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網按:在墨西哥C40市長峰會上,
比亞迪董事局主席兼集團總裁
王傳福做了《城市交通解決方案:從治汙到治堵》的主題演講。談到了治汙和治堵兩大城市發展核心問題,並重點提到了比亞迪的“雲軌”專案。
以下為演講全文(雷鋒網作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輯):
機動車是導致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元兇”
今天來了這麼多的城市代表,那我就先聊聊發生在我們身邊的,關於城市的事兒。在飛往墨西哥的航班上,同行的人跟我說,30號晚上的活動,我們需要提前出發。因為,墨西哥是全球最堵的城市。來墨西哥的前幾天,我在中國北方的一個城市開會,當時霧霾非常嚴重。沒想到剛剛離開“霾都”沒幾天,就又打飛的來體驗“堵城”生活了。各位市長,我們生活的城市,到底是怎麼了?
我們的城市正面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城市空氣污染和交通擁堵尤為嚴峻,已經成為全球城市的兩大頑疾,這兩大頑疾正在扼殺我們的城市。
讓我們先來看看城市空氣污染的情況有多嚴重。這組資料是世界衛生組織,在今年5月發佈的。資料顯示:在全球103個國家和地區的3,000多個監測空氣品質的城市中,80%以上的城市污染超標。空氣污染已經是全球性的“城市病”,據統計,每8個死亡人口中就有1例,由空氣污染導致。
那麼,
是什麼導致了城市空氣污染?
諸多調查結論認為:機動車是導致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元兇”。北京環保局指出:約1/3的PM2.5來自於機動車。倫敦、洛杉磯等城市的情況也與北京相似。
機動車大致可分為常規領域車輛和特殊領域車輛,常規領域主要包括以下7種車輛:城市公交、計程車、道路客運、環衛車、城市商品物流、城市建築物流以及私家車。特殊領域主要包括倉儲、礦山、機場以及港口4大領域的車輛。
這11種車輛中,公共交通車輛數量占比不到2%。但由於日均行駛里程很長、排量也很大,所以,公共交通車輛的尾氣排放比例非常驚人,相當於整個城市機動車尾氣排放的1/3。另外1/3的機動車尾氣排放,來自于物流車和環衛車。由此可見,20%的車輛卻占了機動車總排放的67%。
有一些城市非常有遠見,也非常有魄力,已經在公共交通領域大力地推廣純電動車輛,成為全球綠色公共交通的楷模。還有一些城市,已經制定了明確的電動車推廣計畫,正在著手實施。6年前,比亞迪率先提出“城市公交電動化”解決方案,現在,這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在中國的眾多城市推廣。深圳,是全球運營電動公交巴士數量最多的城市,截止目前已經超過六千五百輛,極大地減少了汽車尾氣的排放。得益於推廣電動公共交通的良好社會效益,深圳計畫在2017年,完成整個城市超過一萬五千輛電動公交巴士的替換。這意味著,明年深圳將成為全球首個完全實現公交巴士電動化的城市。中國的太原市,已經在今年9月前,把全市八千多輛傳統能源計程車,全部換成純電動計程車,成為全球首個實現計程車電動化的城市。
洛杉磯,誕生了諸多的好萊塢大片。目前,洛杉磯正在攜手有關各方,製作一部現實版的新能源大片,那就是大力開發和推廣純電動卡車,致力於將洛杉磯港,打造成全球首個、能夠完全依靠可再生能源運作的港口。
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最佳選擇
談完空氣污染問題,我們再來看看各大城市交通擁堵的情況。從2008年到現在,全球所有車主因為擁堵,需要額外耗費的時間增加了13%。這張圖,顯示了全球最擁堵的城市。13億中國人,都以為北京已經夠堵了,沒想到居然都沒進前十。因為擁堵,墨西哥城車主平均額外耗費的時間增加了59%,曼谷57%,伊斯坦布爾50%。
我們不應該否認各個城市,為治理交通擁堵所付出的各種努力。但在面對交通擁堵問題上,很多城市處在一個十字路口:是建設一個以車為中心的,像美國那樣的,“車輪上的城市”?還是建一個以軌道為中心,像東京那樣的,“軌道上的城市”?東京都市圈的人口數量超過三千五百萬,是全球人口密度最大的都市之一,
但東京為什麼不堵
?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東京是軌道上的城市,依靠新幹線、地鐵、單軌等構建了,全球最密集、且運輸流量最大的軌道交通系統。正因為有便利的軌道交通,使得在工作日出行,90%的東京市民都選擇不開私家車。然而,很多城市,甚至很多國家,卻在長期效仿美國,建設“車輪上的城市”,最終導致“路越修越多,車越開越堵”。
大家可以想想,自己所在的城市,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問題。那麼我們還能僅僅依靠修建公路來治堵嗎?答案顯而易見,是不能的。所以,我們為何不嘗試建設軌道上的城市呢?通過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打造立體化的交通網絡,把地下、地面、空中全部利用起來,這才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的最佳選擇。
根據我們從全球多個城市收集到的回饋,發現大家需要這樣的
治堵解決方案
:
建造成本低;
建設週期短;
不佔用路權;
地形適應性強。
那有沒有滿足上述所有條件的呢?有!大家可以看到這幅圖。這是比亞迪的雲軌,屬於中小運力的跨座式單軌,特點非常突出。
雲軌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造價低,僅為地鐵的1/5。
像中國、墨西哥、印度、巴西等國家,假如修建地鐵,財政負擔會比較吃力,而且還需要面對地鐵高昂的運營和維護支出。因此,在這些國家,雲軌是很好的選擇。
雲軌的建設週期很短,大概只有地鐵的1/3。
首先,雲軌是跨座式單軌,軌道梁支柱占地面積小,可建在道路分隔帶和狹窄街道上。我們可以看到雲軌支柱的直徑,只有1米左右。再加上雲軌轉彎半徑很小,完全可以按照現有的街道來規劃及施工,因此,建設雲軌時,涉及到的拆遷工作非常少,甚至不需要拆遷。我想,在座的各位市長比我更清楚拆遷的體會:大規模的拆遷工作,不僅成本高、難度大、週期長,還容易引發社會不滿。
其次,雲軌的地形適應能力極強。剛剛提到,雲軌的轉彎半徑很小,僅為45米,地鐵的最小轉彎半徑是300米。同樣在建築物比較密集的條件下,雲軌憑藉轉彎半徑小的優勢,能夠更好地適應現有的街道和建築,不用像地鐵那樣“直來直去”,從而雲軌避免了不必要的拆遷,降低了施工難度和成本。
另外,雲軌爬坡能力也很強,最高可達10%,即坡長100米,垂直高度可上升10米,同樣的坡長,地鐵可上升的垂直高度僅為3米。因此,雲軌能夠在建築物密集、地形起伏大、坡陡彎急等環境下運行,具有極強的地形適應能力。
其實,像剛剛提到的情形,雲軌的軌道還可以選擇從建築中穿過,這是因為雲軌具有噪音低的特點。雲軌的轉向架採用橡膠輪胎及空氣彈簧,運行雜訊較鋼軌低10分貝,整體噪音值與電動巴士相當。
還有,
很多市長可能會比較關心雲軌的運能
。雲軌運能適中,一般為1-3萬人每小時,與1千輛公交巴士的運能相當。並且可以通過靈活調整車廂編組的數量,來調整運能。地鐵的運能是多少?一般在3-7萬人/小時。因此,雲軌的運能,完美的彌補了地鐵與公交巴士之間的空缺。在現有交通體系中,雲軌可廣泛用於中、小城市的骨幹線和大中城市的加密線等線路,與地鐵、公交巴士等其它公共交通錯位發展、互為補充,打造地下、地面和空中的,立體化交通網絡,成為優化交通出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秉承著“技術為王,創新為本”的發展理念,依託2萬名工程師的強大研發團隊,比亞迪構築了太陽能、儲能、電動車和軌道交通四大綠色夢想,成為全球新能源整體解決方案的開創者。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改變傳統的能源消耗方式來改善環境,為城市帶來更多活力和可能。從治汙,再到治堵,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為在座的各位提供更多的思路。
機動車的尾氣排放,不僅是導致城市空氣污染的主要原因,其大量排放的CO2,連同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也加劇了全球變暖。
今天,借助這個平臺,比亞迪莊重地發出“為地球降溫1℃”的倡議。我們知道,為應對氣候變暖問題,在去年的巴黎氣候大會上,全球主要國家達成的目標是:在本世紀內,將地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以內。
比亞迪之所以提出“為地球降溫1℃”的倡議,不是無知、也非狂妄。未來的數十年內,地球升溫的趨勢不可避免,拯救地球、時不我待。地球母親只有一個,現在,她正“高燒”不止,是時候給地球母親降降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