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大概沒有什麼詞比“進補”更深入人心了。生病時,希望吃補品補一補“元氣”。健康時,則想吃點補品增強體質。可補藥也是藥,亂補一氣不僅不能強身健體,還會造成不良後果。
春季進補有禁忌
春季病原微生物繁殖和生長旺盛,加上氣溫升高、天氣乾燥,進補要慎重。
1、不宜用溫熱補品
春季不能過多用溫熱的補藥,例如人參、鹿茸等,避免加重身體內熱。
2、壯陽不宜太過
除腎陽虧虛嚴重者,一般人不宜在春季用過多壯陽溫熱的補藥,如鹿鞭、海狗腎等,否則容易出現口乾舌燥、煩熱胸悶、頭暈目眩、鼻齒出血等症狀。
3、不宜用滋膩補品
滋膩性較強的藥,如阿膠、熟地等,容易礙胃,引起消化吸收不良,一般不建議在春季服用。
春季,試試4種平補藥
中醫認為,春季進補應以“平補”為原則,補而不燥、因人而異,重在養肝補脾。
1、春困用茯苓
春困是由濕氣所致,濕氣困於頭部、四肢,會出現頭昏腦脹、易疲勞等。茯苓可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能緩解春困。
白扁豆茯苓湯
原料:茯苓15克,白扁豆15克,瘦肉一塊。
做法:茯苓、白扁豆、瘦肉洗淨後焯水放入鍋中,加水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煲2小時左右。每週吃2~3次。
提示:白扁豆一定要熟透,以免毒素殘留。有多尿、滑精、口幹症狀的人不宜食用。
2、肝火旺吃菊花
春天氣溫升高,萬物生髮,肝臟功能也活躍起來,易出現肝火過旺,常表現為情緒波動大、易怒,並且後半夜容易失眠,還可能會出現頭暈頭痛、面目紅赤、口苦口臭等症狀。
除了規律作息,學會控制情緒,還可以用菊花來清肝火、平肝陽。
菊花粥
原料:菊花15克、粳米100克。
做法:食材洗淨後放入鍋中,加適量清水,加蓋,旺火煮沸,文火熬成粥。每日1~2次。
提示:菊花性涼,脾胃虛寒即常出現大便稀、怕冷等症狀的人不宜服用。
3、氣虛試試黨參
氣虛的人常會表現為出虛汗、面色蒼白、氣短、不愛說話,並且免疫力較低,容易感冒等。
黨參具有健脾益肺、養血生津等作用,氣虛的人可以在春季吃一些黨參來補氣,從而提高免疫力、預防感冒。
黨參白術豬肘湯
原料:白術10克,黨參30克,豬肘一個,生薑幾片
做法:分別用水洗淨,豬肘乾淨。生薑洗淨,去皮、切片。用適量水,猛火煲至水滾,放入以上準備好的白術、黨參、豬肘、生薑,改用慢火繼續煲約3小時,加入少許細鹽調味後即可飲用。每週1~2次。
提示:感冒發燒的人不宜飲用。
#p#副標題#e#
4、肺燥乾咳服麥冬
北方的春天忽冷忽熱且氣候乾燥,容易出現肺燥乾咳。麥冬具有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等作用,可以用來養陰潤肺。
麥冬茶
做法:麥冬適量,泡水喝即可。
提示:麥冬服用過量會導致脾胃虛寒,每次最好不要超過30克。兒童的消化系統還未發育成熟,所以最好不要用。
溫馨提示
除上述平補藥材,春季還可根據個人體質,選益氣健脾的西洋參、淮山藥、白術藥材提高機體免疫力。
經常上火的人,可在進補時適當添加金銀花、薏苡仁等清熱利濕的中藥。
養肝補脾吃什麼好
1、大豆及豆製品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鐵、磷、維生素B、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對肝臟修復非常有益。
2、海鮮類
如白帶魚、黃魚、銀魚、及甲殼類如牡蠣、蟹等,能增強免疫功能,有利於修復受損的肝組織細胞。
小提示:烹調要得當,否則可能會引起食物中毒。蒸煮溫度要達到100攝氏度,加熱時間要在半小時以上。
3、含鉀豐富的食物
海帶、米糠及麥麩、杏仁果、橙、葡萄乾、香蕉、李子。
4、高蛋白食物
動物的肝、瘦肉、魚蝦、雞鴨、蛋類等含高蛋白及適量脂肪的食物。
春季進補應如唐代百歲醫家孫思邈所說:“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養肝脾兩髒,對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其次,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餘寒,可選吃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芥菜、香菜、生薑、蔥。這類蔬菜均性溫味辛,既可疏散風寒,又能抑殺潮濕環境下孳生的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