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個多月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春節,很多人開始面臨選禮的難題。市場上的禮品琳琅滿目,但由此也讓消費者眼花昏頭,不知道從何入手,在下認為:春節送禮,文化為上,紫砂壺是其中一個很好的選擇。以下是小編選擇紫砂壺的諸多理由:
一、實用方面
泡茶是人們最不可少的休閒方式,而紫砂壺是沖泡茶葉最好的茶具之一,
這是因為其具有雙重氣孔結構,能夠達到以下幾個優點:
一是保持茶香,發揮茶葉的最佳品質,讓飲茶者品味到最美味的茶湯;
二是保溫不燙手,尤其適合冬天使用;
三是茶壺呼吸茶葉不餿,避免因忘記清洗而造成茶葉變餿的情況發生。
二、檔次方面
紫砂壺是一種極具文化價值的,近年來受到了紫砂壺收藏家們的青睞。不僅流傳於民間,在宮廷內也有非常多的優秀紫砂壺,成為文人志士、達官貴人不離手的文化藝術品。如若能夠手持紫砂壺一盞,便會覺得在文化的薰陶下,檔次迅速提升。
下麵小編為您挑選了20款送禮自用的首選茶壺:
1、西施壺
原名西施乳,言壺之形若美女西施之豐乳,流短而略粗,把為倒耳之形,蓋採用截蓋式,壺底近底處內收,一捺底,後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文旦、龍旦和西施三種壺形有著直接和間接的關係。三種壺都屬於截蓋壺。文旦:為南方的一種水果,也叫柚子,是按照這個原型做出來的。
首創者徐友泉,明末清初吳梅鼎給了徐友泉極高的評價,稱“若夫綜古今而合度,極變化以從心,技而近乎道者,其友泉徐子乎。”吳梅鼎之所以為世人所識,實在是因為寫了一篇千五百字的《陽羨茗壺賦》。
2、半月壺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朝詩人張九齡竹下的知古名句在構築美妙意境的同時,也給壺藝創作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可以用紫砂壺詮釋對生命、文化和藝術的理解。每位藝人在創作“半月壺”時就是順應詩人意地間,怡情自然的人生思索。
半月壺一直以質樸無華、典雅端莊而獨佔一席之地,從古到今長盛不衰,正所謂“弱水三千,僅飲一瓢”。
半月壺協調和諧、舒張簡潔、前呼後應,一張揚、一內斂,張弛有度,仿似一篇美文,越讀越醉,半月壺營造的是一種源於心錄上對團圓期盼。所謂“明月千里寄相思,半月萬里思更濃”;一把壺訴說的不僅僅是單純意義上的思念,更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月圓人圓”的嚮往。
3、石瓢壺
“石瓢”最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最早見於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蘇東坡把金屬“銚”改為石“銚”,這與當時的茶道有著密切的關係。
蘇東坡貶官到宜興蜀山教書,發現當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銅、鐵器皿味道好,於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屬吊子設計了一把既有“流”(壺嘴),又有”梁”(壺提)的砂陶之“銚”用來煮茶,這“銚”也即後人所稱的“東坡提梁”壺,這可謂最早的紫砂“石銚”壺。
從留傳于世的石銚壺看,至陳曼生、楊彭年時期,已有了很大的變化,更趨向文人化、藝術化。“曼生石銚”主要特色是上小下大,重心下垂,使用穩當,壺嘴為矮而有力的直筒形,出水暢順,壺身呈“金字塔”式,觀賞端莊。“曼生石銚”與“子沾石銚”相比,雖同為彭年所制,但前者更顯飽滿而豐潤,後者則剛烈而古拙,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而在壺的藝術上表現。
那麼,紫砂“石銚”何時稱“石瓢”呢?這應從顧景舟時期說起,顧引用古文“弱水三千,僅飲一瓢”,“石銚”應稱“石瓢”,從此相沿均稱石瓢壺。
4、井欄壺
顧名思義,其造型源于井欄。“井欄”一詞,傳統文化中多見,如“命理之學”中有“井欄”一格,陳式老架二路太極拳譜第四十一式為“回頭井欄直入”。實際生活中的井欄即井之護欄,亦名井床,井幹。古人掘井多置井欄,有的還置井蓋,井頂,井亭,它們即可護井,又能起到美化環境作用。
5、合歡壺
也是曼生之所愛;壺銘日:“試陽羨茶、煮合江水,坡仙之徒、皆大歡喜”。闡釋了“合歡”之義,若是東坡的門徒,三五知己,無酒有茶,品茗談天,足矣。
曼生在溧陽為官,上任伊始,便遇到運送“白芽”貢茶上京之重任。曼生召集故友親朋,全力以赴,因白芽乃是每年皇家欽點的名貴貢茶,須在清明之前作為十綱貢品茶中第一綱運至京城。曼生不敢怠慢,徵集、挑選、包裝,命人晝夜兼程,送往京城。終如期而至,龍顏大悅。消息傳來,曼生及其幕客好友皆欣喜。曼生設宴以賀。
席間,曼生一時興起,揮毫潑墨,寫下“八餅頭綱,為鸞為鳳,得雌者昌”之墨寶。好友郭通提議,何不造壺以載此喜,曼生喜不自禁。席間鼓樂歡天,樂手執大鑔賣力敲擊,聲音洪亮悅耳,曼生乃性情中人,下席親自手持大鑔用力合敲,歡喜之情溢於言表。大鑔凹凸有致,合則響,合而美。曼生有感於大鑔分分合合,奏響人間歡樂,遂以合鑔為樣,合歡為名,設計出合歡壺,以朱泥造之,通體大紅,富含吉祥與幸福之意。此壺極富天趣,取皆大歡喜之意,適用于節慶、祝福聚會之場合以添樂趣。
此壺乃曼生喜極而制,故此壺風格綺麗,所謂霧余水畔,紅杏在林。典美精工,餘味無窮。擁此壺而品茗,必逢喜悅之事。捧壺把玩,有如重回當年曼公呼朋喚友鼓樂歡天之場景,喜不自禁由壺傳。
6、匏尊壺
《說文》:“從包從瓠。包,取其可包藏物也。”按“瓠”(hù),葫蘆,一種圓大而扁的葫蘆,即匏瓜。匏尊:以幹匏製成的酒器。蘇東坡《前赤壁賦》的“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 一代大文豪蘇東坡的黃州生活和“匏尊”的命運,何其相似?匏尊是匏瓜做的飲具。匏瓜,瓜不供食僅於做水瓢,俗稱“葫蘆瓢”,匏瓜,古代用作男人無妻的象徵。由此引喻人不受重用,不得出仕,或久任微職,不得升遷。匏有苦葉,孤獨無助,苦啊!
蘇翁豈止孤獨無助、不受重用,還蒙冤入獄,險些掉了腦袋。他從監獄出來,以一個流放罪犯的的狼狽,出汴梁,過河南,度淮河,抵黃州,住進一座寺廟,環顧四周一片寂靜,舉目遠近無一個親戚,連一個朋友也沒有。孤單的像匏尊,悽楚的似匏瓜。這時他喝水、飲酒,用的也只有那匏瓜做的水瓢。匏尊,難以登堂入室的民用品,在這時走進了蘇翁的生活,化入了他的辭賦。匏瓜幫助了蘇東坡的苦澀生活,蘇東坡也成就了“匏尊”的千載詩話,緣分呐。
匏瓜成熟才可作匏尊。淒苦生活在黃州的蘇東坡,他從“烏台詩獄”的災難中成熟了。他成熟在窮鄉僻壤的黃州,成熟於無親無友的匏尊旁,他成熟的象徵,就是那《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匏尊和辭賦一同向今天走來。
蘇東坡心中匏尊的命運和他自己多麼相像、多麼和諧,孤寂沉靜,且又有成熟後的厚實圓潤。紫砂“匏尊”壺的形象,創意來自這種有苦意的匏瓜。陳曼生設計的十八式中有四款壺是有關匏瓜的,經典的“匏尊”壺,就是他“匏壺”的昇華。
7、思亭壺
在朱泥壺中,惠孟臣.惠逸公.陸思亭諸家原皆為清代制壺好手。
早期的思亭壺,壺嘴曲度較小,流口簡練,以竹刀落款于蓋口牆沿,筆致尚稱工整;年代稍晚些的思亭壺,風格柔美,曲線明顯,流口較尖,署款則各式皆備,有竹刀寫刻,也有鋼刀雙鉤刻,罕見鈐印者。思亭壺式以其俊秀高雅,留名于朱泥陶史。
閩南俗諺:「一無名,二思亭,三孟臣,四逸公」。思亭排名優于孟臣,有可能是思亭壺式俊挺,佇立茶船之中,有若蟜龍昂首,氣韻出眾。
8、扁腹壺
扁腹壺,或者叫扁仿鼓壺,依壺身矮,壺口大而得名。日本奧蘭田君對壺之理趣有此論述:“知理而不趣者,獨取小與直,而不取大與直。知理又知趣者,不論大小曲直,擇其善者皆取之。知理而不知趣,是為下乘,知理知趣是為上乘。”
此壺理趣兼得,當屬上乘無疑。理,此壺身線且口大,宜泡綠茶,一彎流出水條索長且涎水。壺把端拿,甚是輕巧,亦感舒適,平衡點恰到好處。
趣,整體協調、對稱,且節奏感強烈。若俯視,鈕蓋、肩、腹五個圓圈,如漣漪蕩漾,十分悅目。蓋邊線略強於口線,正合國人天蓋地之理念。壺蓋倒置亦無傾斜之慮,也是一趣。此壺泥佳、工精、造型美、難度大,宜用宜賞,內涵深,回味長,實乃上乘中之經典之作。
9、一粒珠壺
一粒珠造型古樸,古韻盎然,莊重又不乏新意,典雅大氣又不失陽剛之氣,造型惹人喜愛。
一粒珠如西瓜的壺型,可以使人清心安靜,來洗滌塵間煩躁的心情,原因在於有句話如是說:若瓜時,輒偃臥以瓜鎮心。但一粒的造型又如同一顆珍珠般珠圓玉潤,飽滿而剔透,壺身一大珠,壺鈕一小珠,如同“母子珠”般形影不離。然無論型如哪種造型,一粒珠大度豁達的造型以及其細膩精緻都是一樣的。
所謂“茶禪一味”,品茗需要靜心靜氣,一粒珠帶來的高雅意境能給人一種安和的心情。
一粒珠式紫砂壺款型由來已久,形制上對壺的整體性要求比較嚴格,要求整器有飽滿的力度和整合的視覺觀感。壺體滾圓狀,無頸,流嘴略彎,口蓋為嵌入式,小圓珠鈕,為傳統曼生十八式造型,俗稱“一粒珠”,渾圓可喜。
10、匏瓜壺
匏瓜壺是曼生十八式之一,與曼生葫蘆有異曲同工之妙,然其獨特之處亦是其他造型無可比擬的,把玩此壺有如返璞歸真之意,此壺最初用意是以解相思之若。
曼生為官之後因為清朝相關制度規定有些官員是不可以帶家眷在身邊的,所以曼生只能與妻分隔兩地,無法長相廝守,因為曼生愛壺成癡,便想到以壺寄相情,然不管怎麼設計都沒有一把讓自己中意的,有一次他無意中讀到曹植《洛陽賦》中一句話:歎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只獨勤,被其中的匏瓜吸引,仔細研究得之這是葫蘆的變種,又叫瓢葫蘆,更有意思的是在古代匏瓜是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徵,這正與此時曼生的處境極為相符,於是找來一匏瓜日日觀察創作出此款匏瓜壺。
曼生寄情於物,表達了對妻子的思念,因而紫砂壺也是世人情感的一種寄託!
11、孟臣壺
紫砂壺中的微小紫砂壺,為沖泡“功夫茶”的茶壺名。
廣東潮州、汕頭、福建廈門漳州、泉州一帶喜歡“功夫茶”,茶葉獨取烏龍,沖泡方法也諸多講究:所用茶葉大不盈握,壺底刻有“孟臣”的銘記。孟臣壺名源自明代宜興陶藝師惠孟臣製作的紫砂小壺,因其造型精美,別開生面,且落款“孟臣”,故而得名。
12、唐羽壺
《唐羽壺》為光素器形,為創新系列作品中經典之佳作。創作構思源于唐代宮廷中的羽觴壺,它的造型與之非常貼近,須知,唐人飲茶並非今日沏茶,而是用類似如今沱茶樣的茶團和茶餅研碎放入壺中,文火之上慢慢煎煮。有點類似現在煮咖啡。
因而壺的手柄一般都較細長,似有羽翼飛升之感。他的創意也可以詮釋為唐代陸羽之壺。手中把玩似有拉回時空,重溫唐風,再現歷史的美妙感覺。
13、竹段壺
“竹”是品性高潔的植物,尤其是在宜興這樣一個竹的海洋,竹,更是人們眼裡口中的愛物,竹子剛勁、清新、生機盎然、蓬勃向上。當春風還沒有融盡殘冬的餘寒,新筍就悄悄在地上萌發了,一場春雨過後,竹筍破土而出,直指雲天,所謂“清明一尺,穀雨一丈”,便是對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機的寫照。當春風拂去層層筍衣,她便像個活潑的小姑娘,亭亭玉立在明媚的春光裡。到了盛夏,她舒展長臂,抖起一片濃郁的青紗,臨風起舞,婀娜多姿。暑盡寒來,她仍綠陰蔥蔥,笑迎風霜雪雨。
竹段便是以竹為主題的經典壺型,壺身採用的是古典造型,筆直而粗壯的壺身,給人一種踏實之感,壺嘴、把、蓋鈕亦取竹段,生動自然,挺拔清秀。竹自清高,壺亦清高。昔有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板橋竹石圖數幅,以達文人之意。今竹寓於壺,更顯清雅。時而似有古風輕輕徐來,時而又似有君子款款走來。
14、報春壺
報春原意就是立春前一日以及立春當日,讓人扮演成春官、春吏或春神的樣子,於街市、裡社道路上高聲喧叫“春來哩”、“春到哩”,將春天來臨的消息報告給鄰里鄉親。報春民俗的另一層用意在於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紫砂工藝師根據這一民間風俗,憑靠大膽的想像和高超的設計水準制做出了報春壺。
報春壺的壺蓋壺把和壺嘴以樹木為形,壺身卻為圓壇形,恰恰顯示出報春壺美麗逼真。特別是壺嘴像勁松一樣向上傲立,代表著松樹的頑強生命力和不屈不撓的精神,同時也代表春天的到來和大地復蘇,樹木伸開枝幹迎接春天。報春壺從古至今都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
15、松竹梅壺
松、竹經冬不凋,梅則迎寒開花,故稱歲寒三友。 梅、竹、石是取梅寒麗秀,竹瘦而壽,石醜而文,松竹梅被稱作“歲寒三友”,一向深受藝人以及壺友愛慕,尤其是文人墨客的追捧。的流把以梅樁位元造型,壺身以梅枝裝飾,器型端莊精緻,堪稱雅致。壺色澤肅穆,泥質細膩適手,乃是純正泥料所制,紫泥親茶性極好,因此此壺用來沖泡烏龍、普洱系列都極合適,為生手最愛。
整款壺上豐下斂,圈底收縮,卷沿,與壺口一致。截蓋,壺蓋略微隆起,梅樁造型的壺鈕搭接呈橋形,更有小枝自壺鈕胥出,甚是生動。三彎流一側胥出一枝梅枝,貼於壺壁之上,幽幽生香。除卻梅花造型,竹子裝飾的壺同樣不俗。的流把竹節造型,壺鈕與壺嘴均有竹枝胥出,竹韻悠悠,清秀動人。松的造型同樣不同凡響,松枝造型的壺嘴、壺鈕胥出松枝,松枝乃是綠泥裝飾,更有樹癭突出,生動逼真。
雖然紫砂壺僅有幾百年的文化歷史,但這似乎沒辦法阻礙其文化的價值體現,精緻的包裝上一把紫砂壺精品,絕對是過節送禮之佳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