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彭麻麻的服裝設計師
她卻無言無語,忠於內心
創建服裝品牌“無用”的十年
將銷售的全部所得
用於民間手工藝的幫扶與傳承
素顏布衣麻花辮
這個守定初心的女子就是馬可
也是國內登上
法國巴黎定制時裝周的第一人
| 以無為用 |
她堅持認為設計師品牌
應始終堅守設計理念
精神價值永遠大於商業利益的原則
她決心用後半生的時間
只做一件“無用”的事
2006年
她在珠海創立無用工作室
在她那裡沒有批量生產這個概念
都是一針一線現做的
她不想遷就市場不想迎合大眾
在工作室裡的生活
每天大約八成以上的時間
都生活在一個人的沉默中
沉默的生活並不寂靜無聲
“其實每個人都有兩個聲音,
一個是唇齒之間的聲音,
另一個是心裡的寂靜之聲,
一個響起來,另一個就會關閉。”
彭麻麻的著裝亮相後,
馬可得到了“國家裁縫”的美稱
但她很快宣佈了
這樣的定制只有這一個
以後也不會有第二個
人們都說她是反商業的設計師
她開店售衣,不打折,不促銷
甚至不准店員推銷
反對一切時尚消費文化
而最吸引她的正傳統文化中
回歸最簡單生活的本真
彼時的她
已然是個享譽國際的中國設計師
各大博物館時裝周紛紛邀約展覽
面對世界藝術殿堂敞開的大門
她始終放不下的是
這片土地上辛勤勞作的農人
和那些帶著手心溫度的手作
此後八年間她潛心學習研究
並記錄那些
正飛速消失的民間紡織技藝
| 尋衣問道 |
她將徵集來的老衣裳和背後故事
在無用生活空間做一個公益展覽
名字就叫“尋衣問道”
衣是衣裳,道是故事
老衣裳像時代的鏡子
折射的就是這些命運
香雲紗是最好看的布料
▼
今年92歲的王玉連
是現在村裡唯一
仍穿大襟褂子的老人
對她來說最珍貴的是
一套黑色的衣褲
這是她十二歲那年
媽媽親手為她做的嫁衣
衣服做好了也捨不得穿
只會在盛大節日才穿出去
像五月節遊龍舟
穿完馬上洗乾淨小心地疊齊放好
這套嫁衣是她唯一的嫁妝
陪她走過了最美好的青春
也陪她度過最艱難的歲月
王玉連家的鏡框裡並列鑲嵌著
她丈夫的照片和她32歲時的畫像
解放前穿的都是黑布做的衣服
那時還沒有花布
香雲紗是最好看的布料
羊絨大衣
▼
一個藏族男孩在14歲那年
手刻了1000塊瑪尼石
只為換取一件心儀已久的羊絨大衣
在西藏羊絨算是難得的特產
我們靠手工藝維持生活
不需要經營牛羊肉製品買賣
所以從不殺生
羊絨衣裳紋理精細緊密質地柔軟
需要經過許多道工序
剪羊毛、洗羊毛、彈梳羊毛
撚線、染色、織造、整理等
秋天人們將夏天剪好的羊毛
拖到河邊漂洗曬乾
用手把羊毛分成段梳理成長絲
用手搖紡車和紡錘紡出緯線和經線
將經線以一匹織物的寬度和長度
依次縱向排列後纏繞在經線軸上
在織布機上開始織造
織出羊絨的幅寬只有20多釐米
手工縫製成服縫線就要十多道
這件衣服陪伴了他數十年的時光
平常的日子裡都不捨得穿
只有重要的節日才穿著它出門
這件衣服是他拼命工作換來
會時常提醒他
沒有什麼不敢想的願望
都可以通過努力去換來
他珍惜這件大衣
視為人生的珍寶
從一根紗開始
到一件手作衣裳的製成
都被用心的對待
巧手的少數民族婦女
古老的木質織布機
被她不遠千里請回城市
以全手工的原生態方式
織出一匹匹布
繡出一朵朵花
縫製成一件件衣裳
她說物有物命相信手作衣裳
是有記憶的記得是誰
| 以無為用 |
自2006年創辦品牌以來
無用第一次在北京開店
這是一個| 無用 |的空間
就如他們所宣稱的那樣
馬可位於北京的工作室
她把對生活的理念融入其中
木桌、木椅、麻布衣服
陳列於灰白相間的室內
無用並不是真正的無用
而是代表著經久耐用和結實
是生活裡的必需品
轉眼間十年了她說
無用是一座橋樑
它一端踏在鄉村
人跡罕至的現代文明邊緣
另一端落在城市的中央
皇城根下當代社會的心臟
那些貴州山區的婦人們
紡的線織的布縫的衣
等待被人發現愛上帶回家
然後跟著歲月慢慢成為
身體的一部分
沉澱出生命中的記憶和故事
她希望實現的是比生命
更長久的東西
因自己的作為能使大自然和
人的關係變得更美好一點兒
她滿足于做一個全然接納
享受生活給予的每一種境遇的人
這是“無用”的力量
我們既使不能過於任性
但是稍微活出
一點態度一點真實和個性
到頭來人生的
品質也許會完全不一樣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