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搭>正文

走一遭成都街頭傳奇建築,把本土故事講給孩子聽

在這個城市成長起來的孩子們,應該看到這座城市的歡樂與繁華,也應該偶爾繞著整個城市走一走,去發現成都最本土的樣子。在3000的建城史上有過別名,卻從未改名,成都的街道越修越寬,而頗有趣味的是,這些越來越寬的道路、越來越寬的樓宇間,依舊隱匿著不少古建築。

想讓孩子成為地道成都娃,是時候把這些老建築背後藏著的故事講給孩子聽了。

一、四聖祠街區

說到成都的老街,不能不提到四聖祠街。這裡曾經是西方文化和西洋建築在成都的集萃。在2002年成都市政府公佈的首批22處文物建築當中,四聖祠街即占了五處。

四聖祠街的得名,最早要追溯到清代,因這裡的路口有一座祠廟,供奉著孔門弟子曾參、顏回、子路、子遊這四位聖賢之人。如今祠廟早已不復存在,街名沿用到了今天。繁茂的樹蔭遮蔽天空,兩邊多是低矮的老房子,仔細看街上的老牆,都是恍惚間穿越的斑駁歷史。

新華日報舊址(1930年)

地址:祠堂街38號

穿過一道僅容一人通過的狹窄門廊,祠堂街38號裡別有洞天,一棟三層磚木結構的圍合式建築,雖狹窄卻也顯出精巧的結構。窗外晾曬的衣物、一樓廚房冒出的炊煙都透出鮮活的生活氣息。只有過道牆上懸掛的簡介告訴有心人,這裡曾是新華日報在成都的舊址。

1938年4月,共產黨在國統區發行的《新華日報》成都代訂處就開設與此,直至1947年3月最後撤離。這是中共在成都唯一的公開對外聯絡處,周恩來、董必武、彭德懷、林伯渠等都曾來過這裡。

基督教恩光堂(民國)

地址:四聖祠北街17號

恩光堂是四聖祠北街最高大顯眼的建築,前身為加拿大基督教循道宗衛斯理會,初建於1894年,在清末那個動盪的年代,先後經歷了三次毀壞重建。現存教堂建成於1921年,距今也有近百年歷史了。這座建築由加拿大傳教士兼建築師蘇繼賢設計監造,屬德國巴伐利亞式建築風格,是成都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基督教堂。

二、四川機械局碉樓

位址:三官堂街33號

旁邊緊鄰二環高架,街對面就是繁忙的成仁公交站,匆忙的行人很少注意到街邊這個不起眼的建築。

1877年,洋務運動時期,四川總督丁寶楨在成都主持修建“四川機械局”,這座碉樓就是機械局的一部分。成都曾經有4座碉樓,只有這座幸運地留存下來。碉樓共3層,高約5米,均由大塊青磚砌成,碉樓上留有射擊孔、瞭望孔,第3層設有4個炮臺。

三、劉存厚公館(清末)

地址:西珠市街42號

與文殊坊毗鄰的西珠市街坐落著一幢建于民國初年的建築,這裡曾是德國駐成都領事館所在地,後被擴建,作為四川軍閥劉存厚的寓所。到了現代,2003年至2007年,一對來自日本和新加坡的情侶曾租下了這座公館,打造成國際青年旅社,2009年,這座公館被列入“成都市優秀近現代建築”而被保護起來。

四、大慈寺街區

如今的大慈寺,和太古裡僅有一牆之隔,喧鬧的是吸引諸多眼球的各類時尚店鋪,而在這個街區的骨子裡,依然藏匿著老成都的脈絡。

欣廬(民國)

欣廬位於錦江區大慈寺片區內,建築面積625㎡,建於民國時期,近代建築風格的三合院,靠西糠市街為兩層中式建築 。曾於2008年完成修復,現保存完好。

該建築是大慈寺片區為數不多的保留了原有風貌的老宅院之一,吸收了中國古代建築和民國時期建築的精華。而如今也已經和現代的咖啡館、時尚的店鋪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筆帖式街

筆帖式街是成都唯一一條以滿語譯音為街名的街道。“筆帖式”只是滿語的音譯漢寫,本意為“寫字人”,漢義譯為“書記人”。其辦公的地方叫筆帖式署,所在街道叫筆帖式街。

舊時的筆帖式街老宅院吸收了我國古代建築和1911年後建築的精華,木質大門配上青石門檻,院門鎖具雕龍畫鳳,窗棱木雕繁花盛開,川西民居的恬然靜謐躍然於世。如今矗立在筆帖式街老宅院舊址上的,是一座名為“博舍”的酒店,筆帖式街老宅院經過翻修後,成為了酒店的入口。

廣東會館

興建于民國初年的廣東會館曾是成都地區廣東籍人士聚會的場所,承載著“湖廣填四川”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寶貴記憶,也是研究廣東籍商人社會生活的樣本。而如今,廣州會館變成了一個多功能的展覽館,各種時尚的、藝術的、先鋒的、奢華的展會與表演都在這裡陸續上演。

五、崇德里(1925年)

地址:钂鈀街88號旁

崇德里建於1925年,由三十多處院落、巷弄組成,每戶院落不盡相同,三合院、四合院均雜存於此。滿目肆意生長的植物、青磚黑瓦還有歲月沖洗的古舊石雕,仿佛將這裡與十米開外那繁華的都市中心隔離開來,兩重天地,如此被恣意地打上獨特的 “崇德里”味道。

多年前,一位名叫王崇德的商人在此“買了大部住地”,因此取名崇德里。1938年,因戰亂造成洋紙和外省紙不能輸入四川,著名作家李劼人在樂山開辦的嘉樂紙廠在成都設立辦事處,選址就在崇德里。抗戰時期,成都文化界最重要的組織“中華文藝界抗敵協會成都分會”成立,李劼人擔任理事長,協會的辦公處與聯絡處也設在崇德里。

本世紀初,崇德里大部分建築被拆除,現在重建的是當年的十分之一左右。分為“談茶”“吃過”與“駐下”,骨子裡流著的依然是“一個城市的回家路。”“談茶”中幾乎完整保留下來了老建築的骨架,並經過結構加固,柱與柱礎帶來無法複製的年代感。

六、郵電局(清代)

地址:暑襪北一街25號附1號

坐落在成都暑襪街與興隆街轉拐處有一棟舊式老樓,這就是被老成都們親切地稱為“總郵局”的成都郵電局大樓。它,歷經滄桑,跨越三個歷史時期——“大清”、“中華”、“人民”,堪稱百年老字型大小,是許多老成都無法抹去的記憶。

郵電局曾有著三個成都之最,其中一個就是成都最早使用抽水馬桶的地方,洋氣得很。

該老局房修建於1935年3月,由加拿大建築師負責設計,僅酬金就是建築費用總額的15%。木料多是遠道運來,均為楠木、紅松等珍貴高級木材;全部紅瓦由漢口買進,奠基石系龍泉驛最堅硬的石條,紅瓦與紅瓦之間全部用從郵政總局上海供應處買進的銅絲串聯。

七、四川大學女生院(20紀40年代)

地址:望江路29號四川大學望江校區內

原四川大學女生院位於武侯區望江路29號四川大學望江校區內,建築面積1920㎡,建于20紀40年代,是一座典型的川西風格的三合院群落。解放後用作校長辦公室和中共四川大學黨委辦公室,是一批重要學者和教育家工作之地。現為四川大學後勤集團辦公使用。

八、徐子昌舊居(民國)

地址:花牌坊街2號

這座中西結合的精美宅邸位於成都工業學院校園內,曾是臭名昭著的成都“地頭蛇”徐子昌的舊居。建築是磚木結構,小青瓦硬山頂,入口處有精緻的廊柱,柱間的塑板、雀第等構件做工精良,保存完好。現在是四川當代油畫院的辦公用地。

九、總府路81號民居

地址:錦江區總府路81號院內

這棟歐式建築曾經為民國時期某銀行家住宅,整體保存較好。該建築與成都銀行業、金融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從一個側面記錄了一個多世紀以來成都銀行及金融業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進程,是成都自近代起就逐步成為我國中西部地區金融中心地位的重要見證。

十、邱家祠堂(清朝)

地址:龍王廟正街

邱家祠建于清朝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祠堂坐北朝南,大門高敞寬闊,厚重的大門板上飾有銅獸,氣勢十分宏偉;雕花窗櫺,烏黑木柱,青磚綠瓦青石鋪路,格局相當完整。據說祠堂是分三次由一邱姓人家四兄弟聯合修建完成的,當時四兄弟分居華陽、新都、金堂、德陽四地,他們特地在成都買地修建了這座祠堂,以光宗耀祖、福蔭子孫。

邱家祠堂是成都市區現存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整的川西民居宗祠,距今已有146年的歷史,因“湖廣填四川”時從廣東移民至成都的邱氏家族所建而得名。據《成都通史》記載,清末成都有祠堂96座,如今僅剩邱家祠堂。

有趣的是,祠堂角落立了一根高桅杆,哪天要是出狀元了,就把桅杆移到祠堂中間,可惜直到科舉制度取消,邱家也沒出過狀元。

十一、賁園書庫

地址:錦江區和平街16號

和平街距離春熙路僅800米,就在這條長約200米的小巷子深處,有一座很不起眼的灰色建築,淹沒在高樓林立的幽巷中:磚石結構的二層小樓,有些殘破的屋簷和門窗,以及四周生長的雜草,都在提醒人們,這是一座充滿歷史韻味的老宅。它就是位於錦江區和平街16號的賁園書庫。

賁園書庫與浙江寧波天一閣不相伯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賁園書庫不僅藏書豐富,建築也很有特色,書庫為一座石庫狀的小樓,造型簡潔、氣韻厚重,建在三進院落最裡面的小院裡。小院門楣上雕刻著 “怡樂”兩個篆字。新中國成立後,四川省圖書館接受了賁園書庫的全部藏書。

十二、尹昌衡公館(清末民初)

地址:王家壩街4號

1911年,原四川省都督尹昌衡買下此院作為自己的官邸。這是一座中西結合“六角寶塔式”的舊式院落,木梁古舊、青磚石瓦。進門正對一座六角寶塔式二層小樓,木質地板,木樓梯,木欄杆;小青瓦屋面,木質窗櫺……牆面雕著龍鳳的圖案,門前是黑漆楠木柱,幾乎兩個成年人才能環抱。

這也是成都主城區最後的小姐樓,六角樓,一共兩層,樓下是樓堂,樓上是小姐的閨房。小姐樓旁邊有一個堂屋,堂屋兩邊是廂房,小姐樓這邊是東廂,對面是西廂。東邊住女兒,西邊住兒子。外面寬的這棟樓叫騎樓,騎樓有窗戶,打開窗戶小姐坐在樓上可以觀看樓下的風景。

除開這些老建築以外,赫赫有名的鶴鳴茶社更是不用提。週末不如帶著孩子繞著這些訴說著傳奇的舊建築走一遭,給他們講講成都的故事。

就像是歌謠裡唱著的:“清早起來不新鮮,心想成都耍幾天。一出東門天涯石,二出北門五塊磚。三橋九洞石獅子,青羊宮裡會神仙。遇仙迎仙送仙橋……”每一個名字對孩子來說一定聽起來都不陌生,一個個地名融匯而成的成都不僅僅滲透著滄桑,也是給孩子們的未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