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年輕人的“住房夢”:買房似乎愈來愈遙遠

前兩天,看到一個自媒體針對年輕人所做的一組調研。主題是,年輕人的窮。看訪談表達出來的,無非是,年輕時候,欲望很多,錢很少。

讀書時候,除了極少數家境很好的朋友,或者找到一份好兼職,誰不是數著可憐的生活費過日子。要是談個女(男)朋友,就更拮据了,買個生日禮物得吃3個月的“土”。忽然想起,校園貸那東西真是害人不淺,學生根本沒有償還能力,貸款容易還款難哪。

大學畢業後有了自己的工資,可以自由支配,但還是窮。按理說,一線城市不少大學生起薪就有六七千元/月,不錯吧,但房租貴。再扣掉交通通訊和餐費,每月連逛街的勇氣也沒有。總不能再向父母伸手要生活費了吧。

說來也並不新鮮,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韓寒是特例,王思聰只有一枚。出自財富階層的確有一批,但更多的,還是白手起家,從底層奮鬥。固然各有各的傷痛,但聚合一看,故事的核心卻是大同小異,自怨自艾也沒人願意傾聽。

我還看到另一組年輕人的訪談,是關於房子。其實無新意,無非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年輕人什麼時候買得起房?

按照老輩人的做法,這時應該來番憶苦思甜。遠的不說,就像我這個年紀或更小一些,剛來北京的時候,有幾個人沒有租住過地下室或農民平房?我那時一家三口加上老家來幫著看孩子的親戚,有幾年是合住在一間10多平方米的房子裡。另一位稍晚來京工作的朋友,在終日不見陽光的陰暗地下室跟人合租了兩年。

誰不想有套屬於自己的房子?那年頭,是福利分房。有經濟實力的單位固然好說,絕大多數是論資排輩不知要等到何年。我第一個單位同辦公室的,到40歲才分到一套小兩居。從這個意義上說,我是要感謝住房商品化的,至少可以通過貸款提前買房。

但年輕人不會想聽這套訓導式的說辭。再者,提起住房商品化許多年輕人就來氣,就是因為住房商品化,房價才噌噌噌一個勁地漲,到現在,買房似乎愈來愈遠了。

此前我引用調查報告提到過,從過去10年情況看,在主要經濟體裡,我們國家初次買房的平均年齡可能是最小的。這固然有社會文化和消費心理的因素。但這沒什麼可指責的。只要有條件,早點實現自己的住房夢有何不可。

如果沒有2015年以來熱點城市的這一輪大漲,小倆口省吃儉用五六年,積攢到一套中小戶型的首付還是可能的。如今,北京五環邊一套普通房子也要400萬了吧,對多數年輕人而言,短期內比較現實的還是租房。

多年以前,我就呼籲過,商品房租賃市場是房地產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租賃市場規範了,房地產市場才真正稱得上健康。但如你所知,很多城市的住房租賃市場很不規範。房東居於非常強勢的地位,租客沒有話語權,缺乏安全感。

忽如一夜春風來。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快住房租賃市場立法,加快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發展。這無疑是10多年來住房租賃市場的重大進步。通過立法來保障租賃多方主體尤其是租客的權利,對整個房地產市場的巨大意義,越到後面越會顯現。

我們住房租賃是以散租為主,仲介機構將業主手裡分散的住房收集在一起再招攬租客。其中一大弊端是不便於管理。而發展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其一大特點則是集中連片出租,不僅有利於管理,且可提供配套生活服務。

這有兩種基本形式,一種是政府提供的公租房。優點是租金較低,但跟蹤甄別租戶收入水準的成本較高,要求不符合租住條件的居民退租頗為不易。一種是市場化的長租公寓,租金穩定、管理規範,並有利於形成商業化的服務平臺。

我個人設想,如果一線城市的長租公寓(有獨立廚衛),一般情況下能控制在月租金3000元以下,經濟條件不足的年輕人雙人合租,經濟條件較好的單租,或結婚後小倆口單租,想必是可以接受的。但這種公寓近年才剛興起。

發展機構化、規模化租賃企業,應該是指市場化的企業。如果要培育長租公寓市場,政府需要在土地、稅費方面給予一些優惠政策。在一線城市,如果是以目前的地價競得土地再建長租公寓,回報期估計需長達60年、80年。

住房租賃市場立法是“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的一部分,它既是房地產市場穩定的基礎,也是條件。如果房價仍然一直快速上漲,年輕人就沒法安心租房,也沒幾家租賃企業願意從事這個行業。

看房買房,築家易幫忙!!!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