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睡眠中出汗是常見的,不少家長有些擔心,是缺鈣還是其他原因?其實晚上睡覺易出汗原因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
生理性出汗
生理性出汗,是指孩子發育良好,身體健康,無任何疾病,只是在睡眠中出汗。多見於頭和頸部,常在入睡後半小時內發生,1小時左右就不再出汗了。
這時候,媽媽們要看看是不是自己的一些不科學的做法引起的。媽媽們往往習慣於以自己的主觀感覺來決定孩子的最佳環境溫度,喜歡給寶寶多蓋被,捂得嚴嚴實實。
殊不知,孩子和大人的身體機制是不同的。孩子因為大腦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又處於生長發育時期,機體的代謝非常旺盛,再加上過熱的刺激,只有通過出汗,以蒸發體內的熱量,來調節正常的體溫。
病理性出汗
病理性出汗是在孩子安靜狀態下出現的,如佝僂病的出汗,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頭部明顯出汗。
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結果造成枕部頭髮稀疏、脫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環狀脫髮,醫學上稱之為“枕禿”,是嬰兒佝僂病的早期表現,只要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佝僂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會自止。
打呼嚕
有的媽媽發現,自己家孩子睡覺會打呼嚕,很多媽媽會認為是白天玩累了的緣故。難道真的是因為累了才會打呼嚕嗎?睡姿、疾病、肥胖等都可能是誘發寶寶呼嚕的因素。
1、睡姿問題
孩子如果經常選擇仰臥姿勢睡覺,也會打呼嚕。因為仰臥會引起舌根後墜,從而造成孩子咽腔狹窄 ,這樣孩子就會不自覺的打呼嚕。
建議:這種情況,只要糾正孩子的睡姿就可以了。正確的睡姿應該是側臥。因為與仰臥位相比,側睡可以減少舌根後墜,減輕打呼嚕的症狀。媽媽可以在孩子睡衣背側上方縫一個軟軟的“小棉包”,有利於控制睡眠姿勢,減少仰睡的機會。另外,創造良好的睡眠環境,避免外界刺激,也可以減輕孩子打呼嚕的症狀。
2、疾病
扁桃體、腺樣體在幼兒期發育很快,扁桃體、腺樣體肥大是兒童時期特有的疾病。當氣溫變化較大、孩子營養不良時,就會造成抵抗力下降或上呼吸道感染,進而引起炎症累及扁桃體、腺樣體而引起進一步腫大,堵塞後鼻孔及口咽部,導致氣道不通暢而出現打呼嚕。
建議:飲食要營養均衡,根據天氣變化,及時給孩子增添衣物。一旦發現孩子感冒發燒,及時就醫,切不可耽擱。
3、肥胖
孩子過度肥胖,口咽部脂肪墊會增厚,隨著重力作用,睡眠時喉頭及舌後空間變窄,脂肪墊堆積加重了氣道空間變窄,從而引起打呼嚕現象。
建議:孩子一旦出現體重超標,一定要嚴格控制,不要等到事態發展要很嚴重的地步,才想起來讓孩子減肥。肥胖不僅影響孩子的形象,也會造成身體上的一些疾病,除了打呼嚕還會出現兒童糖尿病等疾病。
磨牙
有些小孩子夜間睡覺的時候總是磨牙,小牙齒磨得咯咯響。那麼小兒磨牙到底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呢?
1、腸道寄生蟲病
最常見的是蛔蟲和蟯蟲在作怪。蛔蟲是最容易寄生在寶貝腸道裡的寄生蟲,它在小腸內掠奪各種營養物質,分泌毒素,上下亂竄,極不安分,刺激腸管使蠕動加快,引起消化不良、肚臍周圍隱痛。這樣會使寶貝在睡眠中神經系統仍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引起磨牙。
蟯蟲病在3歲以下的寶貝中也比較常見,每當夜間寶貝睡覺後,蟯蟲就會爬到寶貝的肛門口產卵,引起肛門瘙癢,使寶貝孩子睡不安穩,發生夜磨牙現象。
建議:如果發現寶貝生了寄生蟲,一定要及時驅蟲,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驅蟲藥。
2、不良飲食習慣
有的寶貝有不良飲食習慣,不愛吃早餐,晚餐卻吃得太多。這樣極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亂,因為晚餐吃得多,睡覺時寶貝的胃腸道內仍積存有大量食物,胃腸道不得不加班工作。胃腸“工作”時,會引起面部咀嚼肌的自發性收縮,導致牙齒來回磨動。
建議:及時糾正寶貝不良飲食習慣,臨睡前不要給寶貝吃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食物在胃腸道內刺激寶貝大腦的相應部位,通過神經引起 咀嚼肌持續收縮而磨牙。
3、精神緊張
寶貝受到呵斥、打罵、驚嚇、精神刺激等,容易造成焦慮、壓抑、煩躁不安、過度緊張等不良情緒,導致夜間發生磨牙現象。
建議:爸媽要給寶貝創造寬鬆、舒適的成長環境,不要當著他相互爭吵,不要給寶貝太多的學習壓力,不要讓寶貝看有恐怖色彩的電視節 目。
4、情緒激動或過度疲勞
寶貝白天情緒激動、過度疲勞等,也能引起夜間磨牙。
建議:在寶貝活動量較大時,媽咪要記得讓寶貝及時休息,不要玩得太累了。
5、佝僂病、癲癇等疾病
患有佝僂病、癲癇等疾病的寶貝,也會有夜間磨牙現象。
建議:磨牙是寶貝患病的一種症狀,要注意治療疾病,磨牙自然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