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父母,尤其是80後、90後的父母都認識到:孩子大小便訓練,不能著急。
但事實上呢?處在老一輩傳統教育以及社會大環境的壓力下,我們往往得妥協。
成人對孩子發展認知不夠,會造成過高的期望。比如小寶奶奶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對訓練孩子大小便有著執著的堅持,乃至到了強迫的程度,所以孩子的如廁訓練相當失敗。在我印象中,無數次的勸奶奶停止強迫式的把屎把尿,但奶奶和社區裡的奶奶們形成了團結不可化解的力量,堅信孩子就是應該從小把屎把尿。所以很長一段時間裡,小寶對把尿都有著強烈的抗拒——他總是自己偷偷找個角落拉尿,或者拉粑粑。
很明顯,他在躲避不合適的訓練。惡性循環開始形成,奶奶強迫他——他躲著奶奶——奶奶責駡他——他更害怕了,更拒絕了。
*推薦這款南極人的紗布尿片,3條裝,透氣舒適,跟其他尿布不同,可系帶不會掉很好用。
從一天n次大小便,到一天1~2次大便,4~6次小便。這時候,父母應該做的就是在這一過程中學會對兒童如廁的線索進行回應。
比如,孩子早起要拉粑粑,會撇嘴,用力的表情。這時候就應該抓緊時間,給孩子“寬衣解帶”,幫他拉粑粑了。有些孩子會用哭鬧來告訴父母,他肚子不舒服,想拉粑粑。積極的回應,能夠在親子關係中建立良好的回應模式。父母知道孩子怎麼了,孩子也知道父母會積極的幫助自己。
*推薦這款紙尿褲,透氣性很好,寶寶穿著一直沒有紅屁屁。
【真正的如廁訓練應該在18~24月左右開始。】
因為到這個時候,孩子才能真正自主掌握對排泄行為的控制。這其中包括嬰兒必須意識到尿不濕濕了,嘗試脫下尿布,並會用語言表達。這是真正開始訓練的信號。這背後包括嬰兒複雜的神經發育,對膀胱的控制,對直腸的控制,以及語言能力和粗大運動技能,只有這些都具備的時候,孩子才能真正學會如廁這件事。
行為和心理一定是相輔相成的。避免過分堅持、高壓訓練,避免斥責、羞辱或懲罰。成人不當的訓練行為只會導致孩子心裡焦慮、壓力過大、延長如廁學習的週期,甚至長時間把尿的姿勢會引起成年後便秘、痔瘡等疾病。
*給寶寶清理pp,我一直比較喜歡用這款紗布毛巾,純棉紗布材質特別柔軟,易洗易幹。
【如廁不僅是技能訓練,更是愛的關懷】
幸運的是,我們一直堅持和奶奶溝通,並給予孩子安慰和鼓勵,情況逐漸好轉。我們給孩子買了小馬桶,激發他對如廁的興趣(甚至剛買來的前兩天,他把馬桶當玩具玩,我們也不介意)。在他夜間尿床或者玩得太開心了忍不住尿濕一大片的時候,首先是給他安慰,讓他不要害羞或害怕,鼓勵他下次有尿意了儘量提前一點告訴我們,讓我們幫忙。
*給寶寶買了可愛的坐便器,上廁所變得容易多了。
另外,同樣是把尿,爺爺半夜給小寶把尿不但沒有引起小寶強烈的抵觸,甚至孩子還特別喜歡和享受把尿。爺爺會偷偷和小寶說:哎呀,小肚子鼓鼓的,裡面裝滿啦,趕緊從你的水龍頭裡面放出去。孩子一聽,很有趣,就跟著爺爺去尿尿了。
沒有了頻繁和強迫的把尿,孩子慢慢感受到能自己尿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為他可以像哥哥一樣自己站著尿尿,特別自豪!
奶奶看到我們的努力,看到孩子的轉變也逐漸發現,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加上有趣的引導,才能激發孩子獨立的能力,而過高的期望和壓迫式訓練只會事則其反。
心理學家埃裡克講如廁學習與兒童的自主性、羞恥感與懷疑的發展聯繫起來,認為健康的如廁技能對心理社會發展有著長遠的積極意義。
如廁這件事情,可能還沒有想餵飯,和哄睡一樣,一起爸爸媽媽的足夠重視。但事實上,只有激發孩子們學習如廁的興趣,墊定一個良好的心態,對以後的其他生活習慣規律和幼稚園的生活才能更好的適應。
*如果還是小寶寶,推薦這款著舒適的卡特連體衣,長袖防止著涼,換尿布很方便。
我們還要認識到的是,一般孩子在2歲時已經可以很好的控制大小便,不代表他3歲進入幼稚園以後也會有很好的表現。當孩子遇到環境的改變、生活習慣的突然變化,以及一些重大的事件遭遇打擊時,都可能會引發大小便失禁,甚至是很長一段時間的不規律,這更需要家長的耐心鼓勵和引導。
記住,我們能給孩子的就是耐心和支持!
*給寶寶健康、安全的成長環境,寶寶專用洗衣液,不含螢光劑,親和肌膚。
森巴育兒:關注早教資訊,分享育兒資訊。讓早教變成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