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榮威i6的底盤水準能否媲美合資車型?

[汽車之家 底盤解析] 中國品牌不斷崛起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SUV市場中已經湧現出了太多叫好又叫的座中國品牌車型,而在傳統的轎車領域,中國品牌的“爆發”似乎還需要一些時日。不過,已經有一些優秀的中國品牌轎車逐漸嶄露頭角,例如不久前與合資車型英朗比拼底盤的吉利GL,還有今天我們要聊的榮威i6。

從標題就能看出,今天我們主要聊的話題依然是底盤,相信今天的消費者對於車輛的認識已經不僅僅停留在車輛外觀好不好看、空間是否充足,或是“百公里加速”幾秒的階段了。與進口、合資產品相比,中國品牌曾經在行駛質感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而與其關係最為密切的部分就是底盤。經過了多年的發展和積累,中國品牌在車輛底盤結構和工藝方面取得了不小的進步,因此我們也將從機械結構和行駛感受兩方面來考量這款榮威i6,而標題中的答案,將在下文中逐步揭曉。

- 車型介紹

我們拿到的這台車是售價為13.68萬元的“20T自動互聯網智尊版”,也就是全系列的“次頂配”車型,採用1.5T發動機和雙離合變速箱。在底盤結構上,i6將按照配置的不同而採用不同的後懸架形式。簡單來說,就是頂配和次頂配車型將搭配多連杆式後懸架,而1.5T的低配車型以及1.0T車型會採用扭轉梁結構的後懸架。

同一款車型採用不同形式的後懸架結構,這首先讓我們想到了大名鼎鼎的大眾MQB平臺,這樣一來低配車型採用扭轉梁結構顯然不是為了節省空間,而更多的是從成本上考慮。當然,如果調校得當,扭轉梁後懸架也並非不可接受,畢竟低配車型在售價方面會更容易被人接受一些,不過今天我們還是先來關注一下這款次頂配車型的底盤結構吧。

- 前懸架結構及前部細節

榮威i6的前懸架為最常見的麥弗遜式結構,這種結構想必不用介紹大家也非常熟悉了。放眼緊湊型車市場,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的結構。從材質上來講,大家也不必有什麼“非分之想”,i6的底盤結構全部都是高強度鋼材製成,沒有任何驚喜,也沒有任何意外。畢竟從級別和售價來看,這樣的結果是正常合理的,而在工藝方面,i6也與合資車型站在了同一水平線上。

綜合來看整個前部底盤,應該說i6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亮點,但也做得沒有什麼能被詬病的問題。整體看來結構簡單明瞭、工藝扎實,再加上價格的因素,這樣的結果能夠令人滿意,即使與我們拆解過的同級別合資車型相比,也是不過不失。

- 後懸架結構及其它細節

之前說到,搭載1.5T發動機的i6車型在後懸架方面全部採用了多連杆式獨立後懸架。因為還沒有拿到1.0T車型,所以我們無從瞭解榮威i6扭轉梁結構的細節。單就這款多連杆式後懸架來說,三橫一縱的形式看起來十分眼熟,沒錯,這就是大眾車型最常採用的“E型”多連杆式結構。當然,這種形式的後懸架不僅僅存在於大眾車型上,連本田思域等日系車型也在採用。

在底盤的防護方面,i6並沒有配備發動機下護板以及底盤護板,如果對發動機防護有更高要求的朋友可能需要自行安裝護板了。說到護板,在前後輪拱處的護板均採用了比較普通的樹脂護板,也許是對整車NVH效果比較自信的緣故。在底盤防護的方面,i6噴塗有大面積的PVC膠,起到了一定防銹/防腐以及抗石擊作用。

總的來說,i6的後懸架結構也算得上是非常主流的配置,當然我相信大家還是更喜歡高配車型的多連杆式後懸架,而低配車型的扭轉梁結構我們還沒有體驗和拍攝過,目前還不能過多評論。還是那句話,從這樣的配置安排上我們其實可以看出,同平臺、同款車型上的扭轉梁與多連杆結構必然存在著成本上的差別,但如果扭轉梁結構調校得當,同時又能讓大家得到真正實惠的話,也是可以接受的。

- i6的底盤駕駛感受如何?

在進行底盤拍攝後,我有一整天的時間駕駛這台i6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中穿行,因此在解讀過底盤結構之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i6的駕駛感受,當然僅僅是針對底盤操控方面。平時我使用一台高爾夫(7代,簡稱‘高7’)上班和代步,在駕駛i6的時候當然免不了和自己的車進行比較。

從大家談論最多、感受也最為直接的“軟硬度”來說,i6的底盤設置比採用扭轉梁式後懸架的高7軟一些,但整體算得上是比較扎實的類型,只是沒有高7感覺那麼運動。在一些顛簸的小路上,經由底盤傳來的路面資訊比較豐富,沒有太多的過濾,但也不會讓人感覺不適,且比高7略舒適些。不過,此時底盤整體的NVH水準不如高7,噪音有些明顯,但屬於比較接近的水準。

在北京的高速路上行駛時,能夠感覺到在100km/h-120km/h的合法速度區間內,i6不論直線行駛還是高速並線,底盤都能給人很穩定的感覺,讓駕駛者充滿信心,這一點也與同級別的德系車型有相似之處。在整車NVH方面,i6對發動機高轉速噪音的隔絕效果沒有高7好,但是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日常駕駛時,車內的整體氛圍還是非常輕鬆的,隔音效果不錯。相信試駕車匹配的3ST輪胎也貢獻不小。

編輯總結:

長久以來,我們希望中國製造可以揚名世界,也希望中國品牌的產品能比肩外國大牌,這一定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情結。說這些並不是希望對大家進行“道德綁架”,相反在此前的幾次購車經歷中,我並沒有考慮中國品牌車型,因為那時候我覺得中國品牌還不夠好。

但是就在最近幾年,很多中國品牌已經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開始轉而進行正向研發,通過走出國門、引進人才以及與世界大牌供應商合作等方式,逐步將自己的產品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就在這幾年,中國品牌真正地開始與合資對手進行正面交鋒,從價格戰,到拼配置,最終發展到品質的對標,不得不說,這是令人感到喜悅的進步。

回到榮威i6這款車,我們對它的內外設計、空氣動力學等方面都進行過報導,但對於我個人來說,更希望它的機械結構也可以像外觀那樣優秀。從今天對底盤的分析結果以及駕駛體驗來看,i6的底盤已經做到了同級別合資品牌的水準,雖然不算頂尖,在一些細節方面並不是那麼完美,但至少達到了主流的水準,進入到同一個圈子裡。可以說,在RX5一炮而紅之後,榮威品牌又邁出了扎實的一步。(文/圖 汽車之家 張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