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生活條件的好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很多人在閒暇之餘也開始加入“運動大軍”之中,希望可以通過不斷的運動,達到追求健康或減脂的目的。
然而,很多人對於運動一直存在4個錯誤的認知,導致運動傷害或者減脂失敗的例子頻繁發生。那麼到底有哪4個錯誤的認知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很多人都認為運動時間越久越好?
首先,這個認知是錯誤的。我們在運動的時候,機體會產生乳酸,長時間的運動會讓乳酸大量堆積在身體內部,而乳酸正是造成肌肉疲勞、肌肉酸痛、肌肉痙攣的主要原因。
2. 跑步時,速度越快越好嗎?
很多人為了追求速度或突破自己,常常以加速猛跑來進行鍛煉,當時速超過10公里以上且無配速時,這是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的。當你跑步時,發現比平常喘,甚至出現眩暈、心悸、頭昏眼花等症狀,就說明你的速度太快了,應該放慢腳步,慢跑或者走一段時間,來降低身體受到傷害的風險。
其實,如果你不是運動員或者要參加什麼比賽的話,不建議快跑、衝刺等對身體有損傷的行為,比如你第一天衝刺跑了2公里,第二天早起你肯定會覺得肌肉酸痛很累的樣子,進而會影響工作生活。
3.跑步時,距離越長真的越好嗎?
人體在長時間運動和出汗後,水鹽代謝紊亂,電解質平衡改變,由此影響一系列正常的代謝活動, 如果時間太長就可能導致紊亂、痙攣,出現運動性腹痛,而且,長時間運動產生大量自由基,可造成細胞功能和結構的破壞,影響肌肉的收縮能力。
其實,路跑可以用10公里做為距離基準,超過時很容易造成運動傷害,但實際上仍需視個人運動習性、體能、年紀、性別等因素,而有不同的安全距離差異。最重要的是與自己做比較,若在增加跑步距離時,莫名感覺疲勞或心悸,就代表跑步距離突然增加太多了。
4.肌肉越酸痛真的越好嗎?
很多人認為肌肉被拉伸到感覺酸痛才是對的,往往在鍛煉過程中常常做出超出自己身體所能負擔的動作,其實,若是在身體可接受的酸感範圍還好,若是硬要做出超出身體所能承擔的極限,你會發現其實運動傷害在悄然中已經形成了。
一般來說,運動後肌肉酸痛是正常現象, 若是代謝物刺激神經所造成的延遲性酸痛,可在24至48小時內自動減少和消失,原則上不用過度擔心 。但若是運動後酸痛持續超過48小時,或是酸痛伴隨著無力、麻痹、走路腳步改變,則意味著肌肉已經受傷,這也就是典型的運動傷害。
其實,我們運動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更健康,如果在運動時起到反作用就不好了,所以各位童鞋在運動時,一定要注意哦,千萬別犯上面類似的錯誤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