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上,發生了兩名參賽者猝死事件,但這絲毫沒有影響馬拉松飛奔的腳步,24天后,2017年度廈門國際馬拉松如期舉行,3萬人歡呼著共同開跑。據統計,2016年全年,中國各地共舉辦了306場馬拉松比賽,跑馬拉松的人呈幾何數字增長。
廈門(海滄)國際半程馬拉松賽的兩名猝死者,一人39歲,一人24歲。他們分別倒在終點和離終點4.5公里處,其中一人是替跑者。
以前聽說過替考的,這替跑一詞還是頭一次見。辦公室的大姐聽聞此事就很是不解:吸著霧霾,冒著生命危險去替別人跑步,這圖的啥啊?
非跑者焉知跑者之樂,馬拉松對於跑步愛好者的意義不是圈外人所能理解的,馬拉松的開放與包容,它所展示出的健康、堅持、快樂等符號無一不洋溢著滿滿的正能量。可是因為一場馬拉松比賽的參賽名額有限,並不是每一名跑者都能達成心願,最終奔跑在馬拉松賽場的跑道上。
有人想參賽報不上名,恰好有人報名成功卻有事去不了,願意將名額轉讓出去,於是就有了替跑這一說。
替跑和替考不同,替考者一般有利可圖,替跑者當中除了個別人替“雇主”參加高級別賽事“刷資格”外,很多人其實就是為了體驗馬拉松的那個過程,正是看到了這一需求,轉讓馬拉松參賽名額的“生意”迎刃而生,一些知名的馬拉松賽事參賽的名額轉讓費甚至被炒到了千元。
只要能跑,花錢買名額替跑也在所不惜,馬拉松的魅力可見一斑。不過,這正暴露出了時下很多馬拉松比賽的混亂。
眾所周知,馬拉松是一項非常艱苦的運動項目,對參賽選手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通常都需要報名者提供體檢證明才允許參賽。可是據有的資深跑友反映,國內馬拉松比賽,轉讓參賽名額現象十分普遍,有的賽事一半人頂著別人的名字在跑。聽了這些爆料,頓時生出無限感歎——貴圈真亂。
近年來,馬拉松在中國的發展可用“躍進”來形容,2011年,中國舉辦的馬拉松賽僅為22場,2016年,這個數字激增為306場。這些打著全民參與,全民健身旗號的馬拉松比賽,已經超越這項運動本身,被賦予了太多的東西。
在地方政府眼裡馬拉松是推廣旅遊,拉動經濟增長的馬車;在贊助企業看來馬拉松是擴大品牌知名度,對外宣傳的名片;在眾多參賽者心裡馬拉松是灑滿金光,展示自我的舞臺。至於馬拉松姓馬還是姓拉,它的發展歷程,它對賽事組織方和參賽者有何具體要求已經沒有多少人關心。
與當代眾多體育項目一樣,馬拉松的發展離不開商業化的參與和支持,但不能太功利化,從這些年國內馬拉松比賽時出現的選手替跑現象、猝死悲劇、迷路鬧劇,就能看出這些賽事的組織和管理有多混亂。從一些參賽者著奇裝異服,一邊在跑道上溜達,一邊在鏡頭前擺造型的不在乎勁兒,就能看出他們根本不懂什麼是馬拉松。
讓馬拉松回歸馬拉松,別再糟蹋馬拉松。
新聞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