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拿“情懷”說事?

不可否認,“情懷”一詞如今可謂屢見不鮮。從路邊的小吃店到手機品牌,從熱門軟體應用到青春電影,“情懷”成了常用的行銷噱頭。但是,關於“情懷”這東西,我們真的有嗎?

近期,網友楊奇函就“情懷”這件事,列舉了他身邊的例子:

某工科男大學期間成績不好,畢業後面臨著就業壓力,談論起自身原因,卻是歸結於自己擁有著“君子不器”的情懷

一兄弟追妹子從未成過,深究緣由,他卻不屑地說:“哥要找一個天然搭配的‘真愛’,這叫情懷。”

某音樂才子平時常常罵了對方一頓後,接著說“對不起,我很直”。一次,終於被對方喊道:“你能不能說話注意點,這不是真誠坦率,這是沒教養。”然而,這位才子卻認為他的這種“真誠直率”是一種對純真人格的情懷......

可以說,“情懷”這個詞早已被用濫了。在許多無能的行為背後,我們總喜歡用一層各式各樣“情懷”的外衣將其包裹。原因很簡單,當我們拿“情懷”說事時,它把我們一切的“不行”、“不能”、“沒機會”,都變成了“不屑”、“不值”與“無所謂”,而這足以讓我們感受到一種心靈的釋放與安慰。

現在,回到最初的問題,你認為你擁有真正的情懷嗎?

【二】

為什麼人們越發喜歡拿“情懷”說事呢?在這裡,小編不得不提及心理學上的一個詞彙——“合理化”,具體說來,是指個人的行為不符合社會的價值標準或未達到所追求的目標時,為了減少或避免挫折產生的焦慮、保持自尊,而對自己的不合理行為給予一種合理的解釋,使自己能接受它。

合理化的一種常見表現是,在追求某一種東西而得不到時,為了沖淡內心的不安,為自己找到一個理由,認為自己有的東西才是好的,借此減輕內心的失落和痛苦。這種心理現象就是心理學上的甜檸檬心理,這一術語來自《伊索寓言》的一個故事:

有只狐狸原想找些可口的食物,但遍覓不著,而自己只有一個酸檸檬,於是它就說:“這檸檬是甜的,正是我想吃的。”

可以說,酸檸檬心理是自我解嘲式的心理調節方法,是人類心理防衛功能的一種。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招募了一批大學生來做一些枯燥乏味的工作。其中一項是把一大把湯匙裝進一個盤子,再一把把地拿出來,然後再放進去,來來回回半個小時;還有一項是轉動計分板上的48個木釘,先把每根順時針轉四分之一圈,再把它轉回,也是反反復複進行了半個小時。工作完成後,實驗者會分別給予兩組被試者1美元和20美元的獎勵,並要求他們告訴下一個來做實驗的人這項工作十分有趣。

奇怪的是,實驗結果卻與一般的預期相反,面對同樣枯燥的工作,得到1美元獎勵的人反而認為工作比較有趣。由此可見,人們對已經發生的不好的事情,傾向於通過自我安慰,自我欺騙,把它的不愉快減輕。這也正是人們常拿“情懷”說事的原因。

在現實生活中,酸檸檬心理還可以解釋許多現象。例如,

你買了一套衣服,回來後覺得價錢太貴,顏色也不如意。但你和別人說起時,你可能會強調這是今年最流行的款式,即使價格貴點也值得;

某同學考試失利,卻說早工作早掙錢,真考上了經濟上就虧大了......

【三】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這樣或那樣不愉快的事,因為很多事情並非我們所能左右。這時,你會選擇一味地愁苦、懊惱嗎?然而即便如此,你也無助於事情的解決。事實上,若你能在此時運用下酸檸檬心理,安慰自己一番,其實也未嘗不可。

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的家中被盜,丟失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卻給朋友寫了這樣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生活。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只偷去我的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倖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

對於同一件事,如果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心情也會不一樣。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事情都存在積極性和消極性,當你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如果只看到消極的一面,心情就會低落、鬱悶。這時,若能換個角度,從積極的一面去看,說不定能轉變你的心情。就如魯迅筆下的阿Q,每次被人打時便在心中念叨著“反正是兒子打老子”,於是也就悠悠然忘卻了皮肉之苦。

有的時候,我們何妨不借用阿Q的精神勝利法,拂去情緒的陰霾,從低谷中走出?

當你遇到挫折時,何不看到失敗是成功的前奏,“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也是一種收穫;

當你感冒時,與其為一時的痛苦而煩惱,為何不想一想,感冒可以使人的自身免疫力提高;

當遇到倒楣事時,何不想一想那些比自己更不幸的人……

【四】

阿Q精神可以免去我們不少煩惱,然而若運用過度,則會使我們產生消極懶惰的情緒,妨礙我們去追求真正需要的東西。因此,在面對失敗時,我們應該學著接納自己,正視自身的劣勢的同時,積極發掘優勢,然後重新出發。

段雲球曾被譽為中國版的保爾,當他的著作《當身體還剩下四分之一時》在網上引起了很大轟動時,人們被他不屈不撓的意志所感動。

他出生兩年後,父母離異,他隨著母親來到了黑龍江省鶴崗市,7歲那年他被火車奪取了雙腿和右手,整個身體只剩下四分之一。經過醫生們的奮力搶救,他與死亡線擦肩而過,從此他的人生開始四分之一的生活。

面對如此殘酷的現實,他從沒有動搖過要放棄生命,他用凳子做自己的腿,一步一步的走路;沒有右手,他用左手吃飯、穿衣、自理;他還通過自學,將小學到中學的課程全部學完。

隨著自己漸漸的長大,他知道為了生計自己必須要掙錢。他擅長寫作,所以他就利用這個僅有的特長工作、掙錢,照顧年邁的母親,養活自己;也正是利用這個特長不斷地為自己創造輝煌,在隨後的日子中,他用了僅僅5個月的時間,敲打出長達20萬字的自傳體小說《當身體還剩下四分之一時》。

遭受挫折時為自己找理由辯護、自圓其說,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為這樣可以緩解消極情緒。但真正應對挫折、悲傷、失敗的解決,卻不能停留在自圓其說。當情緒穩定後,我們應該冷靜、客觀地分析情況,重新選擇目標或改進方式方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通往快樂王國的鑰匙,才能成為生活的主人。

【拓展閱讀】

1《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選自《附錄和補遺》,他以優雅的文體,格言式的筆觸闡述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弗蘭茨•卡夫卡說:“叔本華是一個語言藝術家,僅僅因為他的語言,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讀他的著作。”

​2《

愛的五種語言》

本書自1992年出版以來,持續出現在《出版者週刊》的暢銷書排行榜上,並數次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英文版銷售已經累計突破500萬冊。

​3《溝通的藝術》

《溝通的藝術》分為「看入人裡」、「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三個部分。本書從3個層面教你養成既有效又適當的溝通方式,既關注有關人際溝通的理論介紹,也加入了豐富實用的閱讀材料,如美劇、電影和真人秀等,讓讀者可以輕鬆學習和應用書中的溝通技巧。

4《關鍵對話》

本書詳細剖析了人們在溝通上常的盲點,並提供了許多立竿見影的談話、傾聽、行動技巧,輔以豐富的對話情境和輕鬆幽默的小故事,幫助讀者以最迅速的方式掌握這些技巧。說得切中要點,讓對方清楚知道你的看法,是一種能力;說得圓滿得體,讓對方自動反省,是一種智慧。運用本書提供的技巧,不論是多麼難以應對的局面,你都能夠事半功倍地輕鬆面對。

​5

《情商》

《情商》一書不僅打破了長久以來智商的天生決定論,更為心理學界探討已久的“情緒智慧”問題提出關鍵性的解釋。它科學系統地分析情緒的來源和管理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又探討了社交的藝術。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