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最近不少人的朋友圈都被BBC口碑爆棚的紀錄片《中國春節》刷屏了, 這次BBC用鏡頭聚焦“億萬人同時遷徙的壯觀,只為了春節的一次團圓”,再次觸動了全球華人的心。的確,這個“全球最大盛典”,是每個中國人心中最深的情結。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節日。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穀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穀熟也”。因而,春節與吃有著密切關係。我國民族眾多,人們過年的飲食習俗也是大相徑庭的:例如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年糕。雖然吃法不一,但都有著同樣的寓意,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平安如意。
【手工糖畫繪出雞年甜蜜年味】
春節臨近,在年味越來越濃的時候,飯桌上的酒味也越來越重。“無酒不成席”,酒能助興,是凝聚親情、增進友情的春節文化符號。每個人的家鄉都有一種飲酒方式,隨著年輕人的遷徙返鄉,新的酒文化也被帶回。有著三百年歷史的馬爹利近期開展了一系列 “探味之旅”,帶我們找尋到各地酒香四溢的獨特年味。
—成都篇—
“百饈百味百盤饌,一菜一格一品花”,是對川菜的完美詮釋。與成都的城市氣質一樣,川菜味型極其豐富,菜品也五花八門,且一直在不停的創新。但總有那麼幾道川味,代表了四川人的記憶,只要端在桌來,它們就是年飯的象徵。
【成都美食】
年味是記憶中的味道,多一份鹹味還是少一分甜味,便失去原味。崇德里高宅的主廚王太認為,記憶中的川菜不能掩蓋食材原味,調味需要精准的配比。擔擔麵就是這樣一道看似簡單,卻需要悉心調和的食物。在富有嚼勁的韭菜葉子切面上鋪上牛肉臊子、豬油香蔥碎、花生碎、佐以雞湯、花椒面、油辣子等調味,爽滑筋斗,香辣可口。川菜不僅只有麻辣,也有其清雅和精細。雞豆花便是其中之一,雞豆花是成都的傳統名菜,有著百餘年的歷史,用雞脯肉、雞高湯、蛋清作為原料,口感鮮嫩甘滑、清淡醇厚,對廚師的手藝極其考究。
【擔擔麵】
除此之外,四川人的年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還有臘腸,當每家每戶窗臺掛滿臘肉香腸就意味著快過年了,接下來臘腸會隨我們至少一個冬天。
五代時期孫光憲在《北夢瑣言》中說:“蜀之士子,莫不酣酒,慕想入滌器之風也。”秦漢以來,成都就是一個詩酒風流的城市,酒文化賦予了成都一種浪漫不羈的氣質與風範,形成了特殊的城市趣味。豪爽的成都人愛喝白酒,辛辣白酒配上麻辣川菜,以辣制辣,帶來相得益彰的平衡。如今,不斷追求新潮的成都人也喜歡上了洋酒,尤其是幹邑白蘭地這種高度數的醇厚烈酒
。
【馬爹利尚選幹邑白蘭地】
川菜博物館創始人、著有熱銷川菜聖經《我的川菜生活》的石光華老師認為,中國菜裡,與幹邑最配的就是川菜。中國文化講究陰陽平衡,而成都,恰好是陰陽相合最平衡的一個地方。百味川菜搭膳醇厚馬爹利幹邑,衝突中帶來平衡,味道中亦有融合,這座城市濃烈、享樂、自由的味道也在餐桌之中鋪展開來。
—廣州篇—
“食在廣州”,廣州人就是天生的美食家。廣州的飲食文化全國聞名,早茶、下午茶、夜宵,任何時間都能吃到美味。一天24小時,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廣州人都可以花在餐桌上,更不用說過年了。
【廣州茶樓】
除了燒鵝、叉燒、白切雞、廣府湯這些耳熟能詳的粵菜,廣東人過年最注重的是 “好彩頭”。在廣東,過年的時候必備的年貨是年糕,年糕意為“年高”,有發財、步步高、甜蜜的意義,寓意新的一年圓滿甜美的生活。廣東人喜歡把年糕切成片,放進鍋裡煎香了。一口咬下去,表面香氣撲鼻,裡面則是黏稠軟糯的年糕,加上甜甜的味道,大人小孩都喜歡極了。
廣東人還有一個不可少的習俗便是“撈魚生”。每到團圓大餐,當一個人發號施令“撈魚生”時,餐桌上的其餘人便圍滿一座,把魚肉、配料與醬料倒在大盤裡,大家站起身,揮動筷子,將魚料撈動,一邊夾高還要一邊以廣東話說:「撈起!撈起!(撈喜)撈到風生水起,一年好過一年!」,把魚生盤中的材料夾得愈高,聽說來年就會賺得越多,在新的一年中更容易實現心願。
【撈魚生】
說到廣東的酒文化,不得不提廣東人的幹邑情結。在改革開放前,華僑們回鄉探親無不帶著一兩瓶幹邑XO,這琥珀色的酒液成為高級舶來品的標誌,深深烙印在人們腦中。如今,無論是宴請應酬還是正式聚餐,幹邑都不可或缺;它在廣東人的心目中甚至超越茅臺或五糧液,所代表的飲食文化含義深遠。1858年,馬爹利幹邑進入中國,第一個結緣的城市也是廣州。
【老年份的馬爹利】
幹邑早已滲透進廣州這種24小時不打烊的美食文化中,即便在早茶時,你都能看到老廣在那悠閒地品飲幹邑。潮汕美食專家張新民老師對幹邑與粵菜的搭配讚譽有加,“廣府菜的燒鵝和潮州菜的鹵鵝來搭這個幹邑白蘭地,實在太妙。食物的鹵香,油脂和酒搭配不容易,幹邑就可以完全勝任,並使人產生很高的愉悅感。”
【馬爹利“1858遠航”,蘊含著馬爹利與中國的緣分】
—北京篇—
《京味兒》一書中曾提到,老北京春節吃食中有一項“和蒸饅頭緊密相關的工作”,就是炸丸子。年夜飯上必有丸子,因為丸子象徵了闔家團圓。以前春節期間,各家總要拜年或者接待拜年的人,吃飯時間不固定,也沒有很多時間炒菜。事先準備好丸子,端上來就能吃。
【炸丸子】
老北京有除夕夜食魚的習俗。魚必須是鯉魚,最初是以祭神為名目,後來則與“吉慶有餘”的吉祥話相聯,魚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除此之外,北京人過年過節講究打個點心匣子,包上“大八件”、“小八件”。前者一斤正好八塊,分別有福、祿、壽、喜等字;後者更為秀氣,一斤十六塊,做成桃、杏、石榴、蘋果等水果形狀,而且點上顏色。這麼做也是為上供的時候擺放方便——每盤一樣,每樣兩塊,供上四盤或者八盤,正好用上一斤。
【點心匣子】
都說人分三六九等,這喝酒的人同樣也有等級劃分,北京人就有一套“酒經”。一共六等,分別是 “抿”, “品”,“喝”,“飲”,“灌”,“吹”。用老北京人的話說,這喝酒“二等”為佳,“三等”要即可而止,要是喝到“五等”就沒什麼勁了。北京人喝酒,最講究聚會到家中喝酒。這一點與南方不同,南方人請朋友喝酒,講究到飯店,以顯示尊重與大方。對於北京人來說,只有請到家中,才把你看成是一家人。
【馬爹利攜手北京觀唐文化在藝術家崔如琢宅邸“靜清苑”舉辦迎新春晚宴】
—東北篇—
在東北過春節,可以說是最有年味的。大雪、爆竹、大魚大肉、拼酒……構成了我們對於“年”最原始的回憶。
【東北雪鄉】
東北人的豪邁勁兒完全融入了他們的美食文化之中,在年飯上,這個特徵體現得尤為明顯。東北人的年飯看上去很“粗獷”,正如東北菜一樣,
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
,從這菜名裡都透著股淳樸勁。然而,“粗獷”並不意味著“粗糙”,東北人對年飯的要求很高,這頓飯必須包括所謂的
“四大件”
,即雞、魚、排骨和肘子,比如大燴菜、紅燒鯉魚、醬骨架等都是過年時的必吃菜。
【白菜豬肉燉粉條】
北方人過年最重要的就是
吃餃子
。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在眾多的餃子中只包上幾隻帶有硬幣的(現在人們會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在“初五”這天也一定要吃餃子,稱為“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手工餃子】
有趣的是,這招在國外也適用,每年1月6日前後都會出現的法國傳統糕點國王餅(Galette Des Rois)便是如此,一個稱為“Feve”小雕像被藏在蛋糕中,在自己那份蛋糕中吃到的人就能成為當天的國王,並且能吃到另外一份蛋糕。
再來說老北京的酒文化。如果說北京人是“二等酒民”,東北人絕對可以稱得上“六等酒客”,東北人的
豪飲
,是國人有目共睹的。東北人最愛喝的自然是白酒,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吃的不僅是心情,更是一種情懷。東北人能喝,不僅是性格熱烈豪爽的原因,也與北方的寒冷天氣有關。東北的冬天氣候寒冷且漫長,最低溫度達到零下四十多度,喝酒禦寒的生活習慣延續了東北獨特的酒文化。
在這點上,白酒的功效和白蘭地相似,兩者都屬於蒸餾烈酒,酒精度處於
35%-60%
左右,很多國人也喜歡在冬天喝白蘭地,白蘭地醇厚甜潤的口感和高酒精度,可以在喝的時候讓身體變得更加溫暖。
【馬爹利藍帶】
世界上大多感情都始於餐桌,終於餐桌。食物是一個人身份認同的核心,常和家庭、文化與民族捆綁在一起。在這些熟悉又陌生的城市裡,我們尋找到的不僅僅是美食,還有生活的圖景。西美爾在《飲食的社會學》裡說:人之所以要定時吃飯,是為了要和其他人一起吃飯。三餐定時為我們從日常勞動中找出短暫的空當回歸生活。年夜飯在當下中國,就是把我們從社會人變回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