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外媒體報導,瑞士知名鐘錶商Swatch日前表示將與Visa就無接觸支付服務達成戰略合作。外媒稱,此舉被視為瑞士傳統鐘錶業向蘋果等智慧手錶產品發起的反擊行動。在我看來,Swatch這回還真不是來揭竿起義的,因為智慧手錶剛推出那會兒,Swatch還很傲嬌地發出了“智能手錶哪裡算得上是表,壓根兒不會對我們構成威脅”之類的論調,但是現在Swatch首席執行官Nick Hayek明顯有點服軟的意思,他說事實上Swatch從2000年開始就嘗試推廣帶支付功能的手錶了,可惜失敗了。“如今蘋果的出現刺激了市場興趣與需求,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好事。”
機械表Swatch打算不再只是“靠臉吃飯”,積極向智慧手錶靠攏,對於廣大只是貪戀它的美色的“外貌黨”而言,好像並不怎麼振奮人心。而用手錶完成支付,目前看來也並不比手機支付更為便捷。手機支付一直氣勢洶洶地表示要消滅錢包,其中一個強大的理由就是,我們會忘記帶錢包卻很少忘記帶手機,說白了就是互聯網大佬們常常提到的一條鐵律“高頻打低頻”。同為“手”字輩,手錶的使用頻率遠遠低於手機。
但是在手錶前面加上“智慧”二字之後,世界就大不一樣了。據Wristly最近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Apple watch使用者平均每個小時查看手錶4-5次,這意味著一天時間內他們查看手錶的次數將高達60-80次。這樣的資料多少是讓智慧手錶生產商興奮的,也是Swatch之類傳統表商異常眼紅的資料。不過細看資料背後的分析,依然暗藏著智慧手錶的困境,用戶每次查看手錶基本只是查看時間或者資訊提醒,打開使用協力廠商APP的頻率非常低。而且讓人尷尬的是,當著別人面看手錶,原本往往表達的是希望儘快結束當下活動,是一種委婉的暗示。但是在智慧手錶時代,這一禮儀正在被瓦解,我們只是無意識地低頭去閱讀很多無用的資訊。
其實不光是智慧手錶,當下絕大所數智慧硬體產品都是打著便捷生活的口號,最後成功完成了對用戶的“綁架”。所以當我看到MIT媒體實驗室的Xavier Benavides團隊以“你的雙腳總是有閒工夫”為由,開發了一個可以用腳部動作來控制手機的智慧鞋墊後,我的心裡只有三個字“你夠了!”當下智慧產品基本在為我們的生活做“加法”,而Swatch即將與Visa達成的戰略合作,也是一次“加法”,究竟是畫蛇添足,還是會產生“1+1>2”的效果,估計連Nick Hayek心裡也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