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搭>正文

炎炎夏日裡 這些會“呼吸”的建築各顯神通

不可忽視的“小黃瓜”

Swiss Re Tower被翻譯作“瑞士再保險總部大樓”,但其實它有一個更有趣的名字,就是The Gherkin,意思是可以食用的“小黃瓜”。當你走在泰晤士河沿岸,倫敦最中心的位置,你很難忽略這一建築,倫敦金融城是由倫敦牆圍出的舊城區裡1平方英里左右面積的地方,而“小黃瓜”正是眾多人心目中金融城的象徵,它也同時出現在很多電影的畫面中(比如《哈利波特》系列)。

逐漸靠近“小黃瓜”的過程,並沒有一個很好的地方能夠讓我看到它的全貌

或許從模型上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底商部分,仍然會有一些“強風”,不過程度並不嚴重

靠的更近

這座180米高並且有著相當獨特結構的建築由諾曼·福斯特事務所建造,是倫敦在過去的25年中所建造的第一棟摩天大樓,它的外立面設計在空氣動力學上有著引以為傲的“創新”標籤,根據諾曼福斯特事務所自己提供的資料,它的能源消耗總量比起其他相同尺寸的建築物至少要少一半:六個螺旋通風使建築達到了良好的自然通風,並且降低了40%的加熱與冷卻成本。不過這樣的能耗節省並不足以掩蓋它是一個全玻璃幕牆結構的事實,而我們都知道這樣的立面設計一定會造成本身過度的能源浪費。

內部空間

“小黃瓜”的環形設計以及它所採用的雙層玻璃幕牆系統倒是可圈可點:表皮由幾乎5500個平面三角形和菱形的玻璃面板構成,材料選用了Low-E玻璃;在通氣孔之間的雙層玻璃系統可以自動打開,這使得新鮮空氣可以在炎熱的夏天裡由雙層系統進行置換,同時也在寒冷的氣候中貯存溫暖的空氣,實現被動式的建築供暖。

有點迷幻的“碎片”大廈

碎片大廈巨大的體量因為玻璃幕牆的原因消解了一些

“碎片”大廈由倫佐·皮亞諾設計,它的設計理念是由多個“碎片”組合形成一個細長的,形似“金字塔”的複雜結構。309.6米的高度自下而上逐漸消隱於天空之中。最終,建築物的塔頂端形成了一個開放空間,就像留下一個可以呼吸的開口。

在BREEAM的測評中它在建築可持續性和再生材料的使用中被賦予了“優秀”。不過它像“小黃瓜”一樣,也有著底層人行道路上由於摩天大樓的強風效應(這通常被稱為“城市峽谷”)而產生的行人舒適度的問題。

“碎片的接合”

“碎片”大廈是一個多用辦公樓,它的內部分別有餐廳、酒店、居住空間,以及辦公區域,而它的頂部則有一個觀景台。倫佐·皮亞諾運用了精密複雜的玻璃幕牆系統以及雙層表皮結構。“碎片”大廈的立面由成角度的玻璃薄片覆蓋組成,它同時可以反射天空的變化與周圍的光線,這也讓建築的立面變得極富有表現力和動態感。而這種表現力在有燈光的酷炫夜晚甚至會讓你覺得有些迷幻得找不著北。

“碎片”大廈的幕牆系統也是由電子智慧控制,可以根據不同的氣候打開。

這兩個建築案例雖然在可持續性與環保材料的使用上有著比較好的表現,但是在應對環境變化的靈活性上卻不大理想。這可能是因為英國倫敦的氣候本身也並不嚴苛和多變。與之不同的則是分散在世界不同城市卻在應對氣候變化上設計概念較為突出的三個建築案例。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

阿拉伯世界研究所位於法國巴黎,是由讓·努維爾於1987年設計的建築項目,這大概是最早的一批由智慧系統操縱的立面設計之一。它建在兩個大型建築物之間,展示著東方建築與中東風格結合的建築概念。這一建築在設計上沿襲了阿拉伯建築風格元素,包括光線需要通過濾光器進入房間。建築南立面由詮釋了阿拉伯文化的幾何圖形構成,安裝在窗戶上的每一單元晶體都具有光電細胞,這些細胞被稱為“Moucharabiehs”,就像照相機的光圈,晶體可以根據不同的光線強度和角度,進行光電細胞的開放與閉合。

RMIT設計中心

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設計中心專案由Sean Godsell 和Peddle Thorp設計。它所面臨的是亞熱帶與溫帶氣候條件:墨爾本常年多雨,而且有著非常炎熱的夏天,於是遮陽便成為了立面設計的關鍵因素。作為一種高效節能的設計,這一建築的智慧立面由一個可被控制的圓柱形遮陽裝置以及雙層玻璃內腔構成,它是新鮮空氣的進出口。整個建築覆蓋著這16000件噴砂玻璃盤結構(每一個玻璃盤有一個直徑稍大的鍍鋅鋼圈)。這個層狀遮陽裝置,作為一種高性能的圍合結構,由中央電腦控制,可以根據不同氣候使得玻璃盤有著不同的開口角度。

打著遮陽傘的Al Bahr塔

Al Bahr塔位於阿布達比的沙漠氣候中,由AEDAS設計,是中東地區一個出色的地標建築。這個建築的立面上包裹著一層由傘形構件所組成的“外殼”,可以根據不同時間段進行打開或者閉合,由此來保護建築內部在太陽過剩的沙漠地區的氣候適應性問題。

設計源于阿拉伯文化中“mashrabiya”的概念 :木格遮光屏,這是阿拉伯傳統上用來實現隱私保護,同時減少眩光的做法。2098塊動態單元所組成的立面即是遮光屏系統,它們可以通過折疊和展開來回應太陽的運動軌跡,降低超過50%的太陽能增益,這一立面也使得塔的內部會有著獨特而美麗的光線場景。

面對多變的氣候環境,建築正在顯得越來越“聰明”,但是它們同樣造價不菲,租金高昂。而我們都希望類似的“智慧”建築能夠為更多的人服務,更好的設計,應該正在發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