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狗什麼都能吃,貓卻那麼挑食?

任何見過家裡的貓因為吃多了貓草而嘔吐不止的鏟屎官都知道,主子們天生就不是吃素的。但事實是,貓這樣的食肉動物身上眾多重要的基因,通常都在食草動物身上發現。

一項新研究顯示貓體內有一種食草動物的基因,它為了防止動物咽下有毒的植物而讓這些植物味道變苦,這樣僅僅使用味覺動物們就能判斷食物是有益還是有害。甜味意味著食物中含有糖分,它是重要的能量來源。苦味意味著食物有毒或者尚未成熟——動物嘗出苦味的能力是作為一種生理防禦機制而進化的。

出於動物的生理需要,進化過程對它們的味蕾進行了多次的“改進”。如果一個物種的膳食結構產生了變化,這個物種可能就不再需要品嘗出食物中的某些化學成分,這時候味覺受體的基因就會變異。

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身為食肉動物的它們已經嘗不出甜味了;同理,如果苦味的受體是為了警告正在進食的動物所食用的植物有毒,那麼貓也沒有必要需要嘗到苦味,它們的苦味受體基因也應該出現了變異才對。

位於費城的莫内兒化學感官中心(Monell Chemical Senses Center)的遺傳學家們將貓的染色體以及例如狗,雪貂和北極熊等食肉動物的染色體進行了對比,看看是否這些動物身上也有苦味基因。對比結果發現,貓擁有12種能嘗到苦味的基因,而狗,雪貂和北極熊全都擁有數量一致的苦味基因——問題來了,既然它們很少有機會吃到苦澀的食物,幹嘛還需要這個基因呢?

味覺測試

為了一探究竟,莫内兒的分子生物學家 Peihua Jiang 為貓的味蕾做了測試。他在實驗室裡將貓的味覺受體基因注射到人體組織細胞中,當兩者合併到一起時這個細胞和基因就會扮演起味覺受體的角色,對不同味道的化學物質做出反應。

Jiang 發現對於有毒植物中的毒素和能夠啟動人類苦味受體的化合物,貓的味覺受體都做出了反應:貓的苦味受體 Tas2r2 對苯酸苄銨醯銨(denatonium benzoate)做出了反應,這種物質常被塗抹在小孩指甲上用於糾正小孩愛啃指甲的習慣(我!也!需!要!)。

那為什麼貓還要保留這種基因呢?鏟屎官們都知道自家主子在飲食上的喜好有多麼變幻莫測:一些經常外出活動的貓常常帶著死青蛙死蛤蟆回家,但青蛙和蛤蟆皮不僅吃起來苦澀還含有毒素——這就是貓咪的苦味受體的作用,它們在殺死青蛙蛤蟆或類似的動物後由於嘗到了苦味而接收到了“有毒”的預警,所以貓咪們從來不會吃下這些動物,而是把屍體帶回家等鏟屎官收拾。

但光是這一點並沒有什麼說服力,畢竟和食草動物在飲食結構中所遇到有毒食物的頻率而言,青蛙蛤蟆這樣的情況實在是太少見。Jiang 認為貓保留了完整的苦味味覺是出於其它的進化目的。實驗中,Jiang 發現貓體內的苦味受體不僅出現在舌頭上,也出現在心臟與肺部,他認為這些受體的作用可能是“探測體內的感染”。至於其它的貓科動物體內的苦味基因是否也有疾病探測的功能目前還未知。

總之貓體內的大量苦味基因應該能夠解釋它們為什麼這麼挑食,但狗也保留了苦味基因,為什麼狗什麼都吃,連屎也吃呢?這和貓的苦味受體如何“嘗”到苦味有關。今年早些時候有另一組研究人員發佈了一篇研究報告,報告提到貓咪對苦味物質尤其敏感,比人類還敏感得多。

狗身上雖然保留了一部分苦味基因,但由於貓的苦味味覺尤其發達,它們在每天的膳食中幾乎都能嘗出苦味來。對於狗或者人來而言並沒有味道的東西在貓的口中就會變成苦的,所以與其說它們挑食,不如體諒下貓科動物吃點飯的辛酸。

作為鏟屎官,別抱怨,多幹活就對了。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