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車網網友virgoyin 問:
雷諾好不容易甩掉三江後和東風攜手,是否雷諾能夠借助東風實現在中國的華麗轉身?
牛車網網友何欣hhhh 答:
要說入華將迎來第二個本命年頭的雷諾品牌,也曾年少怒馬鮮衣,躊躇滿志,也曾高傲自信若即若離,在如今世界汽車格局東西風水逆轉後,在利益的誘惑下,也一改往日瀟灑態度,迫不及待地想要融入這個它曾經冷落十幾年的中國市場。
東風雷諾今年新上兩款國產SUV科雷嘉和全新科雷傲,但是除了請來範冰冰做代言人引起了小高☆禁☆潮外,銷量風暴並沒有如預期般到來。
銷售不如預期
截止到11月,東風雷諾一共銷售2萬多台,科雷嘉瞄準的是競爭最激烈的合資20萬元SUV市場,對標大眾途觀和福特翼虎,這些對手去年全年銷量都輕鬆10萬+,而科雷嘉從銷量上看來顯然不算成功。
目前單月銷售最高4000輛,有5個月銷售未破兩千。全新科雷傲11月10才上市,半個多月銷售2878台,你覺得這個數字東風雷諾滿意嗎?就算嘴上滿意想必心裡還是失望的。要知道,去年還沒有國產時,科雷傲作為雷諾品牌的絕對主力,全年銷售了35000台左右,平均下來一個月也差不多2900台,國產後銷量沒有提升一個量級,跟原來差不多能滿意嗎?
雷諾一直沒有國產被認為是它最大的硬傷,在豪華級別以下,性價比是品牌致勝的關鍵,雖然不否認任何一個品牌可能都有自己忠實的用戶,但是小眾用戶的市場始終無法支撐起一個品牌,中國汽車市場單靠情懷就想獲得用戶的做法已經多次被證實很傻逼了,所以雷諾很清楚這點,在中國汽車產業體量日益龐大後,一直沒在中國激起多大水花的雷諾也想來分杯羹。
艱難國產路
雷諾這個品牌,在中國的狀態既老又新,老是因為雷諾其實早在九十年代就已經正式進入中國,1993年11月,雷諾汽車與中國三江航太集團成立三江雷諾汽車有限公司。雷諾本以小型車和方程式賽車聞名世界的法國汽車企業,但是三江雷諾卻很意外地選擇了客車。但是三江雷諾投產的“達菲克”客車從1994年至2001年的8年時間內,一共只銷售了4000多輛,三江雷諾的虧損在不斷加劇,到204年,眼見扭虧無望,三江雷諾宣佈停產。
這個時間段,與中國市場淒涼現景相對的是雷諾在全球其他市場的火熱,2001年,雷諾繼續建設雷諾-日產聯盟,實施活躍的拉丁美洲發展戰略,入股日產,並購羅馬尼亞達契亞和韓國三星汽車公司,並與富豪卡車公司簽訂重要協定。2001年上半年,雷諾集團在西歐的銷量增長11.3%,繼續保持歐洲第一品牌地位。
顯然,雷諾當時對中國市場是力不從心。
三江雷諾停產後雙方談判8年時間,雷諾在中國逐漸被動,2013年,東風雷諾的成立結束了此前雷諾混亂的場面,這樣看來,東風雷諾還很年輕。
從三江雷諾變身到東風雷諾,變化的不僅僅是名稱,雷諾的態度從一開始的嘗試變為迫切,它期望的可是一舉成功。
理想與現實之間
生活不是電影,電影裡主人公無論前期再多頹,始終能再最後實現大逆轉。但現實這個逆轉的過程要艱難很多。
兩個十年,雷諾落後了太多。
“快”,“急”是東風雷諾成立後一直的主旋律。東風雷諾成立後,質疑的聲音一直未斷。
按照雷諾-日產總裁卡洛斯·戈恩設定的雷諾國產日程表,2014年之前啟動雷諾國產專案。到2018年,雷諾全球銷量的20%將在中國國內實現。
雷諾國產在選址上就碰到了第一個關卡,各方角力導致落戶選址上問題上風波不斷,雷諾-日產聯盟在中國已有東風日產,基於平臺和資源分享節約成本和降低風險的角度,雷諾更傾向于廣州花都,但作為東風大本營的武漢,也希望爭取雷諾國產的專案,當然最終在這場博弈中處於被動,並且急於國產的雷諾還是選擇了武漢。
SUV和新能源是東風雷諾叩開市場大門的敲門磚,想法也對,但實際走起來還是有很多困難。
科雷嘉上市時也暴露了東風雷諾在管道方面的薄弱,難以打開局面。再者在品牌力上整體不如大眾福特這些傳統強手。全新科雷傲首秀表現不明顯,以觀後效再作評論。
而在銷量低迷的背後,東風雷諾上方還一直籠罩著人事陰影。
提起東風雷諾,高頻率的換帥更令人印象深刻,東風雷諾成立三年多,內部高層變動頻繁,其中東風雷諾一把手胡信東在全新科雷傲上市前夕毫無徵兆離職,東風雷諾銷售老大爺接連換人,從東風雷諾成立之初的陳瑋、到短暫代管的胡克思、再到熊毅,再到此次走馬上任的陳曦。
在管道建設上,也不如預期般順利展開,年初,東風雷諾遭遇虧損經銷商的集體指責,在二、三線城市,也頻繁出現經銷商退網消息,經銷商數量從2013年的100家到如今增長不足50家。面對管道的質疑,在今年的成都車展期間,陳曦如此回應稱:“根據計畫,今年年底,東風雷諾的管道將從125家擴展至150家,明年達到200家。”
牛仔有話說:
首先,如今把在東風雷諾面前的難題,除了問題突出的管道等基礎問題,還有如何提升雷諾在中國的品牌力,雖然雷諾在歐洲是主流品牌,但中國市場消費者不認也沒辦法。
第二,堪堪兩三萬的銷量成績離東風雷諾60萬的目標還差了十萬八千里,要想成為下一個合資巨頭,東風雷諾必須加快步伐了,不然背後提馬狂追的自主品牌都會是它日後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