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VR/AR圈內混跡的從業者,難免不時把幀數、刷新率、延時這些抽象名詞掛在嘴邊,用來說明實現好的VR體驗所需的硬標準。只不過,當媒體以4K、120幀來大書特書《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時,筆者有些稍微的不適應。
帝都能播放3DKP幀規格的影院是位於朝陽門的博納影城,電影票價根據時段的不同,從200多元到300多元不等。即便如此,筆者選擇觀影的淩晨時段,還是看到不少人前往,一睹李安到底為電影帶來了“怎樣的革命”,又或者和筆者一樣,想來求證120幀不同在哪裡。
網上關於120幀的電影意味著什麼,已經有很多詳細的介紹,筆者再簡單說明一下。幀指的是影像動畫中最小單位的單幅影像畫面。一幀就是一幅靜態圖畫,連續的幀就形成動畫。
舉個例子,小時候我們玩的手翻書,每頁上都畫有幾乎相似的圖畫,但當我們快速翻頁時,書中的圖畫就會連續動了起來,這也就是最原始的動畫。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電影,也是由每一幀靜態圖畫組成,快速連續的顯示幀,便形成了運動的假像。每秒幀數越多,畫面便越流暢。120幀也就意味著,每秒有120副靜態圖畫快速播放。與現有電影放映標準24幀/秒相比,《比利·林恩》提升了五倍。(
具體可參見《李安新片,從24fps到120fps到底有多牛?》一文
)。
至於4K指的電影畫面的解析度,具體為4096×2160,是普通 2K電影(2048×1080)的四倍。所以,再加上3D,從技術上來說,整部電影就是要給我們清晰、真實的感覺。
不過,似乎不是所有人都能一下子適應這種清晰和真實的程度。
從最近一些影評人的文章中看出,有的感歎故事不行,有的說李安有些大膽。作為一名普通的消費者,又或者說VR從業者,筆者覺得電影票花的特別值,同時,筆者也對未來VR電影的樣子有了很多想像和憧憬。
比利面對記者採訪的鏡頭
故事情節很簡單。主人公比利·林恩的姐姐因為一次車禍,面部遭到毀容而被男朋友拋棄。比利為了幫姐姐出氣,便砸毀了姐姐男朋友的車,因此被抓進監獄。比利的父親保他出獄後,要求他必須應徵入伍,於是比利成為了一名伊拉克士兵。
在一次任務中,比利所在小分隊的班長被恐怖分子擊中,比利為了救班長,近身與恐怖分子進行搏鬥。而這段畫面,被意外地拍了下來傳回國內,比利與其他戰友成了全美國的英雄。他們被邀請回國,參加一場橄欖賽中場休息時間段的表演,這便是該電影片名的來歷。電影隨著比利的心裡變化,不斷穿插著戰場和表演現場的鏡頭。
先來說說清晰度。正如很多文章中提到的,確實清晰到能看清劇中人物的毛孔,以及臉部細微的動作,尤其是比利藍色的眼睛直盯鏡頭時,好像在跟觀眾對視。同時,完全感覺不到因為畫面放大,而產生的圖元點。或許因為足夠清晰,觀眾也更能感受到真實。例如,當出現特寫鏡頭時,你會有種錯覺,以為劇中人物在跟你對話。於是,特寫不斷轉換,你也跟著導演轉換成不同的角色。
其中有一個場景令筆者印象深刻。比利及其戰友在橄欖球比賽現場要接受記者採訪,有位元記者問比利,與恐怖分子近身搏鬥的時候在想什麼?特寫鏡頭對準比利時,可能因為工作關係對採訪場景十分熟悉,筆者感覺像是那些記者的一員。
但有些場景中,鏡頭轉換的過快,能感覺到略微的眩暈感。筆者此時能理解,為什麼李安不用新技術拍攝一部特效很多,場景很複雜的,像《奇異博士》之類的電影,可能眩暈感會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那麼,筆者在這部電影中感受到的真實感,未來是不是會由VR幫電影實現的呢?筆者也不知道。不過,電影中橄欖球比賽時,球飛向觀眾的那刻,筆者不禁躲了一下;槍戰中不斷飛出的彈殼,似乎不經意會掉到觀眾面前。如果不是能看到影院中的前排座位,或者螢幕大到能把眼睛完全覆蓋,或許有那麼一刻是分不清真實與電影的區別的。
而這,是我們想用VR實現的沉浸感。然而,360度劇情要如何呈現,沒有特色的鏡頭要如何講一個好故事,當我們不再以“偷窺者”的身份去看電影,而是加入劇情中,VR能帶給我們的又會是怎樣的感受?所以,對未來VR電影的樣子,筆者滿懷期待,也不妨將其看成是VR電影的初級階段。
觀影結束後,筆者聽到後排的觀眾討論起VR,於是笑著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