糟糕的讀寫體驗,告訴我們機械硬碟註定被時代淘汰。勢如破竹的SSD固態硬碟,打破了溫徹斯特結構的機械硬碟,多年來在電腦硬體領域的統治。數倍於HDD機械硬碟的傳輸性能,讓系統體驗成倍提升,無疑經歷多年來的發展,SSD已主導主存儲市場。
在這場存儲革命中,為了實現更快的速度、更好的體驗,SSD的介面也在不斷進化革新,像主流的SSD介面就有SATA、M.2、PCI-E、mSATA等。這四種常見的介面有什麼不同?又適合什麼樣平臺使用呢?
SATA3.0介面:
作為目前應用最多的硬碟介面,SATA 3.0介面最大的優勢就是成熟。普通2.5英寸SSD以及HDD硬碟都使用這種介面,理論傳輸頻寬6Gbps,雖然比起新介面的10Gbps甚至32Gbps頻寬差多了,但普通2.5英寸SSD也沒這麼高的需求,500MB/s多的讀寫速度也夠用。而在HDD硬碟上6Gbps頻寬遠遠談不上瓶頸,誰讓HDD硬碟發展太慢,速度一直沒有質變。
雖然SATA 3.0介面規格已經落伍,但廉頗歲老,尚能飯否。普通使用者對性能的要求談不上苛刻,SATA 3.0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主流選擇。適用的平臺也較為廣泛,基本上帶SATA介面的設備,接SATA SSD都木有問題。
代表產品有:三星850EVO、三星850PRO、英睿達MX300、東芝A100、浦科特M7V等等等
PCI-E介面:
在傳統SATA硬碟中,當我們進行資料操作時,資料會先從硬碟讀取到記憶體,再將資料提取至CPU內部進行計算,計算後寫入記憶體,存儲至硬碟中;而PCI-E就不一樣了,資料直接通過匯流排與CPU直連,省去了記憶體調用硬碟的過程,傳輸效率與速度都成倍提升。簡單的說,我們可以把兩種通道理解成兩輛相同的汽車,PCI-E通道的汽車就像是在高速上行駛,而SATA通道的汽車就像是在崎嶇山路上行駛。很顯然,PCI-E SSD傳送速率遠遠大於SATA SSD。
目前PCI-E介面通道有PCI-E 2.0 x2及PCI-E 3.0 x4兩種,最大速度達到32Gbps,可以滿足未來一段時間的使用,而且早期PCI-E硬碟不能做開機磁片的問題早解決,現在旗艦級SSD大多會選擇PCI-E介面。
雖然PCI-E SSD有諸多好處,但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PCI-E SSD由於快閃記憶體顆粒和主控品質問題,總體成本較高,相比傳統SATA固態硬碟價格貴一些。另外,由於PCI-E會佔用匯流排通道,入門以及中端平臺CPU通道數較少,都不太適合添加PCI-E SSD,只有Z170,或者是X79、X99這樣頂級平臺,才可以完全發揮PCI-E SSD的性能。總的來說,如果你是一個不差錢的土豪,那麼就 PCI-E SSD吧!
代表產品:Intel 750、金泰克天啟G5、影馳名人堂PCI-E
M.2介面:
M.2介面,最初叫做NGFF,全名是Next Generation Form Factor,寬度22mm,單面厚度2.75mm,雙面快閃記憶體佈局也不過3.85mm厚,但M.2又有豐富的可擴展性,最長可以做到110mm,可以提高SSD容量。
M.2介面也細分為兩種:Socket2和Socket3。前者支援SATA、PCI-Ex2介面,理論讀寫速度分別達到700MB/s、500MB/s;而後者專為高性能存儲設計,支援PCI-EX4,理論介面速度高達32Gb/s,超五倍於SATA介面。
代表產品:三星960PRO、三星960EVO、浦科特M8e、Intel 600P等等
mSATA 介面:
早期,為了更適應於超極本這類超薄設備的使用環境,針對可攜式裝置開發的mSATA(mini SATA)介面應運而生。你可以把它看作標準SATA介面的mini版,物理介面跟mini PCI-E介面一樣。
mSATA介面是SSD小型化的一個重要過程,不過mSATA依然沒有擺脫SATA介面的一些缺陷,比如依然是SATA通道,速度也還是6Gbps。諸多原因沒能讓mSATA 介面火起來,反而被更具升級潛力的M.2 SSD所取代。
mSATA面臨被淘汰命運,況且M.2介面現在風頭最勁,不僅在移動平臺佔據主要位置,隨著32Gbps的M.2介面在100系主機板上的普及,它在桌面平臺也越來越流行。當然如果你的老筆記本帶有mSATA介面,正想要升級,不妨考慮
代表產品:金士頓MS200系列mSATA SSD等
總結:
在電腦發展的這60年中,從最初的打孔卡到今天的SSD,存儲介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幾年SSD更是發展迅速,從介面形態的進化可窺探一二。目前擁有SATA、mSATA、M.2、PCI-E等介面,在各種平臺設備都有所運用。目前SSD各種介面的產品應有盡有,按需提速,相信會有一款適合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