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潛意識裡是否也有“讀書無用論”?
“讀書無用論”古代就很流行:
十有九八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現代的“讀書無用論”仍很流行,即使嘴上不承認,心裡卻是這麼想。精讀曾經做過一個相關的調查:
從調查結果來看,26%(紅色和綠色區域)的人認為讀書的用處不大。雖說有74%(藍色區域)的人認為讀書有用,但若追問一句,用處大不大?投入產出比有多高?可能又有很多人難以給出肯定的回答。
這是為什麼呢?
【二】
為什麼你很難做到學以致用?
有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卻不知如何解決眼前的實際問題,這是為什麼?先來看一個問題:
假如有人問你,醫生想通過高強度的X射線殺死一個惡性腫瘤,但這樣的強度會傷及周圍良好的組織,醫生應該怎麼辦?
如果你無法解答,那麼,請看一段材料:
為了攻破一座防守嚴實的軍事堡壘,軍事指揮官將一支軍隊拆分成幾個小分隊,同時從幾個不同的方向對堡壘進行小規模攻擊,最後成功擊潰堡壘。
看完你是否有所啟發?這段材料體現的原理就是,對一個點同時從幾個不同方向的弱攻擊,能夠積聚成強大的力量,攻破目標物。這也是“腫瘤治療”問題的核心。如果看了這段材料後還是無法解答,說明你沒有將“軍隊攻擊”的案例進行抽象,觸及其本質,再將其有效遷移到“腫瘤治療”的問題中。
無法將知識有效地遷移,是人們難以做到學以致用的原因。回到本微課的命題:為什麼讀那麼多,技能沉澱卻很少?
具體原因至少有以下三點:
1、沒有弄清楚要學習哪些知識
2、雖然學過,用時卻無法調取
3、沒有學會在實踐中掌握技能
為了解決該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步驟著手。
【第一步】
弄清要學哪些知識
①策略一:掌握高價值知識
首先,向前看三年
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對某領域知識的需求強度我們無法改變,但我們可以掌握並利用其中的規律。這就需要我們擁有向前看的眼光,而不是盲目跟風、趕潮流。你最好能找到兩三年後社會需求會變大的知識領域,並能在這個領域學習和積累,這樣幾年後,該領域發展起來時,你就可以獲取高額收益了。
其次,持續提高你的知識獨特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高學歷的知識工作者會越來越多,因此知識的獨特性不能單靠學歷和證書。你必須要充分掌握某行業領域內的隱性知識,多實踐、多總結。因為實踐、總結而來的知識是很難被別人複製的,因而更具獨特性。提高知識的獨特性有兩條路:
第一條是在某方向上的專;
第二條是將相關的資源整合起來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②策略二:找到缺漏的隱性知識
《三國演義》守街亭說了這麼一個故事:
王平看了街亭地勢後,說此地險絕,應該當道屯兵。馬謖卻認為,憑高視下,勢如劈竹。王平又說,山頂是死地。馬謖卻說,置之死地而後生也。
最後,由於馬謖執意紮兵在山上,完全不聽王平的建議,也沒有遵守約定將安營的陣圖送回本部,重要據點街亭還是失守了。諸葛亮為維持軍紀,不得不揮淚斬馬謖。
馬謖有知識嗎?有,但他的知識都是顯性知識和間接經驗。顯性知識大多是書上的理論,而這些理論具體適用於什麼樣的環境,我們只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得到,單純的顯性知識無法發揮作用。這也是為什麼高學歷的大學生雖然滿腹經綸,卻無法在工作中發揮作用的原因之一。
諮詢顧問田志剛對此總結道:
“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不僅要注重顯性知識的積累,更應該注意通過人際交往、通過事後的回顧與總結、通過實踐去學習和掌握的隱性知識。 只有將知識不斷付諸實踐,才能知道其利用的環境、技巧和範圍。”
究竟何為顯性知識?何為隱性知識?所謂顯性知識,就是指能夠用語言、文字、肢體等方式表達清楚的知識;而隱性知識則是,雖然知道如何做,但卻很難告訴別人或寫明白、說明白的知識。比如老太醫通過把脈,就能知道是否有喜,這個過程就是隱性知識的運用。
我們在應用顯性知識的同時,配套掌握實踐而來的隱性知識,才能在工作中發揮作用,讓知識的價值最大化。
③策略三:掌握Know-Who的知識
概括來說,知識可以分為四種:
Know-What,關於事實方面的知識
Know-Why,指自然原理和規律方面的知識
Know-How,指完成某種過程或實現某種目標的技能和能力
Know-Who,知道是誰的知識
這裡說的Know-Who,指的就是要找到能互補協作的人,這也是一種知識。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說:
“如果你想找一個最優秀的神經內科醫生看你的膝蓋傷,你可能要失望了,因為他雖然能做複雜的神經科手術,但他卻不會治療你膝蓋的外傷”。
這說明,人無完人,要成事必須相互協作,從而讓你的知識在這個環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房謀杜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論》記載,唐太宗善於用人,他有兩個知名的大臣房玄齡和杜如晦,房玄齡擅長籌畫,而杜如晦則善於決斷,所以房玄齡將事情籌畫好後都會請杜如晦判斷哪個更合適,即為房謀杜斷。
【第二步】
有效存儲,用時能調
提高知識的運用能力,可以先從知識的保存開始。保存不是收藏,要經過自己的思考,才是有價值的保存。知識保存的方法主要有兩個:
第一個是通過大腦的記憶,我們暫且稱之為運用內力的保存;
第二個是通過其他工具的保存,也就是借助外力的保存。
①發動內力,聯想使用場景
有這樣一個實驗:
同樣一組單詞,研究人員讓一組受試者學習單詞的讀音和拼法,讓另一組學習單詞的含義,並引導該組受試者設想單詞可以被使用的場景,之後讓兩組受試者回憶這組單詞,看哪一組記得更多。結果,第二組明顯比第一組記住更多單詞。
第一組記憶的是孤立、任意的文字,而第二組則聯繫其含義和用法進行記憶,把與知識有關的線索一併編進記憶中,事後在回想時,任何一個線索被觸發,都有可能順藤摸瓜地拎出整條記憶來。
②使用外力,運用存儲工具
人的記憶有限,但如果將不相關的詞進行分類後再記憶,就能有效提升記憶效率。檔的保存也一樣,如果你僅有10篇文檔,將它們放在你的電腦桌面上就行,但如果你有300、3000篇文檔的時候,就需要對文檔分門別類地保存,這樣才能在使用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找到。
建立分類檔有一個原則:分類的深度不宜超過三層,即資料夾——子資料夾——孫資料夾。如果超過了三層,自己再次打開的概率就會低於10%。
【第三步】
在應用中把知識化為技能
知識運用的過程,也是實踐的過程,而實踐的經歷又會進而內化為個人的隱性知識。因此,為了保障這個良性迴圈,在應用知識的過程中我們仍然需要不斷學習。怎樣在應用中學習,且看以下兩大策略。
①策略一:別為知識所累,敢於在不確定中決策
一個人懂得越多,越會覺得自己無知,從積極方面來說,能夠激發求知的興趣;從消極方面來說,會感覺到事物的不確定性越多。於是在處理眼前事時,總是奢望條件再成熟一點、掌握的資訊再多一點才敢決策,最後錯失了良機。
但事實上,任何決策和判斷都是在資訊和知識不完全充分的條件下做出的,而機會則是在資訊和知識支離破碎的時候才出現。如果等所有資訊、知識和外部條件都成熟了再行動,就很容易與成功失之交臂,機會也就不成為機會了。因此,我們有時需要一種“無知者無畏”的精神,勇於嘗試,敢於創新。
但是,真正的膽識並非盲目決策,而是來自於自己的知識積累和經驗的總結。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故事就說明了這個道理:
20世紀60年代時,在某導彈基地的一次試驗中,因加瀉推進劑時操作失誤,導致彈體癟進去一塊。在場的人十分緊張,認為這是一個大故障,導彈不能發射。錢學森卻親自爬到發射架上察看故障情況,最後根據自己的知識大膽作出判斷,找出問題的原因。
由於試加推進劑後,在瀉出時忘了開通氣閥造成箱內真空,外面空氣壓力大而壓癟。當點火發射後,箱內要充氣,彈體內壓力會升高,殼體就會恢復原來的形狀。
所以他主張發射照常進行。許多人對此表示擔心,經過一番周折,聶榮臻元帥批准了錢學森的意見,結果如他所料,導彈果然發射成功了。
②策略二:將知識與任務相結合
把知識與任務相結合就是尋找這樣一個機會:組織上要求我完成什麼任務,或者參與什麼項目。在參與不同任務和項目的過程中,我們的知識也能得到積累和提高,從而有能力做更重要的工作。
如何將你的個人知識與任務相結合呢?你要找一份能夠運用你積累的知識和發揮能力的工作。這裡所說的好工作並非總是大城市的好單位,而是最能提升自己的地方,如果有了更高的知識和能力,“好單位”也會主動找你,甚至你還能自創一個“好單位”。
如果工作中找不到能發揮你的能力,有挑戰性的專案,你就需要考慮換一個工作了。
【拓展閱讀】
1、《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精選柯維博士“七個習慣”的最核心思想和方法,為忙碌人士帶來超價值的自我提升體驗。用最少的時間,參透高效能人士的持續成功之路。《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不僅是企業、組織機構,更是個人獲得自我提升的人生必修教材。
2、《小強升職記》
怎樣才能既出色地完成工作,又快樂地享受生活?本書向你介紹了讓工作變得更加輕鬆自如、事半功倍的方法。小強的經歷為萬千職場人士提供了游刃於職場的範本。小強的方法適合各種工作層面和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人士,即使對於家庭主婦和學生,也會使他們受益無窮。
3、《高難度談話》
該書在全球暢銷10年,依然雄踞美國亞馬遜書店語言溝通類第1名。暢銷書《追求卓越》作者湯姆彼得斯評價道:“我對這類型的書一向是懷疑有加,這本書卻是個例外。我一再重讀這本書,在生活中運用它的方法;讀者所求的,也不過就是如此吧。”
4、《金字塔原理》
該書常年名列各國暢銷書排行榜前茅。資深書蟲蟬曾評價:“這是一本説明你瞭解他人邏輯之書,堪稱是學習邏輯與條理的教科書。當然了,要消化這本書的內容,你需要在工作生活中時時練習。”
5、《思考的技術》
在充滿危機與冒險的當下,我們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揭發事物本質的動力和好奇心,缺少懷疑一切的心態和對固有模式的怠惰。大前研一憑藉他30多年的管理諮詢經驗,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可借鑒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