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7年之後,相信大家對時下存放裝置已經有了較深的認識。購買資料存放裝置時同等價錢預算下,小容量高速度必定購買固態硬碟,而追求大容量低速度則選購機械硬碟,移動存儲硬碟也同樣如此。然而前些天,全球資料存儲解決方案巨頭的希捷宣佈2017年年底推出12TB容量的機械硬碟,更揚言稱16TB和20TB將會陸續登場。當你以為HDD正在黯淡的時候,這則消息確實來得令人震驚。
不得不說,在固態硬碟價格高居不下的形勢下,人們選擇相對廉價的機械硬碟也是無奈之舉。這個狀況已經持續了好幾年,大家總是盼著固態硬碟真正平民化的那天大家都可以徹底拋棄機械硬碟,沒想到這一盼也差不多快十年了。第一塊固態硬碟誕生於1989年,那時候還是醫療和運用領域。而大家逐漸開始看到百花齊放的固態硬碟的時候,已經是2013年左右。說起來也算是風華正茂的青年了。
固態硬碟沒有了傳統機械硬碟的落後機械架構,由控制晶片、快閃記憶體顆粒和緩存顆粒組成,資料全部存儲在晶片裡,不像機械硬碟那樣存儲在磁碟磁區裡。沒有了自然尋道時間,存取時間和潛伏時間,資料傳輸速度自然秒殺機械硬碟。你回頭再看看,電腦主機主流的7200RPM的機械硬碟已經多少年沒有更新了,即使是10000RPM的機械硬碟面世至今也有20年了,更何況7200RPM。不要忘記了,你買的3000元價位的傳統筆記本還是5400RPM呢。
速度再怎麼快優勢再怎麼多也枉然。隨著人民幣貶值,目前即使TLC顆粒類型的128GB容量固態硬碟也要300元以上,一線品牌還不止,更何況MLC?而且128(120)GB能幹什麼要上就肯定256GB起步…… 對比起一兩年前,幾乎所有快閃記憶體類產品漲幅達35%以上,消費者們大呼買不起是有原因的。但又能如何?退而卻步找機械硬碟抱大腿唄。
於是一直以機械硬碟為主打消費產品的希捷,最近幾年雖然沒有從結構上升級機械硬碟,卻使用比較獨特的基於PMR垂直存儲技術,充入氦氣疊堆碟片,使得單片碟片容量達1.5TB。12TB容量機械硬碟就因此而誕生了,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2017年年底會發售的那款。至於16TB和20TB,改用全新的HAMR熱輔助磁記錄存儲技術,反正要量產是沒有問題的了,穩定性也有待證實,材料和成本有沒有可能降下來還是未知之數。
對於消費者來說,對於希捷的舉措要考慮的無非就兩點——“我需要如此大容量的硬碟做什麼”、以及“巨大容量同樣高價的話為何不選擇固態硬碟”。在移動存儲領域上來說,機械硬碟防護性差這個固有缺點一直沒有改善過(外部防護措施雖然一定程度上能抗摔但並不是根本辦法)。
那麼即使希捷研發出極巨大容量的20TB機械硬碟,搖身一變成為移動機械硬碟之後,它能吸引消費者的,除了容量真的沒有第二點。所以筆者認為頂級容量的機械硬碟根本不能左右移動存儲向SSD方向靠攏的發展趨勢。
至於希捷要發展更高級容量機械硬碟這條路,到底有沒有“出路”真的很難說。同樣作為資料存儲解決方案的巨頭,不管是西數還是希捷,他們都有極巨大容量機械硬碟在發展,充氦10TB企業級硬碟還不夠,還要12TB/14TB/16TB甚至20TB,或許想爭的只是一個風向標?
終究對於消費者來說,20TB的希捷硬碟,更多的只是一個笑話,因為消費者買不起,更用不著。不知道網友們是否認同?與其等2020年20TB容量機械硬碟推出,還不如好好存錢買現下自己最需要的移動存儲產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