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按:2016 年即將結束。當我們回望這一年,無論艱難還是幸運,這年仿佛過得飛快。「2016 影響因數」是雷鋒網在高速運轉的科技行當裡,在不斷發生和被人忘記的事件中,試圖在各個領域篩選出那些我們認為可能對當下和未來產生深遠影響的因素,是 2016 年值得記錄的人、事、公司和技術。
這一年,國內外更多的無人車開始上路:有些公司為乘客提供無人車試乘體驗,有些公司在歐洲、日本和迪拜開始了無人駕駛巴士試運營。
這一年,汽車廠商、互聯網巨頭、零部件供應商和自動駕駛技術公司之間組團與結盟,收購與投資,一場跨界之間的交流比以往更多了。到今年為止,已經有 20 家公司宣佈將在 2021 年前後推出自動駕駛汽車。
這一年,被傳了造車數年之久的蘋果公司,被媒體報導已經悄悄將重心轉向自動駕駛系統的研發上;研發了近 8 年的谷歌重新審視無人駕駛商業化場景,拆分無人車業務,成立獨立公司 Waymo;而「矽谷範」十足的福特汽車,宣佈要在 2021 年推出沒有刹車踏板、沒有方向盤(符合 SAE Level 4 標準)的量產無人駕駛汽車。
這一年,更多的自動駕駛技術公司先後成立,越來越多的高科技人才以及資本湧向這個行業。針對當下自動駕駛人才的供不應求,前谷歌無人駕駛負責人 Sebastian Thrun 創辦的教育公司 Udacity,甚至專門開辦了針對無人駕駛的課程,希望為這個行業輸送更多優秀技術人才。
這一年,曾經佔據先發優勢的谷歌無人車團隊,流失了大量人才。據統計,今年從谷歌無人車團隊出走多達
14 位核心人才
。部分從中出走的成員也創辦了無人駕駛相關公司。
這一年,還有更多的群體和個人,做出了足以影響無人駕駛未來發展的選擇……
為什麼無人駕駛在今年成為一個熱門話題?樂視汽車智慧駕駛副總裁倪凱在一次演講中回答了這一問題:這與人工智慧分不開,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深度學習的出現,極大提高了包括圖像識別、圖像理解、語音辨識等各個使用問題解決的成功率。而人工智慧的發展反過來促進了自動駕駛的提高。
「智慧駕駛現在成了一個大的風口,大批人湧入,這些是我沒想到的。」在今年 5 月,一位無人駕駛從業者告訴雷鋒網。在他看來,無人駕駛在國內至少要三四年之後才能熱起來。但實際上來得比預期要早。
我們整理了今年智慧駕駛領域值得關注的十大事件。在無人駕駛的浪潮下,它們上過頭條,刷屏過朋友圈,我們也有幸見證到這樣一個時刻:在無人駕駛商業化的過程中,這些參與者們是如何克服一個又一個難題,最終將技術成果一步一步帶到大眾眼前的。
1.雷射雷達
依靠 10 年前在美國 DARPA 無人車挑戰賽建立起來的影響力,Velodyne 在自動駕駛領域搶得先機。
今年 8 月,福特汽車聯合百度 1.5 億美元的價格共同投資這家雷射雷達廠商。據雷鋒網瞭解的資訊,Velodyne 已經同 10 家高科技企業和 9 家汽車廠商開展合作,共同推進 19 項自動駕駛汽車專案。其現有的 3 款產品(64 線、32 線、16 線)將會在 2019 年進行產品反覆運算。
其他雷射雷達廠商也沒閑著。國內,北科天繪、速騰聚創、禾賽科技以及傲視智繪等初創公司也推出各自產品。國外,汽車零部件供應巨頭采埃孚宣佈收購位雷射雷達公司 Ibeo40% 的股權;Quanergy Systems 在 B 輪融資中獲得 9000 萬美元; Innoviz 在今年 8 月宣佈完成 900 萬美元 A 輪融資;英飛淩在今年 10 月收購位於荷蘭的半導體公司 Innoluce 準備開發雷射雷達晶片……
與此同時,一場雷射雷達的價格戰悄然打響。包括 Quanergy、 Innoluce 和 Innoviz 在內的許多固態雷射雷達製造商正在研發低於 100 美元的產品。Osram 近期宣佈,最早在 2018年,他們可以向市場上投放出 50 美元以下的固態雷射雷達。
據 Lux Research 報告,到 2030 年,雷射雷達將在自動駕駛領域收穫近億美元的商業機會。
大公司如穀歌、寶馬、賓士、奧迪和富豪,汽車供應商如博世、德爾福、大陸和先鋒;初創企業如 Cruise Automation,NuTonomy 等,都在其自動駕駛系統中使用雷射雷達。雷射雷達,自動駕駛最重要的感測器之一,撐起了自動駕駛的半壁江山。
2.英偉達
在今年 1 月的 CES 上,英偉達的主題聚焦在「深度學習與自動駕駛」上。英偉達 CEO 黃仁勳在 CES 第一場 Keynote 上介紹了 Drive PX2——通過深度學習演算法,讓汽車感知識別周圍環境,進而自動駕駛。
在汽車領域,全球共有 50 多家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在使用或測試英偉達的 Drive PX 平臺。例如現在公開的消息,富豪計畫明年在瑞典進行公開自動駕駛測試的 XC90 SUV 搭載的就是 Drive PX 2 平臺。在美國 IHS 公司發佈的關於「人工智慧」的調研報告中:預計到 2025 年,基於人工智慧技術打造的相關系統的新車配售率會從 2015 年的 8% 增加至 2025 年的 109%。
今年 9 月在北京舉辦的 GTC(英偉達技術峰會)上,黃仁勳對外界強調:「我們不再是一個半導體公司,而是一個 AI Computing Company。」
目前,英偉達在 GPU 市場擁有 70% 以上的份額,幾乎每家人工智慧(包括無人駕駛在內)公司都會使用 GPU 用於深度學習的訓練。英偉達還不斷向新興市場擴張,這讓這家「人工智慧計算公司」的股價一路飆升。在過去 12 個月,英偉達股價上漲了近 200%,其市值高達 500 億美元。彭博社對英偉達今年的表現評價為:「Nvidia has a very good 2016。」
地平線機器人創始人余凱認為英偉達如此高速成長,是「Technology Enabled Business 順勢崛起的一個典型案例。」
3.英特爾
在錯失移動市場之後,晶片巨頭英特爾並未氣餒,現在它要積極擁抱自動駕駛市場。
今年11 月,英特爾宣佈成立自動駕駛汽車事業部 ADG。 而在此之前的一個月,英特爾斥資 2.5 億美元,通過英特爾資本(Intel Capital)押注自動駕駛技術。
除了投資,英特爾也在積極「組隊」:與德國汽車廠商寶馬和 Mobileye 攜手,準備在 2021 年推出一款自動駕駛汽車;與汽車零配件供應商德爾福 、 Mobileye 共同打造感測器元件和自動駕駛軟體。
有業內人士並不看好英特爾進軍自動駕駛領域,因為這家公司在汽車相關產品上表現非常一般,也找不到太多成功案例。但也有不同看法:英特爾未來可能會在車聯網、自動駕駛基礎設施,搭建高性能雲服務平臺等領域發力。
據 Gartner 的資料,汽車半導體業務在 2015 年產生的收入將近 300 億美元。Gartner 集團分析師表示,英特爾尋求進入汽車領域,因為汽車對處理能力的需求將會激增。
自動駕駛車輛需要雷達來檢測障礙物,攝像頭識別行人和交通燈的顏色,高精地圖確定車輛精確位置,超級電腦則快速處理所有資訊——而專用晶片是使自動駕駛汽車成為現實的基本技術之一。
4.特斯拉 Autopilot
去年 10 月,特斯拉通過 OTA 更新 Autopilot 7.0 版本,可以實現半自動駕駛。這原本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到了今年卻不小心玩砸了:5 月,美國一名特斯拉車主在使用特斯拉 Autopilot 功能時發生事故死亡;9 月,央視《法治線上》欄目曝光,中國出現首例在使用特斯拉過程中遭遇車禍致死事故。
一時間,外界對特斯拉的質疑聲甚囂塵上,認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策略是「技術路線上的激進策略掩蓋的安全隱患最終引發悲劇發生。」也有人認為,出人命就說明程式存在漏洞,不應該拿消費者做試驗。
這也導致隨後 Mobileye 與特斯拉的「分手」。Mobileye 的董事長 Amnon Shashua 表示,因為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功能「超過了安全的底線」,因此終止了雙方的合作。
但特斯拉並沒有被這些「聲音」干擾,而是在系統上做了更多改進:通過 OTA 升級 Autopilot 8.0 以及在硬體架構上更新自動駕駛配置(Autopilot 2.0)。特斯拉還計畫在 2017 年底演示從洛杉磯到紐約的全自動駕駛功能。
5.福特「2021 無人駕駛汽車戰略規劃」
在今年的 CES 上,福特汽車明確表示會繼續加大對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力度,將旗下的自動駕駛測試車隊伍擴大,增加至 30 輛。7 個月之後,這家百年汽車公司對外公佈了「2021 無人駕駛汽車戰略規劃」:在 2021 年,福特將推出符合 SAE Level 4 標準的量產無人駕駛汽車,沒有刹車踏板,沒有方向盤,司機的存在成了備選項。
福特的目標看起來相當激進,也是第一家宣佈打造符合無人駕駛需求的汽車廠商。同時,福特也正拓展在矽谷的業務,自 2015 年 1 月正式揭幕以來,福特在 Palo Alto 研究與創新中心已成為這一地區最大的整車製造企業研究基地之一。
很明顯,在無人駕駛進程中,福特希望成為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6.百度無人駕駛
2013 年初百度無人車立項,短短 3 年進展迅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這家公司「最早使用 GPU、FPGA 做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演算法。」
今年,百度找到了兩個戰友:Velodyne 和英偉達。前者向百度提供雷射雷達;後者與百度聯合開發從雲到車端到端的自動駕駛汽車平臺。與兩者的合作,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百度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技術實力。
與此同時,百度在給搭載自動駕駛的奇瑞 EQ 考駕照(已通過一個科目),希望到無人車第三年商用時能將五科全部考完。百度的目標是希望研發一套集軟硬體為一體的無人駕駛系統,系統在量產後價格將控制在 3 萬人民幣以內(5 年後)。
就在前兩天,有消息透露百度將對無人車業務進行拆分,明年將正式實施,但很快百度否認了這一消息。
7.Uber 與 nuTonomy 開始無人車試運營
今年 8 月,Uber 向外界公佈三個重大消息:Uber 無人駕駛車隊亮相匹茲堡,用戶可以隨機享受這項打車服務;與富豪達成合作,雙方共同投資 3 億美元開發自動駕駛汽車,預計 2021 年上路;收購無人駕駛技術公司 Otto。
這是 Uber 自 2015 年宣佈進軍無人駕駛領域以來的最新進展。業內人士分析,Uber 想利用自動駕駛汽車讓打車既便宜又方便,以此讓人們徹底打消擁有汽車的念頭。
另一家新加坡無人車初創公司 nuTonomy 在無人駕駛領域創造了一個新的記錄——世界上首輛公開測試的無人駕駛計程車。這家公司在新加坡向普通民眾開放測試無人駕駛計程車,民眾可以方便的通過智慧手機線上預約。
nuTonomy 計畫到 2018 年組建一支覆蓋整個新加坡的無人駕駛車隊,而最終自動駕駛計程車的普及會有望將新加坡的汽車保有量由現在的 90 萬輛減少到 30 萬輛。
8.谷歌分拆無人車業務,成立新公司 Waymo
從特斯拉、Uber 到汽車廠商,在無人駕駛技術上都落後于穀歌,但在今年卻有被趕超的跡象。起步早的谷歌無人駕駛逐漸喪失了先發優勢,雖擁有雄厚技術實力和經驗積累,但缺席了無人駕駛許多重要時刻。
與此同時,最早參與無人車專案的高管基本都離開了穀歌。
12 月 14 日,穀歌母公司 Alphabet 宣佈谷歌無人駕駛項目將作為公司內部一個名為「Waymo」的獨立個體存在——這意味著,此前目隸屬於 Google X 實驗室的谷歌無人駕駛團隊成為歷史,一個名為「Waymo」的新公司走上台前。
也許穀歌開始意識到,自動駕駛領域的競爭愈發激烈,「自動駕駛技術如何實現商業化」被加速提上日程。
9.蘋果研發自動駕駛系統
從今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消息指向蘋果已經不準備自己真正打造一輛車,而是將重心轉移到和汽車密切相關的自動駕駛領域。
在給美國國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 )一封信件上,蘋果首次公開承認自己在進行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
有人曾經算過這麼一筆賬,蘋果公司市值 6200 多億美金,比世界上營業額最大的前 8 大汽車公司市值之和還大。而且手持 2300 多億美金的現金儲備,也是全球前 8 大汽車公司手中現金儲備之和。此前蘋果也從汽車公司挖來不少成員,「泰坦計畫」專案團隊成員達數百人之多。
因此有業內人士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有錢又有團隊的蘋果為什麼造不了汽車?
10.無人駕駛政策
與自動駕駛同步發展的,是開放的政策。
在美國加州,由於對創新的寬容,目前已有 20 家公司拿到了無人駕駛上路牌照。今年 9 月,百度無人車獲得第 15 張牌照。王勁在回答拿到這一牌照的意義時,告訴雷鋒網:讓無人車走向生活,百度需要借助外部條件,進行更大膽的測試,才能更快達到安全標準。而加州友好的無人車環境可以測試和推動百度無人車的發展。
在密西根州,密西根州州長最近也通過一個對無人車友好的法案:允許無人駕駛汽車在公共道路上行駛,甚至允許無人車可以沒有實體的方向盤和刹車、以及無需司機坐在駕駛艙裡。
在賓夕法尼亞州,Uber 已經在匹茲堡建立了一個無人車研發中心,這裡的地方政府在今年上半年就已支持 Uber 無人車上路行駛。
在國內,雖然還不能在公開道路上進行無人駕駛測試,但相關自動駕駛測試基地也將相繼落成。如今年 6 月正式開園的上海汽車城無人駕駛汽車測試基地、百度與蕪湖市政府打造的「全無人駕駛汽車運營區域」,以及最近在湖北武漢落成的自動駕駛示範區,等等。在今後,類似這樣的測試基地或示範區還將繼續在國內出現。
從過去到現在,汽車一直是最重要的產業之一。而在未來,無人駕駛汽車或許將成為各地爭奪的新興產業。
PS:今年無人駕駛領域的哪些事件讓你印象深刻?歡迎留言寫出你心中的 2016 年無人駕駛十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