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寶頭條親測節來了,蘭拓相機評測,IQL認證光學實驗室帶你測測 蔡司Otus 55mm f/1.4ZF.2 , 適馬50mm f/1.4 DG Art , 索尼FE 50mm f/1.4 ZA ,這三款旗艦級50mm F1.4鏡頭,誰才是王者。
前言/科普:標頭養成記
標準鏡頭,顧名思義,也就是焦距為50mm左右的鏡頭。
↑
注意:這個定義是錯的。
標頭的正確定義是,某畫幅的標準鏡頭,其焦距應等於該畫幅底片的對角線長度。135全畫幅的對角線長度是43.2mm,所以其實世界上也就一支鏡頭相對嚴格的符合這個標準——那就是賓得的FA 43mm f/1.9 Limited。
不過由於習慣使然,一般40~60mm焦距的鏡頭都被劃在了標頭這個範圍之內。具體到產品,43、45、50、55、58mm的都有,這並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標準鏡頭在之前給我們的印象一直都是輕便小巧大光圈,其實原因很簡單,之前是單反相機佔據主流位置的時代(貌似現在也還是)。單反相機的法蘭距普遍在40+mm這個級別,與標頭的焦距相近。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在設計鏡頭的時候直接把第一主點放在光圈的位置,前後各用一組鏡片來做像差矯正即可。最簡單的雙高斯結構就是這麼來的。
可能上面的一段話會讓很多人覺得一頭霧水,其實鏡頭這個東西,完全可以以小孔成像為基礎向外擴展。在機身蓋上紮一個針孔,就是一個最簡單的鏡頭,其焦距就是相機的法蘭距,也就是孔到底片的距離。然而受限於孔徑,光圈實在太小,我想把它擴大,那麼又會導致無法成像。怎麼辦呢?用凸透鏡來強制光線聚焦就好了。
後來成熟的標頭結構都是從上面的雙高斯擴展開來,比如威震天下的著名結構Planar(普拉納):
上圖為基礎的Planar結構,用2組正鏡來收攏光路,凹凸二合鏡片做像差/色散矯正。對光線的控制力比雙高斯更強,使得它能做出更大的光圈,無數經典的大光圈標頭都採用了類似的設計:
然而這個結構雖然容易做到大光圈,但是畢竟其第一主點所在位置是空氣鏡片,前後都有折射正鏡,球差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在膠片時代或許這並不是個大事,但是到了數碼時代感測器的解析力越來越高,高畫質標頭設計便成了一件越來越緊迫的事。
有經驗的攝影者應該都知道,同樣是正鏡唱主角的結構,85~135mm的Sonnar鏡頭其畫質遠好於Planar結構的標頭,因為其實際焦距較長,第一主點的位置可以位於某組正鏡的光心,對像差的修正能力遠好於中空的Planar。
那麼問題來了,有沒有一種方案能讓標頭也享受到這種設計帶來的高畫質呢?
剛剛我們講的幾種鏡片都可以等效成凸透鏡,是實際參與成像的鏡片。然而凹透鏡其實在鏡頭設計當中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把它放在前組可以發散入射光,減小焦距。放在後組可以發散像場,擴大焦距,此時依然由核心部分的凸透鏡組來擔任成像任務,凹透鏡只是個輔助:
在利用上凹透鏡之後,我們就可以製作出焦距跟法蘭距相差較大同時又可以保證成像畫質的兩類鏡頭了。左側就是望遠(長焦)鏡頭,右側是反望遠(廣角)鏡頭。
讀到這裡你應該想到了——如果採用類似右邊的設計,前組是負鏡用來縮小焦距,後組接一個高畫質的Sonnar中焦鏡頭,不就可以做出高畫質的標頭了麼?
嗯是的,你想到的,大家也能想到。敢為天下先的蔡司Otus55/1.4,採用的就是這種設計,鏡頭上標的標識,也是代表著反望遠、以往只會在超廣角鏡頭當中出現的Distagon:
跟上面所講到的傳統標頭設計不同,Otus 55 1.4前組的一對凹透鏡相當引人注目——採用的正是典型的反望遠結構。當然光有好結構也不行,採用大量的特殊鏡片來對像差進行校正,依然是製作一枚高素質鏡頭所必須的工作。
當然大家肯定會說,貓頭鷹醬太貴了,我等平民消費不起啊!很快,適馬推出了這種結構的平民版,50/1.4 DG Art:
適馬50 1.4ART的反望遠結構也十分典型,前組兩片鏡片拼成一個凸凹透鏡(本質上還是凹透鏡)。
光學鏡頭當中採用的鏡組可能不是那麼規整,鏡片的兩個球面可能會一凸一凹,具體的識別方法如下:
在下圖中
1、凹凸透鏡 2、雙凸透鏡 3、平凸透鏡 4、雙凹透鏡 5、平凹透鏡 6、凸凹透鏡 。
前三個是凸透鏡,後三個是凹透鏡。
後來又有一些鏡頭採用了前組凹透鏡的設計,比如索尼的FE 55 1.8ZA和蔡司Mlivus 50/1.4:
當然還有我們今天的第三位主角——索尼FE 50/1.4ZA。
50 1.4ZA的反望遠特性有點不那麼典型,整體而言更傾向于長焦的Sonnar,採用的是後組減焦設計——這大概跟其適配的是無反系統,法蘭距只有18mm有關。理論上來說這種設計也可以極大提升標頭的畫質,然而跟反望遠相比,究竟誰會更勝一籌呢?
參測產品圖賞
看完科普章節之後大家應該知道了本次參與測評的三款產品分別是什麼——沒錯,它們就是
蔡司Otus 55mm f/1.4ZF.2:
適馬50mm f/1.4 DG Art:
索尼FE 50mm f/1.4 ZA:
來擺在一起比比大小:
蔡司Otus 55 1.4的體積最大,其次是索尼FE 50 1.4ZA。這麼一比較,適馬50 1.4ART反而是個小個子了。蔡司Otus 55 1.4和索尼FE 50 1.4ZA都採用了手動光圈環,不過目的並不一樣——前者是為了相容尼康口膠片相機,後者是為視頻拍攝所作的特別優化。一個面向過去,一個面向未來。
索尼50 1.4ZA官標的結構依然是Planar,老實講,這有點腹黑……不過確實現代鏡頭基本都是複合結構,硬套那幾個經典結構,也不是那麼合適的事兒。
鍍膜顏色。蔡司綠,適馬紅,索尼的鍍膜顏色很淡。
理論畫質測試——解析度與色散
我們採用轉接/直接插接的方式將三支鏡頭接在同一台索尼A7R2機身上,拍攝無壓縮的RAW檔,在ACR裡轉錄成無壓縮TIFF並進行解析度讀數,其間所有銳化和降噪選項均設置為“Off”或“0”。
解析度取樣點在像場中的位置示意:
f/1.4:
全開光圈應該是高素質標頭實際使用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場景了,可以看到蔡司Otus拔得頭籌,最多的鏡片,最複雜的設計也起到了相當的效果,全開光圈下就有Planar結構傳統標頭在f/2.8左右的解析度水準。另外兩支鏡頭的話索尼FE 50 1.4ZA畫面素質相對平均,最便宜的適馬50 1.4ART邊緣畫質有點崩。
說起來有句玩笑話,問,到底什麼樣的鏡頭好?
答:1、新出的鏡頭好;2、貴的鏡頭好。
這次明顯是1不敵2啊……
f/2.0:
2.0光圈下大家的中心解析度躍升了一個臺階,相對跑得慢的Otus55反倒成了倒數第一。不過像場其他位置Otus55的解析力依然佔據著王座。索尼FE50 1.4ZA第二,適馬50ART第三,崩邊角的情況有所改善。
f/2.8光圈:
小收兩檔也算是標頭的一個使用方式了。蔡司Otus55 1.4依然拔得頭籌,索尼第二,適馬第三,成績穩定得很。
f/4.0光圈:
蔡司Otus 55的中心解析力突破了3000LW/PH,適馬和索尼之間的差距有所減小。f/4.0也是蔡司Otus 55 1.4和索尼FE 50 1.4ZA的最佳光圈。
f/5.6光圈:
適馬50 1.4ART中心畫質終於爆發,也突破了3000LW/PH。蔡司Otus 55 1.4反而有一點點下滑。索尼FE 50/1.4ZA依然穩如狗。f/5.6是適馬50 1.4ART的最佳光圈。
f/8.0光圈:
此時大家的表現就基本一致了。值得注意的是此時適馬50 1.4ART的逆襲之勢不可擋啊……
f/11、f/16光圈:
f/11和f/16不太屬於標頭的典型使用環境,畢竟拿這幾個鏡頭拍風光(就算拍風光也沒多少人會用這麼小的光圈吧),不嫌貴,還嫌沉呐…小光圈下排位元順序發生了顛倒,適馬第一蔡司第二索尼第三,感覺這次適馬是不是點錯了科技樹……
色散測試:
相對於解析度測試中優異的表現,索尼FE 50 1.4ZA在色散測試中的成績有一點說不過去。雖然10μm的成績在全部標頭序列裡算是還可以,但畢竟你的對手們都是這種不是王者就是大師的貨,色散上的劣勢對硬素質表現多少也是有影響。不過實際使用起來,邊緣一般都是焦外,焦內色散問題的影響不會有像跑分裡呈現的那麼大差異。順便特別誇獎一下Otus 55 1.4ZF.2,料沒白堆,色散控制處於現在絕對的拔尖水準,在我們以往測試過的鏡頭當中也是最好的。至於適馬,中規中矩,不過不失。
理論畫質測試——暗角、畸變、通光量
這三個指標相對於解析度/色散來說沒那麼“硬”,在這裡放到一起來為大家作呈現。
畸變測試:
標頭的畸變控制向來都不錯,這幾個鏡頭在實際拍攝當中的畸變都屬於難以察覺的水準。
暗角測試:
索尼FE 50 1.4ZA暗角最嚴重,可能跟前組鏡片開口口徑最小有關。不過還是在這裡重申,大光圈定焦鏡頭的暗角不全是壞事,合適的暗角反而可以輔助渲染氣氛。但作為硬素質測試,我們還是希望它能越小越好——畢竟暗角後期加不會損畫質,後期校正暗角可是需要強吃感測器寬容度的。
通光量測試:
反望遠標頭由於鏡片數量較多,通光量普遍都會偏低,加上自身比較沉,在暗弱光線下拍照可能相比普拉納標頭來說會有那麼一點不利。五軸算是個解決方案,但是,防抖也防不了被攝體抖啊……
機械性能測試
由於本次參評的三支鏡頭裡有兩支比較特殊——蔡司Otus 55 1.4是手動鏡頭,沒有機械性能可言;適馬50 1.4ART是所謂的“副廠鏡頭”,搭配不同機身的情況下對焦速度和穩定性可能會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本次評測不做該項目的橫向對比,但是在這裡給出索尼FE 50 1.4ZA搭配A7R2的對焦速度成績,以方便大家與以往的測評進行橫向比對。
索尼FE50 1.4ZA+A7R2對焦所用時間:0.69s
成像風格評價
色彩:
這次的色彩我們把三張圖疊在了一起,這樣可以很方便的看出三者之間在成像色彩風格上的細微差異。
方塊是理想值,圓圈是實際值。如果僅僅是沿著方塊和圓圈的連線前後擺動,這種情況只是因為存在明度的些許差異,不是值得我們注意的典型特性。值得我們注意的特性在這三支鏡頭裡只有18號色塊的寶藍色:
三者之間的差別在疊合之後的圖上清晰可見。蔡司Otus 55 1.4和索尼FE 50 1.4ZA在18號色塊的還原上基本一致(存在一點點明度誤差)。而適馬50 1.4ART的18號色彩還原相比前兩者存在一點點偏差,但是並不嚴重。整體而言可以認為三支鏡頭的色彩風格不存在顯性差異。
焦外:
焦外虛化特徵也是成像風格評價當中值得注意的一點,我們分別看中心和焦外的彌散圓特徵,來對三支鏡頭的焦外成像進行評價:
中心:
蔡司Otus 55 1.4和適馬50 1.4ART的全開光圈焦外表現很正常(除了非球面鏡片表面不均勻導致的洋蔥圈之外)。而索尼FE 50 1.4ZA應該是採用了冗餘光圈的設計(全開光圈的時候不是真正的全開,光圈葉片依然擋了一部分光線,以改善全開光圈下的畫質),虛化的彌散圓存在棱角。
邊緣:
蔡司Otus 55 1.4的邊緣彌散圓除了口徑蝕之外觀察不到其他問題,口徑蝕相對索尼50 1.4ZA來說也輕微一些。適馬50 1.4ART存在邊緣焦外光斑拖線的問題,看起來亂七八糟的,不過可圈可點的是口徑蝕在三支鏡頭裡最為輕微。索尼50 1.4ZA的話,口徑蝕導致的檸檬狀光斑非常明顯,應該還是前組尺寸不夠大的鍋。
主觀評價:
可能有人在上次的盲評當中已經猜測到了我們要做的是標頭橫評,但是上次的選項是4選1呀,這次為什麼只有三支參測鏡頭?很簡單,其中一支是三陽的AF50 1.4,就是為了迷惑你們,就是為了杜絕信仰票,哼~
蔡司Otus 55/1.4:A1、B3、C2、D2;
適馬50 1.4ART:A3、B2、C4、D4;
索尼FE 50/1.4ZA:A2、B1、C1、D1;
三陽AF 50 1.4:A4、B4、C3、D3。
具體的計票數量如下:
A組:
蔡司Otus 55/1.4:54票
適馬50 1.4ART:73票
索尼FE 50 1.4ZA:17票
三陽AF 50 1.4:34票
認為它們之間沒區別:46票;
B組:
蔡司Otus 55/1.4:32票
適馬50 1.4ART:46票
索尼FE 50 1.4ZA:76票
三陽AF 50 1.4:18票
認為它們之間沒區別:52票;
C組:
蔡司Otus 55/1.4:89票
適馬50 1.4ART:24票
索尼FE 50 1.4ZA:22票
三陽AF 50 1.4:42票
認為它們之間沒區別:46票;
D組:
蔡司Otus 55/1.4:43票
適馬50 1.4ART:23票
索尼FE 50 1.4ZA:40票
三陽AF 50 1.4:20票
認為它們之間沒區別:101票;
合計:
蔡司Otus 55/1.4:218票
適馬50 1.4ART:166票
索尼FE 50 1.4ZA:155票
三陽AF 50 1.4:114票
認為它們之間沒區別:245票;
結論:很大程度上可以認為它們之間的“玄學風格”顯性差異不大。如果細究起來的話,蔡司Otus 55/1.4ZF.2的玄學分最高,適馬/索尼幾乎一致,而三陽處於墊底水準。
總結
蔡司的Otus 55mm f/1.4開創了一個高畫質標頭的新時代,幾年過去了,新出的產品還是無法撼動它在畫質上的統治地位,足可見其素質之極致。至於缺點,無非就是太大太重太麻煩(手動頭)了吧…會選擇它的人,幾乎都是拿著5DsR這類機身擱在架子上拍靜物的用戶,因為真的機動性使用的話,素質的領先不足以完全抵消手動和笨重所帶來的麻煩。不過瑕不掩瑜,作為高畫質(反望遠)標頭的開創者,優秀的解析度和超低的色散合二為一的優秀素質,足以讓它在適合它的領域當中得到最極致的發揮。
適馬50 1.4ART其實地位有點特殊——兩家單反大廠佳能和尼康至今都沒有推出自己家的反望遠高素質標頭,佳能的三支50是出了名的光圈越大素質反而越差,尼康家能挑頭的反而是最廉價的50mm f/1.8G,這使得挑剔的用戶也只能去選擇適馬50 1.4ART作為他們的高素質標頭。然而這款鏡頭優缺點也同樣明顯,優點在於算上所有的高素質反望遠標頭,它是最便宜的一個,而且搭載了自動對焦,極大的提升了使用便利性。問題就在於它依然繼承了反望遠標頭又大又重的特徵,而且體積和重量上的犧牲並沒有對畫質帶來完美的BUFF,中心畫質相比對稱式標頭的提升尚且值得言說,邊緣畫質真的就是傳統結構的水準。不過真的實際使用的話,光圈開大邊緣都是焦外,一定程度上可以掩蓋它這方面的不足。考慮到它相對低廉的價格和規格上的不可替代性,這個頭其實還是交出了令我們還算滿意的答卷。
索尼的FE 50 1.4ZA是完完全全的新品,整體結構完全原生短法蘭距設計,體積重量也不是等閒之輩,實測素質也完完全全可以稱得上第一梯隊水準——如果不是頂上的Otus 55 1.4壓著,拿下王位也是說不準的事情。白璧微瑕的問題在於色散,不過雖然實際色散跑分不太好,但這個頭的色散非常有意思,顏色相對那些紫邊王的鏡頭來說淡很多,雖然寬度10μm+但是對實際成像的影響絕對沒有看起來那麼嚴重。何況色散嚴重的區域基本都進了焦外,問題真心不算大。至於綜合評價,沒什麼好說的。索尼用戶可以考慮二選一的標頭之一——另一支是輕便向的FE 55mm f/1.8ZA。至於FE 50 1.8……怎麼說呢,同樣的價格可以買國產接環+佳能鐵痰盂還有找,素質差不多,還白賺個接環,整體體積也不算大,圖個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