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 are all in the 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我們都身處陰溝之中,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Oscar Wilde (奧斯卡·王爾德)
在過去,很少有機會能將王爾德這句話與真正的太空聯繫起來。但今天,這句話或許可以用在這裡了。
SpaceX CEO 兼創始人艾隆·馬斯克(Elon Musk)今日宣佈,SpaceX 計畫於 2018 年第二季度將兩位普通公民送入太空,並進行繞月之旅。這兩位公民已支付了大量的資金來進行這次月球任務。
在 SpaceX 的官方聲明中,馬斯克寫道:
他們就像曾經的阿波羅宇航員,將帶著人類的希望和夢想去探索宇宙,他們也承載著全人類不斷探索宇宙的精神。
(人類的那一小步)
距離人類上一次與月球親密接觸已經是快半個世紀的事了,但如今說起,心情仍會激動。而 SpaceX 的載人繞月飛行計畫又讓人們探索太空的願望邁近了一步。
在 SpaceX 給出的飛行計畫中,這次太空旅行將持續大約一周,乘客將乘坐太空船掠過月球表面,然後向更深處的太空進發,最後返回地球,整個飛行里程約為 30 萬至 40 萬英里(約合 48.3 萬至 64.4 萬公里)。
乘客將乘坐由獵鷹 9 號 重型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的 “龍飛船” 完成這次旅行。而獵鷹重型運載火箭將於今年夏天進行首次發射任務,如果成功,它的下一個任務,就是 2018 年的這場太空旅行。
時間、金錢與夢想的旅行
聽起來輕描淡寫的旅行計畫,卻可能需要一輩子的時間來實現。
馬斯克最早提出太空旅行的計畫是在 2011 年,當時他承諾在三年內用商業火箭和飛船將人類送入太空,但這一等就又是一個三年,而或許,還會有另一個三年。
很多人或許會對 2014 年的一部太空科幻題材電影《星際穿越》有印象。在電影中,主角一行人為了人類的未來向宇宙進發,而在他們之前已有無數人進行了探索,花費了數十年的甚至上百年的時間。故事最後,令人震撼的不是已經高度發達的人類科技,而是是失去的時間。
電影中上演的那些,正像現在的我們所正在經歷的。我們嚮往那樣的未來,但科技發展是需要時間的,而科技在發展中又會經歷種種失敗,使得我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做飛向太空的準備。
(2016 年 9月,獵鷹 9 號 爆炸)
如果回顧一下 SpaceX 火箭發射任務歷史,你會發現,這家公司發射失敗的次數似乎比成功的次數還要多。從 2006 年獵鷹 1 號首次發射失敗,到 2016 年獵鷹 9 號點火測試時的爆炸,SpaceX 已經歷了 9 次失敗。
而對於今日宣佈的載人太空旅行計畫,馬斯克也並沒有十足的把握,他在聲明中稱:
這些勇敢的乘客將進入一個令他們大開眼界的世界,但他們也知道,那同樣是個充滿風險的世界。我們正在盡一切努力降低風險,但我們都知道,這不會是一件 “0” 風險的事情。
那麼進行 SpaceX 提供的這樣一場繞月太空之旅要花上多少錢呢?馬斯克並未透露具體金額,只是說與搭乘火箭到國際空間站的任務費用差不多,而將宇航員送向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 “聯盟” 號火箭上的一個坐席,NASA 要掏 8000萬美元。對於很多人來說,傾家蕩產也求不到一張圓夢的船票。
當人們傾家蕩產為了圓一場太空夢時,SpaceX 這樣的公司也在傾家蕩產圓你的夢和它自己的夢。
(SpaceX 發射過的火箭)
2008 年 8 月獵鷹 1 號的一次失敗(連續第三次失敗),使得馬斯克與 SpaceX 遭遇了一次幾乎致命打擊。他一直在砸錢,一直在失敗,也因此一直難以盈利,馬斯克所擁有的財富在當時僅夠進行最後一次發射。但在一個月後,獵鷹 1 號背水一戰的第四次發射終於成功了,也是從這之後,SpaceX 終於開始慢慢盈利,而技術的不斷成熟也讓他看到了希望。
(已退役的太空梭)
人類每一次登上飛船,每一次脫離地心引力,每一次衝破大氣層進入太空,都要花費大筆的資金。2011 年,一份來自科羅拉多大學的資料分析顯示,發射太空船的平均成本約 15 億美元,而在 2011 年 7 月美國太空梭計畫被終止前,其 30 年來的總開支將近 2000 億美元。
而私人公司和個人進入這個領域,將會使太空旅行的成本大大降低,即便 8000 萬美元一張票依然令大多數人難以企及,但相比過去動輒幾十億美元的開支,已有一部分人可以支付的起了。
此外,馬斯克認為,這些私人太空旅行服務將會在未來成為公司 “重要的收入來源”,他希望在這個項目啟動的一兩年後,其能占到 SpaceX 總收入的 10% 到 20%。
只希望在未來,當商業太空旅行更加成熟時,普通人也能圓一場太空夢,而且是一場不用傾家蕩產的夢。
瘋狂的 “馬斯克們”
很多人認為馬斯克的許多想法都不切實際,認為他太過瘋狂。但太空旅行,火星殖民等等,不都是很多人曾經的甚至兒時的夢想,而這也是馬斯克兒時的夢想。他在盡力將這些 “不切實際” 的想法變為現實。馬斯克是瘋狂的,但是瘋狂的,不只有馬斯克。
(傑夫·貝索斯與藍色起源太空專案)
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亞馬遜 CEO 傑夫·貝索斯 (Jeff Bezos) 旗下的藍色起源 (Blue Origin),它比 SpaceX 還要早兩年成立。貝索斯在 2016 年宣佈其預計在 2018 年提供付費乘客太空旅行服務,但藍色起源所提供的服務與 SpaceX 的繞月旅行不同,其飛行器僅在距地球 62 英里(約合 100 公里)的高空飛行,並觀看地球全貌,但可以搭載 6 名乘客。
(維珍銀河太空船)
另一個有代表性的是維珍公司(Virgin)旗下的維珍銀河公司,該公司建造的維珍銀河太空船是世界上第一架太空船,而在探索太空的路上,維珍也經歷過同 SpaceX 一樣的慘痛失敗。2014 年維珍銀河太空船 2 號在試飛時發生爆炸,兩名飛行員一名生還,一名死亡,這次事件加深了人們對探索太空的恐懼,但,新的太空船也已經造好,探索太空的願望並沒有被恐懼吞噬。
此外,除了財大氣粗的大公司,越來越多的民間團體和私人企業也都進入這個充滿探索精神的領域。
(電影《星際穿越》海報)
宇宙是未知的,但人類的天性是不斷求知的;宇宙是難以想像的,但人類又生來就是個充滿想像力的生物。我們雖然證明了自己有能力探索太空,但這仍舊僅僅是一個開始。就像《星際穿越》裡的男主人公對探索太空所做的描述:
我們總堅信自己有能力去完成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珍視這些時刻,這些我們敢於追求卓越、突破障礙、探索星空、揭開未知面紗的時刻,我們將這些時刻視為我們最值得驕傲的成就。但我們已經失去了這一切。又或者,也許我們只是忘了我們仍然是開拓者,我們才剛剛開始。那些偉大的成就不能只屬於過去,因為我們的命運就在太空。
(部分圖自:SpaceX, Pinterest, The Ve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