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家的要求,還加入了工作室的需求:想要更大的空間,充足的採光、好的空氣流通可以整天開窗,找房子到後來,選擇開始多很多。
很幸運找到一個有著三面大面積採光、空間足夠、有大露臺的新家。對於空間的氛圍,則是因為看上了一張沙發和一盞燈,希望有“適合這些傢俱的空間”的想法,由此前提開始和設計師討論:對於風格的要求是:型隨機能,沒有實質功能性的東西不做,做的東西也不要有裝飾,文化石或磚牆之類的都不要,木作滿足基本收納需求之外越少越好。
這是一次名為“家”的合作。
傢俱和裝潢之間的預算平衡,永遠是個難關,也曾猶豫某些不那麼重要的單品,是否選擇複刻傢俱,但我有個血淚教訓,年少時曾買了複刻的檯燈,造型好看,用沒多久關節就軟趴趴。後來,看到專櫃賣的燈,才知當初購買時,網拍標題寫著“經典複刻”是什麼意思。燈的基本功能雖還有,但每天看它不舉的樣子,又想到身為創作人卻買到了仿冒品,便覺心情鬱卒,正是食之無用棄之可惜,基於使用年限的差異、質感的不同、最重要對於設計者的尊重和敬意,決定從此不買複刻傢俱。
一進大門,以鑽泥板做成的隔間櫃,區分了玄關和客廳。因為我們的書很多,特別要求做滿了一整面牆的書櫃。
客廳和餐廳之間,有個凹進去的畸零空間做了一個咖啡茶具展示櫃。從電視牆延伸過來的CD也做足收納,約可以放一千片CD。
餐廳和廚房,只新增半島和懸吊式承板。左邊的是客房,這個房間是唯一採光不佳的房間,決定打掉半面牆,裝上OSB板的大滑門和餐廳作空間的連結,也改善採光。其他四房,主要是冷氣埋管木作和設計簡單的衣櫃收納,沒有太大的裝修,所以這邊只貼公共空間;因減少木作,全室MEISTER超耐磨地板和冷氣成了裝潢中最占預算的專案。未放上生活用品的空間,幾乎沒有裝飾語彙,只有機能優先和材料本身的質感。
曾和一位日本畫家朋友閒聊,他說曾因找不到好看的暖爐,寧願受凍一整個冬天,當他終於 在網路上發現好看的暖爐時,都已經夏天了,他還是從關東跑到關西去買。挑選東西不用急於一時一次購齊,覺得“還可以”時就是“不可以”,直到看到心 中響起“就是這個”的物件,才能做出不後悔的選擇吧。
最後購買的傢俱來自日本、美國、義大利、英國、法國、捷克到瑞典丹麥的北歐傢俱,有今年剛推出的設計,也有一百五十幾年前就有的經典;有地方不知名木匠做的小凳子,有IKEA的衣櫃,也有知名設計大廠的單椅,看似混搭,但心中還是有抓幾個方向性,以保持整體性:
1.形隨機能,選擇無多餘裝飾的傢俱。
2.帶有些微VINTAGE味道,但不追求刻意復古。
3.傢俱的配色儘量是材質本身的原色,若有上漆選黑色或白色。
4.避免挑選塑膠和布料材質。有了準則,就算是八國聯軍,放在同一個空間裡也能協調,
5.每個空間可選擇極少數與上面四點例外的個性強烈單品,讓空間有亮點。
喜歡拍照的風格,如KINFOLK雜誌裡的照片,不是乾淨完美、打光亮麗的室內沙龍照,而是有著生活的痕跡,有明亮也有陰暗,有點不完美,擷取光線流動的某時某刻。
玄關左側滿足收納,右側兩公尺高的鑽泥板作為輕隔間,沒有做到頂,區分了玄關和工作室,一進門略暗,再往前走則轉為明亮。
有一個能放置外出雜物的落塵區真的太重要了,許多大樓住戶不打算犧牲空間做玄關,所以把鞋子櫥櫃等東西放到門外,最後又造成法規問題。
面對大門有個凹進去的畸零空間,正好做成展示櫃,桌面是印度黑花崗石,放置劃作、咖啡機具和杯子茶具。迎門就能聞到咖啡香。
原本是客廳的地方,以矮方格櫃區分客廳和工作區。不常看電視,也很少大量客人,決定客廳不用大。為了保留將來調整的自由度,舍氣派的大沙發,選擇小沙發和單椅,視需要移動。
電視牆造型很簡約,完工後對於走管道藏線的設計有點後悔,因為影音設備和電玩設備線才又粗又多,屆時若要換線或再塞線是大工程啊。若能回到過去,應該要以能輕鬆換線為優先設計,稍醜一點沒關係。
繪圖銀幕又粗又黑又厚實在不甚美觀,但畢竟是生財工具不可避免,所以在方格櫃上放了許多植栽和亮晶晶的花器,緩和宅氣。
整面的書牆是工作區的重點,直接以合板完成未上漆,透露出材質的粗曠;書櫃由許多方格木箱構成,也可個別調整位置,雖然有很多大塊頭攝影集和畫冊,這樣的設計仍可收約一千五百本書。還沒塞滿書的地方,現在先放一些個人作品和個人嗜好。
空照圖,L型工作桌為集成材柚木板加上鐵腳,由兩張桌面構成,在網路上購買切割好的木板,劃桌腳的設計圖再請鐵工廠製作。桌上的東西很多,如果沒有L型的桌子真的是塞不下啊。
OSB板滑門拉上的時後,從工作區就可以看到大門和玄關。
隔間櫃上的開放區域,展示一些蒐藏品。這兩個小格櫃是從舊家搬來的,放在這邊效果不錯,有時候新家放一點舊傢俱,反而更有人味。
為了讓小孩有充足的活動空間,從玄關,客廳,餐廳到廚房都是連續的開放空間,也保留充足的空白。
玄關左轉是餐廳。餐桌是老台檜配鐵腳,斑駁的藍綠色桌面很美,上面有不少刮痕和釘孔,讓人好奇這塊木頭以前是什麼用途。選老木桌的好處,就是能讓人放鬆的使用,不用擔心使用痕跡。
餐廳的大拉門後面是客房,全拉開有一米五的大開口,延伸客餐廳的開放感。
廚房沿用建商的配備,新增印度黑花崗石檯面的半島,和工作桌同樣的柚木集成材懸吊層板。因為廚房通風很好,一般開放室廚房遇到的油煙和氣味問題倒是沒有遇到過。
留一片白牆,體會日出前後十分鐘色溫的變化,朝陽打在鑲著玻璃碎片的燭臺罩,反射的光點灑了滿室。
這道特異的光線是廚房烤箱鏡面的反射,不經意的把會反光的物品放在光線行經的路上,就可以在特定的季節、特定的時間得到這種驚喜。
清晨的光線最美,但是可利用的時間也最短,晨光照在線條優美的椅子上,怎麼拍都好看。
工作桌,每天待的比床還要久的地方。送大寶去上學後,就是努力衝刺工作的時間。
許多角落藏了許多小小的植栽,這個花器來自日本,小巧精緻充分表現了他們的工藝特長。
能作(日本)的風鈴,簡約造型既現代又傳統,清脆的鈴聲帶來風的訊息.
摸清楚光線經過的路徑,在特定的地點放上一顆玻璃球,看到光芒四射就知道現在的時刻。
重新排列窗邊的植栽,讓每盆都能做日光浴。
視線所及沒有大樓的窗外,靜靜地看遠山和日落的雲彩。
在冬天的傍晚點幾盞燭火,一個簡單的舉動讓家的氣氛更溫暖。
夜深,和永遠站在吊燈上看門的白鸚鵡說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