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在100個華大也不會飽和基因檢測市場,華點雲要將生物資訊技術產品化

基因測序可以簡單理解為,把生命數位化的過程。基於這些資料,可以實現健康管理、遺傳疾病診斷、個性化醫療等。

1990年正式啟動的人類基因組計畫,預算是30億美元;而到2007年,測序成本就降到100萬美金了;現在則是在1000美元以下。成本的降低,使得基因測序應用範圍擴大,普通用戶也可以享受到檢測服務(雖然實際作用還很難說)。作為上游測序儀廠商,從下圖Illumina公司的股價走勢也可以看出,基因檢測市場及對其需求的快速增長。

Illumina上市以來股價走勢圖

Illumina、華大基因等公司測序儀技術的成熟(納米孔技術,基於矽基的光電技術),解決了測序問題,將生命轉換成數位,這樣就進入了生物資訊領域,即怎麼樣去理解這些以前沒有的數位信號,理解生命編碼資訊。這也是華點雲所做的事。

所謂生物資訊技術,是在特定領域的資料處理和挖掘技術。測序所得資料,需要經過生物資訊技術處理,才能從資料中得出與健康疾病等應用相關的結果,並傳遞給終端使用者。

華點雲產品及運營合夥人陳傑告訴雷鋒網,公司處在從上游儀器到下游應用(患病風險、疾病診斷)的產業鏈條中間,所做的事是把生物資訊技術產品化、服務化,降低使用門檻,提供給下游提供基因服務的公司。目前公司提供有CelLoud生物資訊雲平臺。

陳傑表示,公司目前主要服務兩類使用者。

一是行業中做基因檢測產品及相應服務的公司。生物資訊是產業鏈條中關鍵的一步,如果要做相應的服務,必然要用到生物資訊技術。

二是醫院客戶,因為不管通過哪些基因檢測的產品或服務商,使用產品或報告的最終使用者都是醫生、醫院和健康管理機構。這些人對於服務的體驗,決定了能不能在市場裡有相應的份額。

生物資訊雲

每個行業有不同的特點,處理的資料和資料應用類型不同,所以正如金融行業有金融雲一樣,生物資訊領域也有相應的雲服務。

在陳傑看來,生物資訊雲是雲應用裡最繁雜的,因為由於其資料特點,有高頻的資料查詢分析需求,“比如,對於有沒有得某種疾病的突變位點,作為一個普適的健康應用時要考慮如何處理大量資料。我們在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乳腺癌篩查時,要考慮的不是能不能做,而是幾千上萬人訪問同一個資料庫時,如何解決高併發問題。”

同時,生物資訊應用中有高計算量的需求,“在測序完成後,怎麼樣分析所有資料,給出相應報告,這在IT中需要高I/O、大記憶體和高CPU,這些不是單獨存在的,是在整個資料處理中被反復調用。”

所以陳傑認為,“生物資訊雲是一個繁雜的應用,集成了大部分行業雲的特點,也有自己的特殊需求”。當然它與金融雲等的共性是安全:金融要保障財產安全,生物資訊則是生命資料和隱私的安全。

高性能計算則是生物資訊雲平臺的技術支撐。

華點雲技術總監于偉文告訴雷鋒網,高性能分成兩塊:一是隨著測序成本下降和資料增多,如何對資料解讀;二是面向臨床,怎麼快速給到醫生報告。

他認為,傳統分析方法慢則幾天,面向臨床肯定不行。所以在技術上,針對不同的資料類型,以及同樣資料類型的不同資料量,他們會使用混合計算模式。他們會收集所有相關的已有生物資訊計算演算法,並進行比較,針對不同的領域找出最適合的演算法。

于偉文稱,公司開發的乳腺癌檢測產品,用傳統方式分析100個樣本要四小時,而現在僅需5分鐘。據稱,嘉寶仁和的無創產檢服務,所有流程都在華點雲的服務上實現。而阿裡雲對他們的評價是:第一家有能力將基因分析應用,落地在阿裡雲的EMR產品上的生物公司。

100個華大基因也不會飽和的市場

雖然現在華大基因也有提供BGIonline資料分析雲平臺,不過在陳傑看來,從競爭本身看,目前的生物資訊服務還不到需要談競爭策略,才能活下來的地步。

他推測,“整個應用市場100個華大基因也未必能支撐起來,還有更多應用產品和技術轉化的空間”。從華大出來的他認為,不妨說華大作為探索者做了一些市場預熱工作。

他告訴雷鋒網,整個基因檢測行業還處於進入期到成長期的轉型階段,還有更多的公司在註冊成立。一個市場成熟的標誌,是要看行業裡有沒有相應的標準,有沒有相應的政策,有沒有對於一些公司的調控與支撐。至少目前看來,行業沒有形成統一的標準,不是一個成熟的市場。

另外,基於基因檢測的產品本身還不成熟,沒有形成有影響力的產品與服務。現在較為成熟的無創產前檢測NIPT,也只是針對產前檢查,屬於醫院某個科室的某個應用而已。

目前,華點雲通過支撐為醫療和健康管理機構做基因檢測服務的企業,提供所需要的生物資訊技術,把服務規模化,在這一過程中收取技術服務費。就像他們與嘉寶仁和的合作方式一樣。陳傑表示,實際上在整個領域裡面,關於盈利模式的問題也都在探討與嘗試。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