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耶誕節,就有訴不盡的溫情。寒冷的空氣,似乎是暖的,下起雪來,那就更浪漫了。情侶們平安夜互送蘋果、街頭相擁的情景,儼然將耶誕節變成了第二個情人節。然而,作為西方最隆重的節日,耶誕節還真跟愛情沒什麼關係。那麼到底西方人為什麼要過耶誕節,他們是怎麼過耶誕節的呢?
大多數國家的耶誕節都在寒冷的冬天。窗外大雪紛飛,屋內溫暖如春,一家人圍坐桌前吃著聖誕大餐,是耶誕節的必備項目。而聖誕大餐的重頭戲自然就是烤火雞。在西方人眼裡,如果沒有烤火雞,可就算不上是聖誕晚宴了。
歐洲人最初本來吃的是烤鵝,闖入新大陸後,發現在美洲火雞的產量遠高於鵝,而歐洲人也發現火雞肉易做味美,而且肉質鮮嫩,比烤鵝好吃多了。從此,烤火雞漸漸代替了烤鵝成為耶誕節的餐桌上的壓軸戲。
除了火雞,聖誕大餐中的其他菜肴在各個國家則不盡相同。在北歐三國,由於地理環境,人們會搭配更多深海海鮮;東歐各國則喜歡搭配各類魚湯、蔬菜湯和土豆泥;而英國人在這一天當然要拿出他們的國之特產-----裝著肉餡兒的派。不過,有三種食物無論在哪個國家都必不可少,那就是蛋糕、薑餅和酒。
在大餐的尾聲,一家人分享著可口的蛋糕,搭配恰到好處的紅酒,酒中的花香混合著蛋糕的甜蜜,看著小孩子們開心地吃著萌化了的薑餅小人,酸與甜似乎在這一刻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但是真的沒有人會在平安夜特地花高價買個蘋果回來啃啃。
而在聖誕季,巧克力總是最受歡迎的禮物之一。
聖經上說耶穌的降生是為了拯救世人。耶誕節就是人們為了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12月25為耶誕節,感恩耶穌給人間帶來希望,並舉行彌撒(Mass),希望主與我們同在。耶穌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的英文就是Merry,而且merry有一種溫暖感覺,比happy更有力量,所以大家在耶誕節相互祝願時都用Merry(蒙恩),而不是happy(快樂)。
付出與分享一直都是耶誕節的主旨。在這一天很多外國人會自己做糕點,互贈禮物,買飲料送給街頭的流浪者,讓他們有一個溫暖的耶誕節。也許並不是人人都會那麼做,但是在那一天,即使是陌生人,相互碰面時,也都會微笑,並互道“聖誕快樂”。
正如有人曾說的,Christmas 除了 Christ (基督),還有 MAS。M代表的是Meditate(反省),而不是Meal (大餐);A代表的是Adore(敬拜)而不是Alcohol (美酒);而S更不是代表Shopping (購物),而是sharing(分享)。因為惟有心有他人,才能耶穌常在,耶誕節才有真正的意義。
希望大家在耶誕節那一天除了對親密的人表達愛,大餐聚會,也對陌生人報以微笑,對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