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靈是很嬌嫩敏感的。有時候,爸爸媽媽覺得是一些玩笑話,氣話,說過了就忘了,但其實,卻已經在孩子內心裡割了一刀傷口,一直在疼。
所以,爸爸媽媽在用語言激勵孩子的時候,也要考慮這個語言會不會傷到孩子,是不是合適。我們要知道有哪些話不用對孩子說!
1.給孩子貼負面標籤的話
如:1.你怎麼總是這樣,做事毛毛躁躁?
2.你怎麼這麼膽小呢?見了叔叔阿姨也不招呼?
3.你怎麼這麼笨呢?這麼簡單的題都做錯!
我們家長一旦生氣,就會情不自禁地給孩子貼各種標籤,什麼“笨蛋”“自私鬼”“搗蛋鬼”各種負面詞語當著孩子的面脫口而出。
父母可能從未意識到,當一個人被貼上某種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就是“標籤效應”。
大人隨隨便便的一句負面評價,會在孩子幼小的心裡埋下了自卑的種子,會給孩子很強的心理暗示,孩子很有可能朝著這個暗示的方向發展,最終成為父母嘴裡的那種孩子。
2.讓孩子感到內疚的話
如:1.爸爸媽媽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一定不要辜負我們的期望
2.我都是為了你好
3.爸爸媽媽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
孩子聽到這類的話,壓力會很大,內心會有愧疚感。他們會為了回避內疚感主動幫父母做家務,努力學習,去取悅、報答父母。可是,孩子們是因為內疚才去認真做功課,聽父母的話,而不是因為他內心想去做。
因為內疚而去做某件事的孩子,他似乎顯得很乖很聽話,但事實上,他學習、聽話的動機已經不單純了,這是在愧疚感的控制下為了爸爸媽媽而做出的行為,事實上他們已經失去自我了。
而且,當孩子沒有達到父母的某種期望時,他們會自責,比較敏感的孩子甚至會抑鬱,甚至會自殘、自殺等。
3.恐嚇孩子的話
如:1.等你爸爸回來,看他怎麼收拾你!
2.你再這樣,馬上就滾出去!
3.這是最後一次警告你!再不聽話,看我怎麼跟你算帳!
父母經常說這樣的話,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疏遠,越來越緊張。
此外,這類恐嚇威脅的話,大都是家長一時的氣話,基本上不會真的實行。這樣的話一旦說得多了,孩子就不會再把父母的話當真,降低了家長的威信。
孩子就會更加肆無忌憚,放任自己,父母以後再教育起來就不會收到太好的效果。
我們人類的語言力量真的很神奇,父母的一句話可以成為溫暖孩子一生的陽光,但是也會成為沒有煙火的武器,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
所以,說話有道,不要再用你的語言傷害你的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