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Irix 15mm f/2.4測試

前言

說起Irix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是一個註冊於瑞士的新鏡頭品牌,本次進行測試的是它們的產品——15mm f/2.4廣角鏡頭。廠家號稱瑞士設計、韓國代工,遮光罩上可以看到明顯的Made in Korea。因為之前韓國三陽也在國內國外註冊了諸如威攝之類的諸多馬甲品牌,所以一開始我們也還以為這個頭依然是三陽造,只不過打上了高端子品牌標籤。不過之前Irix已經明確否認了這個頭是由三陽代工。

它的實際表現如何?我們先來看看做工。

我們測的是塑膠版本。做工精良可能是每個人初次上手留下的第一印象,雖然是塑膠材質但是毫無廉價感,做工相對于三陽造的鏡頭系列,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並且帶防滴防塵。

另外的一個金(tu)屬(hao)版本,帶夜光和更強的防水能力。

一個小細節,lock旋鈕,用來鎖定對焦環。由於這個鏡頭可以使用後置濾鏡(原廠將於年底發售30*30mm的後置濾鏡),鎖定對焦環的意義在於你可以裝上機身對好焦,鎖死之後拆下鏡頭裝濾鏡——非常Excited的設計。而且這個鏡頭的對焦在無窮遠點有一個限位器,擰過去會感到哢噠一下。也就是說這支鏡頭可以實現類似蔡司15一樣的盲拍操作,構好圖之後擰到無窮遠就行了。結合鏡頭的對焦點微調和紅外無限遠標記,這些設計給這支風光為主力的手動鏡頭來說帶來不少便利。

與蔡司15一樣的非燈泡前組,濾鏡口徑也是同樣的95mm。這個口徑的濾鏡雖然也不好買而且不便宜,但是勝在用起來比插片濾鏡方便不少。而且Irix原廠準備了95mm的CPL,預計將於2016年年底發售。

佳能卡口,電磁光圈,後置30*30濾鏡。這次仍然是一支單反頭,沒有原生短法蘭距版本。

遮光罩,有方便擰CPL的開口,好評。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此遮光罩的自旋是1/4,也就是說一圈360度,有四個方向都可以正常裝好卡上去。但是如果把凸起的兩邊裝到像場的長邊,就會出現遮擋問題……所以使用此鏡頭的時候,還是要看好遮光罩的安裝方向,好在上面有對齊用的白點,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

這支鏡頭的體積並不誇張,相對于蔡司15來說小不少,跟三陽14 2.8差不多是同一水準。即使轉接無反相機使用,也不會覺得過於頭重腳輕。

理論畫質測試——解析度

還是按照老規矩,統一接/用Metabones IV接環轉接/用Novoflex F-FE接環轉接到索尼A7R2上以方便做橫向比較。無壓縮RAW轉無壓縮TIFF出圖,所有銳化和降噪選項均設為“0”或關閉。

讀取某個位置的解析度資料時,使得鏡頭在相應的位置對焦,以排除部分鏡頭的場曲問題導致讀數出現偏差的情況。

本環節所有測試均為MTF50解析度(50%還原度下的截止空間頻率),單位LW/PH(線寬每圖高)。

這次參與橫向對比的鏡頭是規格類似的蔡司15mm f/2.8 ZF.2,以及現在的屌絲星野王——三陽14mm f/2.8手動版。

距像場中心5%——中心畫質

中心畫質方面Irix 15 2.4並沒有超過定位更高的蔡司15 2.8,甚至在小光圈下都沒有超過更為廉價,一千多元的三陽14。不過單就2000+LW/PH的解析度成績而言,已經屬於一個還算不錯的水準了,大概是佳能85L@f/1.4,或者適馬85ART的全開解析力水準。

35%像場位置處Irix 15 2.4其實還算給了我們一個不錯的驚喜,雖然還是沒能全面超越以廉價超銳利著稱的三陽14 2.8,但是相對于蔡司15已經是一個領先的趨勢了——可是要知道蔡司15是一支售價1萬多元的高端鏡頭。不過說實話,這支Classic版本的蔡司15也是已經老了,不知道新的Mlivus會是一個什麼樣的具體表現。

到了風光攝影最為看重的邊角畫質,Irix 15開始出現較為全面的領先,從大光圈到小光圈。蔡司15的邊角其實一直總體評價就不是太好,當時我們還給出過結論,平面前組一定程度上是對於邊緣畫質和進光量的妥協。而顯然隨著材料和光學設計技術的進步,非燈泡前組的超廣角定焦畫質水準也得到了不小的提升。現在我就更好奇——到底蔡司Mlivus15做到了怎麼樣的畫質水準呢?

到了邊緣,Irix的領先程度已經放大到秒殺吊打的程度了,實際上從實拍片當中也可以看出來,這支鏡頭是三支裡唯一看起來不會崩角的鏡頭,實際上邊緣彗差控制得也相當不錯,全開光圈下邊角點光源拖線可以忽略——對於星野拍攝來說,這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屬性。

理論畫質測試——色散、暗角與通光量

對於解析度之外的測試我們把它放到單獨的環節來進行,同時只給出最大光圈下的資料。

色散

色散在畫面中一般會表現為高反差邊緣的紫邊或綠邊。一般可以後期消除,所以只要不是太嚴重或者超廣角鏡頭的長曝使用(此時樹枝之類高反差邊緣的搖動拖線會導致色散花掉,難以後期消除)。

超廣角鏡頭的色散一般都在邊角,而且以倍率色差為主,在小光圈下依然會存在,而且超廣角鏡頭長曝使用很多,色散後期不易消除,因此鏡頭本身的色散控制便顯得尤為重要。Irix 15的色散控制水準和蔡司15相當,在超廣角鏡頭裡算是及格到良好的水準(佳能新的16-35III差不多也是這個水準的色散控制)。

暗角

暗角在畫面當中一般表現為邊緣失光,但適當的邊緣失光可以渲染畫面氣氛,所以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論。但有一點,後期雖然可以校正暗角但需要硬吃感測器的寬容度,對於畫質會有一定程度的損失,而後期加暗角則沒有什麼限制,所以這一項還是越低越好。

蔡司15的暗角控制反而是最好的,Irix 15中規中矩(當然,f/2.4對比f/2.8,其實稍微多一點暗角也無妨啦,可以理解);前組燈泡的三陽14 2.8反而表現最差。

畸變

畸變在畫面當中表現為直線的彎曲,分為桶形畸變(+)和枕形畸變(-)兩種。後期可以幾乎無損(需要丟失一點銳度)的校正,所以也是只要不太嚴重,就無需過分關心。

蔡司15的畸變控制能力在超廣角鏡頭裡算是相當驚人的水準了——某些品牌的50mm標頭也做不到0.6%的畸變水準。Irix 15的畸變稍大,在實拍圖中可以看到明顯的桶形彎曲。至於三陽14,本來就是個傳說中的畸變王,有這樣的跑分成績,也是不出大家的預料。

通光量

通光量在測試當中以T制光圈來進行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測試的只是過鏡頭光心的通量,鏡頭的暗角問題並沒有考慮在內,所以對於整體曝光的影響,還需要結合上面的暗角測試來綜合判斷。

Irix 15是f/2.4標的鏡頭,然而實際通光量和尼康14-24處於同一級別(T2.9),這個實在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燈泡設計實在是太……。但燈泡與否也不是唯一決定因素,三陽14 2.8的通光量就低到T3.42的水準了。實際拍攝星空的話,Irix 15用ISO 6400,三陽14就得用ISO 8719,如果都用5D4機身,反映到最後成像的信噪比有效圖元上,就是差不多10MP和7.7MP的區別(參考值30dB)。鏡頭的通光量在這裡,還真不是一個無關緊要的參數。

總結

由於這個鏡頭是手動鏡頭,早先測三陽14和蔡司15的時候也沒有留下色卡資料,在這裡就先不做機械性能測試和成像風格對比了。如果這個鏡頭關注度實在高,以後可以做相關的補充測試。

實際上這個鏡頭的表現有點出乎我們的預料——要知道這個鏡頭在提供了不錯做工的同時,售價只有3880(普通版,塑膠鏡身,防滴防塵)/5680(黑石版,金屬鏡身,防塵防滴,夜光刻度)(二者光學部分完全一致),畫質卻可以超越一萬多元的蔡司15 2.8 Classic。當然,事實上蔡司15 2.8明顯就是膠片時代的設計思路——解析度一般,小光圈優秀,低暗角,低畸變,在現在的數碼時代確實已經廉頗老矣。然而新的Milvus 15 2.8要賣到16000+的天價,相比之下Irix 15 2.4的價格也顯得十分親民。

如果說推薦購買的話,這個頭突出的優勢應該有兩點,超廣長曝風光(濾鏡不容易漏光,既可以選擇95mm前置濾鏡,也可以等後期推出的30×30mm後置濾鏡),再就是星野攝影了。通光量不輸燈泡頭,本身便攜性也極好,應該會是新一代的平民級星空神器(尤其是對於覺得適馬20 1.4ART不夠廣的同學們來說)。當然,無論你現在用的是什麼品牌的相機,購買這種手動鏡頭我建議還是買尼康口,畢竟法蘭距最長,可以無損轉接到佳能和索尼機身,未來賣的時候也會相對比較好賣,自己換門,也會容易一些。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