影響釣獲的關鍵,也是野釣愛好者必不可少的一項“功課”。 

鯽魚屬於雜食性魚類,但成魚主要以植物性食料為主。常見的窩子料有:大米、小米、麩皮、菜子餅、豆餅、魚塘顆粒、小雞飼料等等。 

窩子的配製應該遵循“實虛兼備”的原則,即在窩子料中要有粗一些的顆粒讓魚兒有的吃,又要有細粉狀的誘餌讓鯽魚想吃又很費力,這樣進入窩子的魚就會不願離去,可以更好地聚魚、留魚。大家常用的曲酒泡小米的方法則更簡便易行。具體做法是:選用曲酒為首選用酒,如果沒有曲酒,也可改用其他的低度酒。把小米裝入塑膠瓶中,倒入曲酒直至沒過小米,然後擰上蓋子密封保存。有的釣友在曲酒泡小米的時候,往往喜歡加入丁香、山奈、麝香等中藥材,個人認為應該適量,不能添加的太多。 

窩子的大小、窩點的多少。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我們在野釣的時候,可事先選擇好幾個不同的釣位,分別做上不同的窩子。在大水面釣鯽魚,做的窩子要相對集中一些。 打窩子可以採取手拋或者用打窩器,使用打窩器則比較有優勢,一是使窩子料打的更加集中、緊湊;二是可以做到精准定位;三是用誘餌入水聲音小,不易驚魚;四是一次打窩或者補窩的誘餌用量固定。用手拋窩子的時候,由於窩料在空中沿抛物線運動後入水,即使進入水中還受慣性影響繼續前行。我們在手拋窩子的時候要有一段“提前量”。通常控制在離窩點半米左右讓誘餌入水,以便保證使誘餌更加接近釣點。

*推薦理由:天元黃金版紅魔,競技場上常用的餌料之一,高純度的蝦粉為主料,加入海洋提取物和天元誘食劑製作而成,誘魚迅速,狀態好適合競技休閒垂釣鯉魚鯽魚,在低溫季節及高密度水域有不錯的效果。

一般窩子做好後需要等待一段時間讓窩子發起來。發窩的時間快慢與季節、水溫、魚情等有很大關係,早春和初冬的時候發窩子的時間比較慢,夏季窩子發的比較快。如果發現窩子範圍內的水面有魚星泛起,說明已經有魚進入窩子開始覓食了,這時正是下竿的最好時機。如果窩子做了很長時間仍然沒有魚兒光顧,則說明附近魚兒稀少應及時更換釣點。 當釣點的窩子發了以後,基本可以頻頻上魚。但是釣了一段時間後就會感覺上魚速度減慢,上魚間隔時間逐漸拉長,說明窩子裡的魚越來越少了。這時就需要及時進行補窩。補窩子的時候要做到“勤補少量”。不像剛開始做窩的時候用量較大,但是要勤補窩子,一旦窩子重新恢復生機,就可以安心繼續垂釣了。

必須要將季節、風向和地點三者結合起來考慮,餌窩能夠聚魚,是因為誘餌在水中散發某種魚所喜歡的氣味。無風浪的靜水裡,氣味的傳播並無一定方向,是緩緩地向四周擴散;而在有風浪的情況下,這種傳播卻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即順風迅速傳播。如果下風處魚多,集魚就多,魚群會循味頂浪而上,聚到窩點;反之,下風處無魚或魚少,餌窩就不能起到較好的集魚作用。每個釣點兩側的水域寬窄往往不同。一般說來,水域寬闊一側魚大且多,水域窄的一側魚小且少。因此,必須對季節、風向和地點進行全面分析和綜合考慮後再打窩。春季,下風一側為寬闊水域的側風一岸打窩效果較好。白天魚群大多聚於深水邊沿的淺灘處,在側風一岸打窩,誘餌的氣味就能隨著風浪,順著邊沿的淺灘傳得很遠,會引來大量魚群進入窩點。另外,在春季打窩,窩點打在水草、木樁等依傍物體的下風一側效果好,原因是物體阻擋風浪,使其下風一側的水體相對穩定,造成魚群久留的條件。夏、秋兩季,魚多在深水中,因此餌窩打在下風處為寬闊深水的一岸效果好,側風一岸效果差。

掌握好誘餌在水面上的落點。打窩不能完全根據水面上魚漂所在的位置來進行,否則易造成窩點偏差。另外,餌團拋過了釣點或正落於餌鉤上,都對垂釣不利。為什麼正好落在餌鉤上反而不利呢?這和魚的攝食習慣有關。餌團入水後,很快被水泡開,散攤於水底,沒多久,就會擴散到較大的範圍。如果是一次投幾個餌團,其範圍就會更大。這時,魚小心翼翼地從邊緣開始往裡吃食,等吃到中心有釣餌的地方,也就吃飽了。因此,餌團正好落在釣點不好。那麼,餌窩應該打在何處呢?最好是打在釣點的內側(即近岸一側),距離餌鉤半尺到一尺遠處。這樣,當餌團在水底擴散後,能使餌鉤正好處於餌窩的外側邊緣,容易被魚發現。另外,讓餌鉤處於餌窩的外側,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當魚群聚到窩點時,往往是大魚在外側(大魚比較狡猾,總是同人和竿離得遠些),小魚在內側和左右側,而且,外側魚的密度大。因此,投鉤點選在窩的外側上魚多,內側上魚少且小。

窩不宜過大,更不要在一個地方同時打幾個窩。窩打得面積很大,或在一個地方同時打幾個窩,可能引來魚多一些,但不能使它們集中在一個較小的範圍,釣點上魚的密度會相對減少。一處窩引來的魚的數量總是有限的,不能讓有限的魚分散在大的範圍。打窩後不能急於垂釣。這是因為魚進窩有一定的過程。一般說,春秋兩季,魚大量進窩約需半個小時左右,夏天約需一二十分鐘,冬天則需要一二小時。如果不等魚大量進窩就釣,容易驚嚇魚不敢進窩。羊群裡有頭羊,魚群中也有頭魚。頭魚不進窩,多數魚也不會進窩,就是已經進窩的魚也會很快離窩的。因此,必須等頭魚進了窩,放心地大量攝食時再垂釣。怎樣判斷頭魚和魚群進窩呢?魚群中頭魚發出的聲頻是很高的,當頭魚進窩後,魚群便紛紛進窩,在頭魚的指揮下搶食食物。如果沒有出現這種現象,通過觀察水面波紋和魚星,也能夠判斷魚是否進窩。魚群進窩後,水中出現魚星和許多細小的氣泡,水面波紋也發生異常變化。總之,只要留心觀察,一定能夠判斷出魚群是否進了窩。

*推薦理由:釣場上,強韌的釣竿,才值得信任,防抱死凹槽,分散釣竿受力,減少中魚後對釣竿的損傷,無論提竿還是拋竿控魚都更省力。

打窩方法務必得當。以香精小米窩為例,小米為通常喂子,但很多人在用法上卻頗多失當處:為投擲方便,有人以麵粉和之成團,這樣誘餌集中,易致魚不見釣餌只見窩兒;同樣,為打窩方便,不少人發明使用各類投餌器,都是盛具,投窩仍有集中之嫌。其實,打窩要“散”,讓魚“可即不可食”:饞得要命,又吃不盡興,三撿兩撿便撿到釣餌上去。不過也有人就是幹小米抓起來一揚了事,“散”雖散了,誘效差。“散”也得有個限度,通常應以一二尺見方為宜。香精以鳳梨香型、香蕉香型為好,當然,若有椰蓉香精最好,臺灣釣鯽專用餌多為椰蓉香型。浸泡時用溫水浸泡,只滴入幾滴食用香精即可。香精是化學香料,入水穿透力極強。再以豆餅窩為例,豆餅窩分塊狀和碎屑狀兩種。塊狀堅硬抗泡、誘力長久,魚被誘惑卻只可啄食表層泡軟的屑渣,也起到“可即不可食”的作用。可直接投擲,較大塊也可中間打眼以魚線控之,投不准可拉回重投,收竿或轉移釣位也可取出帶走。塊狀豆餅宜在時間較長的垂釣中使用。遼寧有釣客到碧流河水庫做連日釣,使手竿者往往先用速效碎豆餅屑投窩兒,試釣一兩小時,一旦有魚上鉤,定下釣位,便拎出口袋,將豆餅塊子投將起來,常常一投就是半口袋,這樣兩三天中盡可坐食其窩兒,效果極佳。“發窩兒”後一根手竿常忙不過來,一趟獲魚六七十斤往往不在話下。

碎豆餅有見效快的特點,加曲酒預先浸泡發好,釣時捏團投擲,落水即散為宜,適時補窩兒。此種喂子誘力強,宜在較短時間的垂釣中使用,缺陷是易“喧賓奪主”,故使用中應揚長抑短,如與泥土攙和使用,用紗布或防蚊紗包成一包投擲,或將發好的豆餅裝入塑膠袋紮好袋口,用鐵釘在上邊戳密眼,與紗布紗網同效,且鉤落其上不致掛住。在養殖塘撒顆粒飼料做窩也要掌握前面所述原則。一次不要撒得太多,抓十幾粒、幾十粒撒向浮漂周圍即可。量少勤投,效果遠勝於一次性大量投擲。

此外,說說海竿釣怎樣打窩。海竿用餌一般是麵食和糟食兩種,使這兩種餌都可在垂釣中做出窩子。先說面餌窩兒。常釣魚者都會發現一個現象:誰那兒上魚就越上魚,誰那兒不愛咬鉤就越是一口不咬。除了釣餌與釣位因素,不能不說“窩兒”是那“怪圈”之首要癥結所在。海竿餌砣大,咬鉤時猛一提竿,餘餌盡留窩中。尤其若使用多根海竿輪番起鉤,那麼釣窩中便會形成可觀餌窩,魚焉有不集之理?反之,不咬鉤則守株待兔,縱然守到該換食了,也多是穩穩起竿搖上來,餌坨常會帶回岸來或是拖至半路才掉落,這樣釣窩中仍是空空如也。琢磨出道理便應琢磨對策:其一,面餌要軟,提竿時儘量使其原地掉落。

開釣時應先輪番打幾遍食,以使成“窩兒”。其四,不咬鉤亦應勤換食。以上方法到位,效果自會改善。再說糟食窩兒。赴水庫釣連日魚,釣友們總結出一個規律:第二天往往會比頭天效果好,而第三天上魚又勝於第二天……此現象尤以糟食為顯。較之面餌,糟食更易形成窩子,一提竿會盡留窩中,面餌軟為好,而軟了則縱遺窩中也會被魚三口兩口叼光。糟食化開後則為粉渣狀,魚吸食遊動又會將其攪散。數通打竿拋餌後,釣窩中零散渣末已留成片,魚久聚不散,直到一一上鉤……這便是越釣越上魚的道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