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微鯨VR:通往內容帝國之路(上)

編者注:國內VR行業中,微鯨VR是重要的內容參與者,主要專注於VR直播、錄製和內容拍攝。最近,雷鋒網對其進行了採訪,本文主要介紹他們在VR內容拍攝方面的探索,關於VR直播和變現問題將在另一篇文章講述。

提起微鯨科技,我們更容易想到背後的創辦者——華人文化(CMC)。2015年,由華人文化(CMC)控股主導的微鯨科技成立,百度上對它的介紹是“一家專注於家庭娛樂的互聯網科技公司”。後來,微鯨電視成了現在熱門的互聯網電視之一。

一年後,被業界親切稱為“黎叔”的華人文化掌門人黎瑞剛,又把目光投向了VR。2016年4月,微鯨召開VR戰略發佈會,黎叔親自月臺,也把此前CMC與迪士尼一起投資的美國VR內容公司Jaunt創始人請到了現場。9月,微鯨VR發佈售價3999元的一體機。與此同時,憑藉“體系內”的資源優勢,他們VR全景直播或拍攝了不少帶有大IP的節目,如《中國新歌聲》、《蒙面唱將》、《歐籃中國賽》,以及錘子發佈會等,涵蓋綜藝、體育和科技。

今年,他們還拍攝了一部紀錄片《極地》,目前正在後期製作中,準備拿到國外衝刺獎項。隨著作品的一部部曝光,微鯨VR陸續落實著四月份對外公佈的眾多計畫。

現在擔任微鯨VR內容總監的宿斌,早在四五年前開始玩全景街景,由於當時沒有機器處理拍攝的視頻,也沒有市場,於是沒做多久便放棄了。近兩年,VR火起來,宿斌早先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也有投資人找上來,但他發現這樣只能賺點小錢,沒辦法推動整個VR行業。關鍵是,要一直考慮公司的生存狀態,來選擇專案。說的嚴重點,如果莆田系找來,為了生存說不定也會接下。相比之下,微鯨能讓他接觸到更好的資源,除了賺錢之外,還能讓他對內容、技術做更多的探索。

他告訴筆者,公司沒有規定固定的KPI,但他們更忙了。忙著把拿回來的設備,拆成小零件,一點點研究;忙著怎麼用VR拍出好看的內容;也忙著思考怎麼賺錢。

Jaunt One價有所值麼?

在上海見到宿斌的時候,他先反問起筆者是怎麼看VR的。筆者說起沒有什麼好看的VR內容,再聯想到前不久VR資本市場“寒冬”的論調,他跟很多業內人一樣,認為這是正常的。原因在於,“VR行業是個閉環,每個環節都有所缺失,硬體不完善,內容也不夠多。拍一部VR短片,投入其實蠻大的,但不像傳統的短片能立馬套現。”

在宿斌看來,這個行業“沒有用戶,沒有回報”只是暫時的,情況逆轉的時間他有自己的判斷,現在他們需要踏踏實實地做好內容。公司則在硬體設備和內容上給足了支援。

在他們辦公室看到的Jaunt One

鑒於CMC與Jaunt公司的投資關係,微鯨VR是國內唯一一家用Jaunt One拍攝VR全景內容的團隊。在眾多的全景設備中,Jaunt One是一款專業電影級的全景相機,擁有24個攝像頭,售價高達7.5萬美金。在官方的介紹中,該設備可完全同步全域快門感應器陣列,支持延時拍攝和高幀率拍攝。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與之匹配的雲服務(Jaunt Cloud Service)——基於雲的視頻拼接和渲染平臺。

比起官方介紹,作為設備的操作者,宿斌認為Jaunt One是“目前最穩定,也是最專業的一款VR攝像機”。首先,這台設備可拍3D立體畫面,因為鏡頭數目多,影像的成像深度,以及空間感可體現出來。其次,每個單元的畫質寬容高(最光和最暗的光差的展現比較闊),以及高動態範圍圖像的呈現。例如,有次他們在法國拍攝,畫面範圍一半是陽光,一半是陰影,通常用其他相機拍的話,很難容納這麼大範圍的高動態。

該相機的拍攝速度達到120/130FPS,用它來拍攝口中噴出來的水霧,雖說趕不上傳統影像的那種高速攝像機,但效果已經很清晰了。同時,由於相機鏡頭左右交叉分佈一圈,利用人兩眼的視場差彌合了安全距離,使安全距離最近能達到70-80釐米(實測結果)。而理論上拍攝非立體VR圖像,需要兩到四個機組拼合拍攝,安全距離會達到1.5米或1.7米,人物同時出現在兩個機組中,後期是無法拼接的。

裝攝像機的箱子,很大只

最重要的是,Jaunt提供的軟體,為後期工作節省了很多時間。宿斌稱這項功能“十分友善”。按照他們原先的理解,24個鏡頭拍攝的素材,一張儲存卡讀取一個檔包。但每張卡插入設備中,會預先寫入代碼,做好編號,如1號機位、2號機位。就算儲存卡的順序打亂,只要插入讀卡器,與Jaunt的資料網路相連,便自動辨認出拍攝的鏡頭,資料會自動給素材歸類。這避免了因機位元多,造成資訊丟失的情況。

後期製作時,他們會先進行調色,然後自動匹配到剪輯,對拼接進行修整。預覽作品後,替換到雲端,得到高清原始的版本。最後成品的格式可自行壓縮,也可按照雲端制定的版本,如iOS版、Android版等。雲服務大大減輕了對龐大素材的管理難度。

儘管有種種好處,宿斌也認為它是可靠的工具,但體積大,也有缺點。他們還在琢磨更好的解決方案。所以,一有新的設備買到公司,他們的工程師首先會把它“拆”了。Jaunt One也不能倖免,希望瞭解它核心的計算方法和軟體操作思路。於是,他們先改進了遠端操控,從而避免因設備支援的機內開機,而浪費大量的無用素材,也方便了對特殊事物和畫面的拍攝。

VR構圖和120度理論

以往的工作經驗,並沒有讓宿斌對VR產生不適應,而是有了新的思考。他邊打開電腦,邊從VR構圖說起。在他看來,即便是360度的影像作品,也有屬於其特有的構圖。“

VR的構圖更符合立體構圖,這就像以前是平面設計,現在要考慮建築設計

。”所以,構圖的範圍需要考慮物體左右運動的光感,同時還可利用傳統的透視、平衡和畫中畫的效果,如前後縱深和遠近距離的景。

拍攝現場調研

但,對360度的畫面,到底該怎麼構圖?宿斌琢磨出一套拍攝的理論。他認為,人有主觀視區、次要視區和背後的盲區,只有背後有資訊了才可能向後看。

當人們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大部分視線還停留在120度的主視區,也就是人眼大概看到的視區範圍。

當頭部轉動90度時,最多看到後面30度的範圍,左右兩邊各30度,形成60度的過渡區域,加起來共120度。在視線過渡區域中,如果有角色走過來,觀眾很自然跟著他,但超過這個範圍,就需要轉身了,而鏡頭設計的時候,便要考慮為什麼要轉身。

這也牽涉到怎麼在VR中引導觀眾的視線。宿斌說,

“VR有個最大的特點是,不管是導演,還是拍攝者,都無法準確調動和控制觀看者確定看什麼。於是,只能給出一個空間和一定的事物關聯,讓觀眾跟著關聯觀看。”

宿斌認為,有了這樣的拍攝邏輯,不管怎麼拍,都有了依據,“什麼事都可以迎刃而解”。具體到實施階段,

宿斌把360度全景的視線範圍分成了像時鐘一樣的12個視區,根據時鐘的位置溝通拍攝。

比如說,有兩個機位拍攝,人物角色從這邊的門進來,又從另外一個門出去。拍攝時,可以把第一個機位正朝向他,從0點走到9點,接著第二鏡頭,讓他從9點回到0點,要保證在90度區域內,使觀眾不會跟丟。

此外,拍攝過程中,如何佈置燈光跟傳統的方法也大相徑庭。宿斌解釋道,燈光佈置要盡可能遠,這樣後期遮擋的幅度就會少。如果必須要將燈光佈置得靠前,可以放到不重要的資訊區。他提到三個建議,

一是不要放到有車輛穿梭的地方;

二是放在背景是單一的白牆面前;

三是不要讓地面出現明顯投影的光線條。

對於那些經驗豐富的布光師,這些小問題很容易解決。

“還沒弄清觀眾的身份”

儘管在某些地方,VR內容拍攝與傳統的電影拍攝有相似之處,但宿斌認為,“在做VR概念中,一定要完全拋棄電影,把它想像成夢就行了。VR未必適合講一個複雜,有邏輯的故事”。

西藏敏珠林寺佛學院,《極地》中的場景

宿斌講起了此前他與另外一位傳統導演的合作拍攝《極地》的經歷。那位導演強調拍攝時要有好故事線,有人物,他也認為這些事合理的。然而,他不希望觀眾只看到講述孤獨的故事,“更希望通過畫面和聲音帶給觀眾強烈的孤獨感”。也就是,VR帶觀眾進入一個“我在”的感覺。

為實現這種感覺,鏡頭需要離得足夠近,再者利用空間感,然後要給觀眾一定的適應時間,以及立體的畫面和好的音效。

不過,觀眾以什麼樣的身份進入VR中,宿斌目前還沒弄清楚。他認為,當很多人討論以主觀視角去拍攝時,首先要弄明白是主觀鏡頭,還是主觀身份,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有些電影鏡頭是一直跟隨,叫主觀鏡頭。鏡頭一旦認為觀眾是什麼樣,百分之百都是主觀鏡頭。主觀身份不同。你在劇中的身份是上帝身份,還是觀察者身份,這是內容要給觀眾的心理體驗。”

VR遊戲中,玩家或許可以通過虛擬的肢體和運動,確定自己的身份,但VR實景拍攝中該方法卻不可行。至於未來是什麼樣,宿斌跟其他從業者一樣還在思考。

在他們的辦公室,筆者體驗了《極地》。這部紀錄片分為三集短片,取景地為西藏,其中一集主要以小和尚為主人公,講述他在佛學院的日常生活,包括早課、念經等等。用Gear VR觀看的畫面確實清晰,立體效果也有呈現,不過,由於不是我們所熟悉的日常生活,再加上字幕很少,小和尚說的是藏語,觀眾可能不太懂一群和尚聚集在一起在做什麼,缺少了些有意思的成分。但這或許也恰好是宿斌想給觀眾呈現的東西,因為不熟悉,才會用VR帶你走進。

宿斌還在糾結要不要全部加上字幕,筆者強烈建議他加上字幕和配上適當的背景配樂,可能讓觀眾更容易理解些。據悉,文章發佈時,《極地》已經入圍美國阿克雷德電影節。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