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釣魚打行程技巧,如何做才能提高中魚率

台釣中,由於天氣原因、釣魚原因、餌料的霧化作用和味型等原因容易造成魚兒上浮和亂層,魚兒的泳層又一時難以準確確定和定層,魚層不穩定,魚兒就餌特點呈現立體狀態,上、中、下水體都有魚口,窩點魚群密集,漂相雜亂,或者天氣等原因造成魚兒上浮,底釣和定層浮釣都難以有滿意的魚獲,上述情況發生後,就要考慮“釣行程”。 行程是一種非常有趣的釣法,讓拋入水的餌處於動態中,在動態中中魚,同時也能享受浮漂在沉降當中動感十足的浮漂語言,當然也是垂釣在賽場上制勝的法寶。

所謂行程,從線組拋竿入水,鉤餌接觸水面的那一刻,直到雙鉤到底,浮漂立穩,整個過程都稱行程,似乎在這一過程中釣上魚都是釣行程,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因為在這一過程中,針對魚情的不同,以及釣手為實現其某種戰術目的而有意地誘導、控制魚層,又出現了其它多種特定釣法,細分起來,就不能把整個過程都視為釣行程。

*推薦理由:天元2017重磅開售的浪尖釣竿,綜合性強,在注重硬度穩定性的基礎上,腰力持久強勁,遇上巨☆禁☆物也能輕鬆應對,更適應長期作戰。

釣水皮,包括以前“一漂深”釣法和後來興起的“打飛鉛”,是在鯽魚喜歡到水面搶食、攝食積極、魚密度大,或者通過釣手有意頻繁拋竿誘魚能達到這種效果的前提下使用的,通過高頻率拋竿聚魚留魚、以準確落點方便魚兒搶口、抓口也不以浮漂信號為依據、重點在於節奏感的把握,這種釣法要求餌料比重輕而且霧化快,特別強調釣手的拋竿、提竿、取魚、上餌的速度,浮漂基本沒有下行過程,把它歸於釣行程就並不合適;中上層的打浮實際上就是一種“釣翻身”,是一種定層釣法,也是以魚的密度高、搶食積極並易於穩定魚層為前提的,這時候鉤餌如果下行距離過長,就會把魚壓下去,不利於把魚穩定在一個水層,容易亂層,而且拋竿頻率不足也不利於誘魚、留魚,難以達到快速上魚的目的,往往浮漂下行不到漂尾的一半就已經揚竿,把它歸於釣行程也是不合適的,浮漂使用上也要求翻身快,是不會使用漂尾過長的浮漂的;所以,真正意義上的釣行程應該是主抓水的中下層、特別是近底層介面,從浮漂開始翻身站立算起,到雙鉤到位浮漂站穩為止,主抓這一時間段魚的介面信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釣行程,適合於鯽魚離底接食但魚情不穩定、魚層亂、魚口亂的情況下。

在釣底釣行程中首先需要使用長子線,大概60cm甚至70cm對折,如此子線的下擺過程較緩慢,有一個自由下落的過程,因此魚能夠很輕鬆的截到餌;選擇漂尾較長的棗核型浮漂,漂尾長行程長,而棗核型浮漂下降均勻、翻身快正常調釣,一般調五六目釣兩三目或三四目,抓浮漂的過程。打浮釣行程即釣中上層位置,針對速度不快不慢的小鯽魚或中鯽魚,一場大概三四十尾。作釣時子線長度與平常沒有太多差別,如果是小鯽魚可以採用50cm子線對折,中鯽魚則是60cm長對折。調釣一般是調平水或一目的位置,使得整個的浮漂沉浸在水中的感覺,在浮漂翻身到下降落進水中的全過程中抓口,一般出現停頓、上頂或加速都可以揚竿,但是如果浮漂整個沒入水中後需要及時抽竿,不管有沒有中魚。過程中注重頻率,這樣可以通過強制性的揚竿誘魚;另外在半水釣口比較輕的小鯽魚或中鯽魚效果顯著,在浮漂的下降過程中不管是有任何的變化都可以揚竿。不管是釣底釣行程,還是打浮釣行程,所用到的餌料需要霧化比較強,多以拉餌作釣為主,整個過程中不斷的有散落狀或煙霧狀的餌料,激起魚對餌的興趣並追逐餌料。

釣行程選用浮漂的關鍵在於合適的大小,即合適的配鉛重,是要依魚情而定的。大了則鉤餌運動速度過快,魚接不住,小了則下降過慢,作釣效率低,兩種情況對釣魚都不利。這種“接不住”的情況體現在從鉤餌入水到浮漂翻身站立停穩(此時鉛墜很接近浮漂正下方)之前的第一下擺,對釣行程的影響則主要在於第一下擺的末端——開始翻身到站穩停頓前,浮漂翻身之前的抓口不是釣行程的目標,也是可以放棄的介面,要不就可以下拉浮漂、改為更上層的釣浮了。第二下擺和浮漂下行時,鉛墜與浮漂浮力基本平衡,鉤餌下行速度主要取決於餌團重量與水阻差值,跟浮漂大小關係不大了。但大漂大鉛則慣性大,細微的介面信號就容易丟失,浮漂大小要適中。競技比賽時釣手要兼顧魚情的變化、經常可能要改用其它釣法,所以一般都用漂比較小,而在野釣時往往要用更大號的浮漂,因為野水中往往上層小雜魚多,為應對小雜魚作出一些犧牲是值得的,而且鯽魚上浮到水皮及中上層搶食的情況是很少見的,加上魚追餌、吸餌能力也不一樣,這種區別不可不辨,不可不明,要不就陷於教條。

所有的台釣漂都會有個行程,但為了更加突出鉤餌在水中的下沉的過程,釣行程的浮漂會比正常用的浮漂漂尾稍長點,多為20~25釐米,以便有更多的觀察介面信號的機會,調、釣上也是採用平水或低目,以充分利用漂尾的行程。選擇棗核型漂還是長身型漂,其實各有利弊。許多釣手認為,應該用棗核漂,因棗核漂水阻大些,下行更慢,能有更多的抓口時間,而且翻身也更利索,事實上棗核漂在競技比賽和黑坑釣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在野釣時還是有些不一樣,因為野釣往往釣行程是結合著底釣來進行的(底釣魚口更真實,命中率更高),只不過到底後等待的時間不能長,棗核漂下行時不如長身漂流暢、穩定,節奏感上有所不如,過慢的下行速度會使得下行中的停頓不那麼容易觀察清楚,而且下行慢也就意味著走完行程的時間更長,遇上魚口比較快時則影響作釣效率,長身漂翻身雖慢點,但有經驗的釣手是能捕捉到翻身過程中的介面的。綜合看來,選擇棗核型還是長身型,也分場合和個人習慣。

掌握魚訊語言:釣行程的看口是看浮漂運動中的變化,要想看出魚咬鉤的信號,首先要很瞭解浮漂的自身語言,也就是無魚接食情況下浮漂固有的運行規律,包括每一刻的運行速度、停頓的位置和時間長短,這種規律被打破就是魚咬鉤的信號。浮漂自身語言,作為經常釣魚的人,平時如果觀察細心,培養出這樣一種節奏感了然於心,那麼魚介面是比較容易區分的。當然如果為了一定戰術目的、為了穩定魚層,有些咬鉤是可以放棄的;某種信號,比如某一位置的停頓,如果多次打不上魚,除非調整線組,也可以放過這一口。理論的掌握不如實踐,多釣就出經驗了。

保持拋竿頻率:台釣本就講究誘釣結合,要求有一定的拋竿頻率,釣行程時就更要求有頻率,因為魚更活躍,食欲更高,窩中散落的餌料越多,誘來的魚越多,魚搶食就越積極,吃口越猛越真實,這就象人類盲目的從眾行為,喜歡搶購東西、喜歡找人多的飯店吃飯一樣。準確鉤餌落點:拋竿越准,魚就不容易散亂,鉤餌總是沿一個路線落向魚群,魚兒正好等在那裡,很自然地把餌團接住,形成一種條件反射,當然效率就高。靈活魚情應對:在剛開始是底釣時,如果介面明顯多,那鉤餌到底就不要等,可以一到位就揚竿重新拋,散落的餌料誘來更多的魚,如果介面不算多,那還是應該釣底為主,結合著打離底介面,但一定的頻率還是要有的,不能死等;當釣行程很有感覺、很順手、上魚率高時就要注意保持這種感覺;如果魚兒更多的在高位介面,翻身過程中或翻身站立後就有動作,可以下推浮漂十幾、二十公分,改為釣離底。魚情是變化的,釣法也要相應變化,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釣行程主要漂象分類:離底行程截殺。鉤餌在緩慢下沉到接近水底10釐米左右時,等候在窩子裡的魚兒將眼前的鉤餌順勢吸入口中。釣離底殺,一定要選用細身細尖子的長 硬尾浮漂。這種浮漂在水中上下運動時,受水的阻力最小,能隨時放大信號,反應十分靈敏,更清晰地反映出魚兒截口的資訊;半水 行程 截殺。鉤餌緩慢下沉到距水位全深的一半左右時,魚兒半路攔截鉤餌。釣半水截殺,首選細尾翻身站立快的浮漂,效果會更好。浮漂動作:輕微下頓。浮漂反映的下頓幅度很小,一般只有三分之一目到五分之一目。成因是鉤餌在做第二次下擺時,魚吸餌造成拉動鉤餌的方向是橫向的,所以浮漂很難出現明顯有力的下頓信號。加速下滑。在鉛墜牽引浮漂做勻速垂直下沉中,魚兒中途搶餌,造成浮漂在下沉中出現加速下沉。此信號比較明顯。短暫停頓。浮漂在勻速下沉中,突然出現一個短暫的停頓。成因是鉤餌隨鉛墜做第一次下擺過程中,魚攔截吸食鉤餌,托住了下沉中的鉛墜,造成浮漂瞬間失重而停止下沉。但是這個短暫的停頓,如果不細心觀察,是不易看清的。浮漂上頂。浮漂還未下落到位就出現上頂的情況基本上都屬於接的較穩的口,對於這樣準確的動作就該果斷揚竿。橫向移漂。指浮漂還未下落到位就出現側漂、移漂,這種情況大多是大魚所為。

釣行程追求的是抓運動中的信號。在有魚的池子裡,在各個水層,反復拋。主要看,加速、停頓、上頂,這幾口。在浮漂下沉的某個位置出現有信號就有魚,再根據雙餌下沉的時間判斷魚所在魚層,這個層在今天是最合適的釣層,在這個釣層中的魚就餌情況比較好,注意這個層只是適合你今天包括浮漂調釣,線組搭配,餌料狀態,如果其中有變化,中魚信號的出現時間也會改變。另一個練法是帶餌調1、2目,主要是針對釣草魚,釣鯿魚,釣鰱鱅等半水魚。這樣的釣法,在到釣目後,可以等魚。看的也是那幾種漂相。大家要注意的是;在浮漂下沉過程中接近調目時會有個假的減速,那不是口,而是墜到位後鉤餌還在下擺的固定信號,這個信號一定要區別出來。

*推薦理由:武漢天元巴爾杉木浮漂B-116,全新小鯽魚漂型,12目硬尾。一般調4到5目,釣2到5目,漂尾採用全新進口玻纖和德國進口螢光漆,視目調整更加合理,看口更加清晰。

打行程注意事項:餌料要保證霧化迅速,能將魚誘到半水。子線要長,保證餌料下擺速度慢。下擺速度慢能使餌料霧化更充 分,下落更慢,魚能更穩的接住魚餌。選擇下落速度慢,漂尾長的行程漂。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