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什麼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
一隻狐狸走過一個果園,它停在了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它從早上到現在一點兒東西也沒吃呢!狐狸想:我正口渴呢。於是他後退了幾步,向前一沖,跳起來,卻無法夠到葡萄。
狐狸後退了幾步繼續試著夠葡萄。一次,兩次,三次,但是都沒有得到葡萄。狐狸試了又試,都沒有成功。最後,它決定放棄,它昂起頭,邊走邊說:“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這個故事出自希臘的《伊索寓言》,它十分精闢地闡述了一種我們經常會犯的思考錯誤。故事中那只狐狸所想及所做的,與後來的結果完全不合。面對這種矛盾,這只狐狸可以採取的方法有三種:
①它可以再想想別的辦法,把那些葡萄弄到手;
②它可以乾脆承認自己學藝不精,沒有吃葡萄的命;
③它可以硬扯一些藉口,解釋自己吃不到葡萄的事實。
這只狐狸會採取第三種方法,就是由於這只狐狸產生了“認知失調”。
【二】
什麼是“認知失調”?
1956年,費斯廷格首次提出了認知失調理論。
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又名認知不和諧,是指一個人的行為與自己先前一貫的對自我的認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積極的自我)產生分歧,從一個認知推斷出另一個對立的認知時而產生的不舒適感、不愉快的情緒。
通俗的說就是,我們由於做了一項與態度不一致的行為,而引發不舒服感覺,這種不協調會讓我們調整自己的想法,來減少不愉快體驗。
【三】
為什麼我們會對自己撒謊?
1934年,印度發生了大地震,地震後一名印度心理學家發現,震後出現了許多關於地震的謠言,比如認為震後就要發生一場大洪水,或者月蝕那天還會再發生一場地震等各種捕風捉影的事情。而有趣的是,這位印度心理學家發現,謠言的來源並不是地震傷亡最嚴重的村莊,而是那些沒有什麼傷亡與房屋倒塌的臨近的村莊。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費斯廷格指出,人們之所以要編出各種不靠譜的謠言,是因為他們需要為自己莫名的恐懼尋找辯護理由。
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你此時感到恐懼,你大概會問自己:我這是怎麼了,為什麼會感到害怕?然後你環顧四周,地震之後房屋倒塌,人員傷亡,你就會對自己說,因為我在的地方發生了地震。然後你就會很安心,因為你為自己的恐懼找到了適當的理由。
而如果你環顧四周,發現周圍沒有什麼異常現象,只是你心裡感到恐懼,找不到充足的理由,那怎麼辦呢?只好發動自己的想像力,來編造一些理由。
【四】
你會認知失調嗎?
認知是我們的想法,認知可以引導行為。這情形每天都在發生,例如我們上街買衣服,我們一定會買我們認為好看的衣服。正因為我們認為它好看(認知),我們才會買它(行為)。認知引導行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但是有些時候,行為卻可以反過來引導認知。
例如:
我們買了一件衣服,回家一穿,卻發現不好看,我們自然很痛苦,因為我們認知衣服是不好的,我們卻買了,認知跟行為失調了,我們的舉動仿佛告訴我們:自己是個大呆瓜。
這時候怎麼辦?改變行為?拿衣服退回店裡?萬一不能退的話呢?放到衣櫃不要穿?萬一非穿不可的話呢?那麼,我們就只好改變我們的認知了——我們得說服自己:這衣服雖然爛,但還是有可取之處。
我們選擇自己喜歡的,卻也會喜歡自己所選擇的——為的就是不要讓自己的認知與行為發生失調。
【五】
如何減少認知失調?
隨著認知失調的不斷增加,一個要求減少和消除失調的壓力就越來越大。減少和消除這種由失調而產生的壓力和心理緊張,通常採取以下三種途徑:
①減少不協調認知成分;
②增加協調的認知成分;
③改變一種不協調的認知成分,使之不再與另一個認知成分矛盾。
以戒煙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煙癮,但當你的好朋友給你香煙的時候你又抽了一支煙,這時引起了認知失調。我們可以採用以下幾種方法減少由於戒煙而引起的認知失調:
①改變態度
改變自己對戒煙的態度,使其與以前的行為一致(我喜歡吸煙,我不想真正戒掉)。
②增加認知
如果兩個認知不一致,可以通過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認知來減少失調(吸煙讓我放鬆和保持體型,有利於我的健康)。
③改變認知的重要性
讓一致性的認知變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認知變得不重要(放鬆和保持體型比擔心30年後患癌更重要)。
④減少選擇感
讓自己相信,自己之所以做出與態度相矛盾的行為,是因為自己沒有選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壓力,我只能靠吸煙來緩解,別無他法)。
⑤改變行為
使自己的行為不再與態度有衝突(我將再次戒煙,即使別人給也不再抽煙)。
【拓展閱讀】
1、《人生的枷鎖》
該書是毛姆的代表作,具有明顯的自傳色彩。《人生的枷鎖》主人公菲力浦凱裡自幼父母雙亡,不幸又先天殘疾,在冷漠而陌生的環境中度過了童年,性格因此孤僻而敏感。在寄宿學校度過的歲月讓他飽受了不合理的學校制度的摧殘,而當他走人社會後,又在愛情上經歷了傷痛。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上,他每跨一步,都要付出艱辛的掙扎,但思想和個性都獨立不羈的凱裡,一直努力掙脫宗教和小市民意識這兩條禁錮自己精神的桎梏,力圖在混沌紛擾的生活漩流中,尋求人生的真諦。
2、《德米安》
《德米安》是黑塞的代表作之一,講述少年辛克萊尋找通向自身之路的艱辛歷程。出生並成長于“光明世界”的辛克萊,偶然發現截然不同的“另一個世界”,那裡的紛亂和黑暗,使他焦慮困惑,並陷入謊言帶來的災難之中。這時,一個名叫德米安的少年出現,將他帶出沼澤地,從此他開始走向孤獨尋找自我的前路。
3、《斯通納》
一部蘊含著真誠、激情與緊湊力量的小說,探究了歷史洪流所忽視的人性之間的衝突、潰敗與倖存,重新喚起思考每個個體獨特存在的意義。作者約翰•威廉斯向世人展示了凡人中的勇者在如何生活。
4、《當下的力量》
該書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中名列第一。資深書蟲 Ace這樣評價這本書:“開啟心靈的寧靜,改變我們的心態,提高幸福感。該書讓我體會到“放下”是如此的簡單,人人都能自己幫助自己解脫。”
5、《無聲告白》
《紐約時報書評》曾評論道:“即使我們熟知身邊有這類故事,也從來沒在美國小說中見過。起碼,在伍綺詩之前,沒有誰處理過這類故事。這部小說寫的是成為“異類”的那種負擔與壓力,這種負擔與壓力,通常會摧毀一個人,而不是塑造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