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除了是新聞傳播類學生的必讀專著,在社會上也被廣泛流傳,英文原著的名稱叫做《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直譯的話就是:被我們自己娛樂死。在這個追捧明星、無腦綜藝充斥的時代,好像社會正在朝著尼爾波茲曼描述的那樣「娛樂至死」。高校的學者們、社會上的長者們一直批判著這個浮躁的社會。
美國科普作家和媒體理論家史蒂文·詹森好像不這麼看,而且還講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動物骨頭→長笛
43000 年前的一頭洞熊死於現在今天斯洛維尼亞西北邊界;一千年後,一頭猛獁象死於德國南部……這些都是後來考古學家發現的,看上去好像並不是什麼有價值的線索,且並無關聯。但神奇的是,這些動物死後有著相同的命運,它們身上分別至少有一塊骸骨被當時的人類製作成長笛用於娛樂。
根據史蒂文的講述,在數千年前,人們已經掌握了製作工具的技能:鑽木取火、製作捕獸器、動物皮毛做成衣服,解決了溫飽問題,下一步,他們會發明什麼呢?不錯,非常荒謬的是他們發明了笛子。
其實在人們的數千年的發明創造歷史中,與娛樂相關的創意發明卻非常常見。
長笛→管風琴
長笛的發明依據的是推動空氣在管道中發聲,根據長笛的想法,在大約 2200 年之前的古希臘城邦出現了一個叫做「Double Flute」的樂器,是由不同音調的管子組成,後來演變為排簫,再後來出現了管風琴。
管風琴→鋼琴
其實第一件管風琴是水壓式管風琴,後來人們考慮為何不將水壓式變為用手指按壓,於是出現了鍵盤式樂器,也就是鋼琴的雛形,1709 年,義大利人克裡斯多佛利發明了鋼琴,這種通過手指按壓敲打鋼管,從而發出不同聲音進而形成音樂的樂器。
鋼琴→打字機
其實,鋼琴的誕生並非一步到位,準確來說,那個叫做克裡斯多佛利的義大利人發明的最多算是鍵盤樂器,後來又有了敲弦古鋼琴、撥弦古鋼琴、最後才到鋼琴。一直到 19 世紀,人們開始思索,敲打可以產生音樂,那麼能否產生文字呢?當然能,打字機就誕生了,第一台打字機就叫做「the writing harpsichord」(寫字的古鋼琴)。
你以為到這裡就結束了麼?來來來,瓜子準備好,我們繼續……
會自己演奏的樂器→編碼
請注意,這個就高級了……
話說在一千年前左右,有個很著名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在這期間,巴格達有三個兄弟自稱發明了一個自己就會演奏的樂器,他們把它叫做「the instrument that plays itself」(自己演奏的樂器)這名字也是醉了。
這個東西倒是很像現在的音樂盒。其實這樂器就是個箱子,箱子裡面是一個轉動的金屬銅柱,這個筒上有不規則的凸起,這些凸起是按照樂譜排列,旋轉後會敲打旁邊的金屬條發出美妙的聲音形成完整音樂,如果想換首歌,就換個銅柱。
有沒有發現,這就是最基本的:編碼啊!
所以,在最初的 700 年時間裡,編碼機器只存在於音樂世界。
自動雜耍機器→機器人
進入 18 世紀,那些個上層精英人士每天的生活就是喝茶、吃飯、喝下午茶、吃完飯、酒會、音樂會、party……(萬惡的資本主義)。這時候,人們根據齒輪轉動、上述的那個「會自己演奏的樂器」發明了自動雜耍機,就是為了取悅上層人士,請注意,這個自動雜耍機可以演奏音樂也可以做別的動作,這不就是機器人的雛形嘛。
最著名的是,有個偉大的法國發明家 Jacques de Vaucanson 根據上述那個雜耍機,設計了一個會自己演奏曲子的長笛。
自己演奏曲子的長笛→織布機
就如同打字機的出現一樣,Jacques de Vaucanson 在想,這玩意兒既然能自動演奏音樂,為何不能自動織布呢?或許還能織出色彩斑斕的圖案呢。
所以銅柱的凸起不再敲擊金屬條,而是換上多彩的絲線,根據凸起的排列,加上齒輪的轉動,彩線交織起來就形成了固定的圖案花樣。這個發明簡直就是時代的進步。
織布機→穿孔紙張
又過了半個多世紀,一個叫做 Jacquard 的法國發明家考慮,金屬的銅柱造價昂貴,換種圖案就意味著需要重新打造一個銅柱,況且失敗成本高,為何不用便宜的紙張代替呢,所以他用穿孔的紙張代替銅柱,彩線穿過,形成圖案。
穿孔紙張→差分機
穿孔紙張這個想法有啟發了 Charles Babbage,這時已經是維多利亞時期了,他從穿孔的紙張中獲取靈感,將不同的齒輪、存儲的數位塊經過排列組合,可以算出和差,而且非常精准,這就是差分機。
差分機→電腦
說到差分機必須說現在的電腦。從 Charles Babbage 再向後算,近現代,電腦的誕生確實就比較複雜了,摻雜著戰爭、其他技術革命、電力、代碼等,除了這些,還有一些必不可缺的靈感促成了如今神奇的電腦的誕生:
技術、物理環境、社會化境(必要條件)+
音樂箱
(電腦的聲音)、
長笛演奏器
(自動聲音播放)、
古鋼琴
(按鍵和聲音的結合)、
彩色圖案編織器
(圖像的出現)
這四種東西似曾相識呀,歷史就是如此 常常給人 Surprise。
「所以必要需求並非總是發明之母,娛樂的思想狀態在根本上是探索性的,我們在周圍的世界裡追尋那些新的可能性,而那種准追尋就是為什麼在那麼多經歷中,開始時簡單的快樂和娛樂,最終卻導致我們成就深度突破。」史蒂文·詹森。
詹森還有本書叫做《偉大創意的誕生》,在全球廣為流傳,書中列舉了許多意想不到的創意來源,上述的那個故事以及這段話是其在 TED 上一期叫做《娛樂是如何引領偉大發明的》公開課。
好的發明或設計總是能夠解決人們的某種需求或者問題, 但靈感來源卻並非只有必要需求,可能你真的玩著玩著,就變成發明家,永垂青史咯。
圖片來源:網易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