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濕氣的人會經常出現身體水腫、精神狀態不佳、嗜睡的症狀,這些因素都是不利於人們日常生活的。而冬天因為居住環境比較潮濕、陽光較少,最容易導致濕氣入侵。那麼該如何祛除濕氣,健康過冬呢?
【中醫眼中的“濕氣”】
在致病的風、寒、暑、濕、燥、火這“六淫邪氣” 中,中醫最怕濕邪。濕是最容易滲透的,而且濕邪從來不孤軍奮戰,總是要與別的邪氣狼狽為奸。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乾燥,不管怎麼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
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濕氣比較重,寒濕襲人。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這就好比夏天的桑拿天,有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明顯不如烈日當空、氣候乾燥的時候來得痛快。
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驅風很容易,但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是慢性疾病,一時半會兒治不好了。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也是不好處理的健康問題。
為什麼現代人的病那麼複雜難治?就是因為體內有濕,體外的邪氣總是和體內的濕氣裡應外合,糾纏不清。
【怎麼發現自己濕氣過重?】
濕邪形成的原因多種多樣,不過,其本質卻是離不開水分太多這個特點。因此,身體裡是否濕氣太重,還是有跡可循的。我們可以根據一些特徵,來判斷自己體內濕氣的情況。
❶ 起床時看狀態
起床後身體疲勞,四肢沉重——濕性重濁。“重”是沉重的意思。有的人起床後覺得特別疲勞,頭上像有東西裹著一樣,整個人沒有精氣神。中醫講“濕重如裹”,“重”的感覺就像一件濕漉漉的衣服裹在身上一樣,讓人懶得動彈。
❷ 上廁所看便便
什麼樣的便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黃色的,圓柱體;香蕉形的,很通暢,就是健康的。濕邪致病有黏膩、停滯的特點。所以,有的人清晨大便後,發現大便黏,不容易擦乾淨,別人用一兩張紙就行,他得用三四張。而且,有可能沖一次水還沖不乾淨。還有的人在小便時排尿不暢,有淋漓不盡的感覺。這些就是濕性黏滯在症狀上的表現。
❸ 洗漱時看舌苔
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幹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則說明體內有濕熱。
❹ 下肢容易水腫
《黃帝內經》中說:“傷於濕者,下先受之。”我們說水往低處流,濕的特性跟水相似,都是往下走的,所以濕邪容易侵襲腰以下的部位。比如,水腫就多以下肢比較明顯,風濕性關節炎也以膝關節、踝關節的腫痛比較常見。如果濕病患者走路或上下樓梯都提不起腳,這時就要重用除濕之藥了。
❺ 面色淡白,精力不濟
濕為陰邪,容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陽氣在人體內是一種開拓性的存在,可以說是一個前鋒部隊,如果阻滯了它的前行,被阻遏的地方就會氣機不通,相應地我們就會出現一系列症狀。被濕邪困住的人,陽氣通常都不會太旺盛,人也變得少氣懶言,精力不濟。那些特別喜歡宅在家裡不想動的人,就極有可能是體內濕氣太重的原因。
【怎麼清除體內濕氣?】
濕氣不除,是引發及惡化疾病的關鍵。那麼怎麼祛除體內濕氣的困擾呢?我們可以從改善生活習慣,飲食等多方面入手。
❶ 主動排濕全靠運動
人一到了冬天因為天氣嚴寒就不喜歡運動,而體內濕氣重的人,大多是飲食油膩又缺乏運動的,越是不愛運動,身體內的濕氣也會蓄積更多,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入濕氣的排出,冬季進行慢跑,瑜伽,太極,跳繩等運動,有有助於活化氣血循環,增加水分代謝,排出體內濕氣。
❷ 艾灸祛濕簡單又方便
艾灸有開鬱、祛濕、補陽氣的作用。針對不同部位的艾灸又有針對性的療效。
1、關元穴:位於臍下3寸,為養生保健強壯的要穴。長期施灸有調理氣血、補腎固精等功效。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2、命門穴:位於人體背後第二腰椎之下與臍相對,是人體生命力的中心,為元氣“住宿”的地方。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3、中脘穴: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寸處,相當於五指寬度。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能有效緩解胃部疾病的各種症狀。
4、足三裡穴:外膝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用艾條灸10—15分鐘或艾罐灸20—30分鐘。
5、豐隆穴:小腿外側的中點,肌肉較鼓起的地方,這個是祛濕較好的穴位,每日用艾條灸15分鐘即可有效健脾化濕。
6、解溪穴:腳背、踝關節活動的凹點。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濕的穴位,對解除下肢的水腫效果較好,每日艾灸15分鐘。
❸ 飲食清淡
冬季胃口變好,食欲會大增,火鍋,麻辣燙,燒烤,甜食等深受人們的歡迎,肥甘厚味的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腸胃系統的健康與否會關係到水分的代謝,這些食物往往會加重體內濕氣,不宜消化,肉類食物容易導致痰濕,濕氣重者,少吃肉,多吃素食是最佳。
❹ 避開潮濕環境
人體內產生濕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外,很大一部分也與環境有關,冬季天氣嚴寒,要注意身體的保暖,避免冷空氣的侵襲,如果經常在潮濕,陰冷的環境中,濕氣也易侵入體內。
❺ 拔罐很有效
拔罐是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之一,可以逐寒祛濕、疏通經絡、祛除瘀滯、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拔毒瀉熱,具有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效,能有效祛除體內濕邪,而且操作相對比較方便,在家中就可完成。
【祛濕小食譜 薏米紅小豆粥】
在正常情況下,人體對於外界溫度、濕度變化有自然調節能力,但有些人因體質、疾病或生活習慣不良,造成體內水分調控系統失衡,水分排不出去,因此影響健康。可以通過改善飲食,沒有副作用,趕緊收藏起來試試看吧。
食材:紅棗、薏米 。
步驟:1、薏米和紅豆各半,洗淨。提前泡發兩到三個小時。2、放入鍋中,大火煮開。3、煮開後可根據自己喜好加入紅棗或者龍眼肉等。4、轉小火,煲至軟糯即可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去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赤小豆莫屬。薏米可健脾、利濕、除痹,紅豆則理氣、清熱解毒、活血。將其熬成粥,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不給脾胃造成多大負擔。用這兩味藥正好能起到一個養血、祛濕的作用。(薏米紅豆粥不宜空腹食用,因為薏米性寒,空腹食用容易損傷脾胃,而且薏仁所含的醣類黏性較高,吃太多可能會妨礙消化!所以薏米紅豆粥不宜空腹食用。)
不管是四季裡的冬天,還是人生中的冬天。願最溫暖的話最溫暖的人都能圍繞在你身邊,這個冬季不再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