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主子們不合作還很暴力

好吧,家裡的主子們不喜歡理我們鏟屎官,抑或是其他的主子,這已經不是什麼新聞了。不光是鏟屎官因為主子不配合的性子,在生活中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比如打翻水杯呀,躺在鍵盤上之類的。事實上,科研人員也因為主子們太過自我,不配合試驗,導致現在為止也沒有非常具體研究家養喵科動物的案例。經常是試驗這麼這麼設計,結果主子們全看在眼裡。等到她們上場,非要那麼那麼反應,把研究人員辛辛苦苦設立的模型全部推翻。等研究人員發愁怎麼寫報告,主子們就悠然自得趴在它們的鍵盤上。

主子們不喜歡和任何動物合作的習性實在是令人費解。要說主子們不喜歡人類,那麼為啥同在一個屋簷下的本家兒也愛理不理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反過來問一下,為什麼其他動物,不論野生或家養,傾向於合作和群居?

群居的概念在自然界無孔不入。小到一碟細菌,一簇蜜蜂,大到一群群魚,一片片候鳥,從單細胞到複雜,從植物到動物,從獵物到捕食者。甚至連主子們的遠方親戚,非洲獅,它們也是一群群生存的。

看不見我看不見我

對於被捕食者來講,“積少成多”是群居生存的基本法。在此基本法裡,一個“稀釋效應”可以說明一切。捕食者永遠少於被捕食者,因此,群體生存的被捕食者在一起被捕殺,作為個體的死亡永遠是一個有概率的事件。比如,一隻捕食者吃一隻獵物,如果獵物單獨出現,被捕殺的概率就是1,如果存在一個群體裡,那麼被捕殺的概率只有1%。這個模型當然是簡化過的。

多冷的隆冬,多冷的隆冬

基本法裡,另一個效應叫做“朝陽群眾”“多重觀察”。被捕食者的群體越大,能夠觀察的個體越多,被關注的角度越全面,越容易發現潛行的捕食者。在非洲的大草原上,能更早發現捕食者,可以有更多時間規避。同時,個體花費在保持警覺上的精力和時間都少很多,所以有更多時間來找食物。

基本法的第三條,就是群體生活的動物,對於後代也是有群體性的保護和養育作用。比如以色列的褐鶇鶥,幼鳥在大家庭裡一直長大到性成熟。它們交☆禁☆配季節裡,一起跳舞,一起洗澡,一起給異性禮物。

基本法第四條,很多需要運動的動物,群居有利於節省個體能量。大雁一會兒飛S型,一會兒飛B型是為了給人類段子,魚類在一起遊動倒是可以節省中部和後部的阻力。這和環法自行車賽裡“破風手”的作用一樣,在前面帶隊,減小衝刺手在騎行時的壓力。

基本法最後一條,在極地的動物,群居比較暖和。

說了這麼多,為啥主子們不喜歡人類和同類群居呢?因為以上基本法都是都是在野外呀。在我們家用大型二足獸的庇護下,主子們一不用捕獵二不用防禦,為啥還要像汪星人一樣相互賞臉色呢?

首先說吃飯。家養的主子們大多是被餵養的。假設每天給的量一定,身邊多一個同類必然會對自己的攝入造成妥協。退一步講,我這邊吃的好好兒的,突然來另一隻主子,競爭就有了嘛。就算有兩個盆,主子們從來不會乖乖坐下。再加上,喵科動物都是特別能吃的,基本給多少吃多少,這和它們野外的親戚很像。比如獵豹,它們這些窮親戚每次吃飯都像是饑民,吃完後買機票都要加錢那種。所以二足獸發現,兩隻主子在一起,不論給多少,開飯的時候總會有衝突。所以喵科動物不喜歡群居,還是有理由的。

但是還有特例,就是非洲獅。非洲獅是喵科動物裡唯一偏好群居的,為啥呢。這和它們生存的地形地貌有關。在廣袤的塞倫蓋蒂國家公園裡,能給予獅群潛行發動攻擊的有效地形不多,因此能保護住祖宗留下的獵場極為重要,關乎生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收保護費的地方就有階級:地點只有一個,怎麼得講個主次上下吧,分工合作吧,不然大家內鬥都要餓死。於是乎,分工捕獵的,打仗的,養娃的,到處撒尿的和淪為繁殖工具的,一個群體就誕生了。

另外還有一點,除了獅子所在的地點,食物的分量夠一個群體生存,其他野生喵星人的棲息地,獵物都相對較少,沒有辦法支撐起稍微大一點的捕食者群體。

江湖......就是江湖。我解釋了這麼多江湖你怎麼就不懂呢?

主子們在完全接受二足獸的恩施之前,光靠捕獵是無法支撐起大群體的。首先,獅子捕食一次,一匹斑馬或者野牛就夠一家人吃一陣子了。喵星人捕食老鼠或者鳥類,費勁巴拉弄完,自己整個吃還要掂量著下一餐,能量投入太大,實在養不起一大家子的喵。

有人說,人類的馴養可以徹底改變動物的習性blahblah,比如我們硬生生把狗培養成吃蔬菜的品種了。對,馴養的確可以改變很多動物習性,可惜主子們不在其中。為啥呢?

因為這個逆天的物種,一開始不是人類想馴化的,是自己選擇要和人類共生的(你個磨人的小妖精)。所有的家貓,呃,主子們,都是中東夜貓的後代。在人類逐漸開始從採集狩獵變成馴養和種植後,大量儲存的食物引來了老鼠和害蟲。本身在大山荒漠裡遊蕩的野主子們,也跟著這些獵物跑進了二足獸的領地。穀倉裡的老鼠,田野裡的害蟲,等等獵物都在一個小空間裡,中東夜貓們再不用漫山遍野去追擊了。同時,人類也因為有了主子們的光臨的管理,蟲害越來越少。

也就是說,主子從一開始就是它們自主選擇進入人類世界的,和我們的選擇沒關係。任何淪為家用二足獸的人類都意識到,主子們的交際事宜不能撮合,得等它們自行解決,不然會為日後戰火埋下禍根。事到如今,你還認為馴化能改變它們的習性嗎?

還有人說,我看過很多喵星人住在一起。是,有很多家庭裡好幾隻貓都能和平相處,但是和其他動物的“群居”還是不一樣。這是一個很鬆散的聚合群體,它們並沒有統一的群體認同感,僅僅只是住在一個屋簷下而已。甚至在遇見危難的時候,大部分動物選擇抱團合作,在一個屋簷下住再久的主子們,第一個選擇肯定是四散奔逃,然後就各奔東西。主子們不相信團結就是力量,這是寫進它們的基因裡的東西。

不過話又說回來,2014年的一篇心理學期刊報導了一個研究結果,當家裡的主子和野外的窮親戚並排研究時,家裡的主子相比起來,對團隊合作有更少的敵意。特別是一直住在一起的主子們,相比野外的雪豹呀,豹貓呀,對於其他的同類認同感“有大幅度提升”。比如在羅馬鬥獸場,有200只貓生活在一起;日本的青島,主子的數量是人的六倍。相比起其他的群居動物,這一點聚居不是什麼可以說的事情,但是在主子的進化裡,自己的這一小步,也是物種的一大步了。

另外,還有一個研究從側面表明了如何能引導主子們合作。Udell是一個動物研究學者,她在研究主子的時候遇到了很大,也是很多研究者遇到的問題,就是不合作。相對于汪星人給東西就幹活,主子們不是那麼容易取悅的。Udell直到讓主子們自己挑選獎勵之後,試驗才能經行下去。

這其實是一個二足獸還沒有打開的世界,因為我們對於主子的世界還是知之甚少,畢竟主子們都不願意打開心扉。因此,當我們用馴服其他動物的方法嘗試馴服主子的時候,也許正是侵害它們心理的開始,主子們的抵抗才會那麼激烈。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