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會這幾招,寶寶耳朵進水再也不用單腳跳啦

寶寶們的活潑、好動,寶爸寶媽們的粗心大條,無論是在給寶寶洗澡或游泳玩耍時,一個不小心,就會讓水流進寶寶的小耳朵裡,寶寶們會因此而哭鬧,或者不停的抓耳朵,繼而也會出現一些耳朵癢或疼痛,外耳道紅腫,有時有分泌物,甚至會出現頸部局部淋巴結腫大,發熱等病症。

所以,有時候寶寶突然生病,或者不舒服,真的只是我們對於一個小小細節的忽視,今天,菠菜就和大家來一起學習,怎樣保護好小寶寶們的耳朵吧。

寶寶耳朵進水,到底有哪些危害?

由於水進入外耳道,造成外耳內局部皮膚感染,形成外耳道潮濕的環境,因而促進了細菌的生長,同時也引起外耳道皮膚軟化,這樣細菌就入侵外耳道局部的皮膚,造成局部炎症,從而引起外耳道的感染多伴隨有疼痛。

人體的外耳與中耳以鼓膜相隔,在中耳腔內,有一條管子通往鼻咽部,稱咽鼓管。小孩子咽鼓管短而直,而且管徑較粗,因此非常容易感染。如進水後不及時處理,非常容易引起外耳炎,甚至引發中耳炎。

寶寶耳朵進水,通常你會怎麼做?

民間“流行”的技能:

1、NO1:單腿跳躍法

將積水的耳朵一側向下,扶牆(或不扶牆)單腳跳,下落的同時向下甩頭,利用積水的重力和向下的慣性,使得積水流出外耳道。

結論:此效果時好時壞,因為每個小盆友跳躍的力量不一樣,所以不能保證水完全流出。另外,這個方法大一點的小盆友還行,對於小寶寶來說,你讓他們可腫麼跳咧。

2、NO2:甩腦搖頭法

像狗狗搖水珠一樣左右甩頭,然後水就飛出去了。(畫面請自行腦補吧,小編的粑粑也曾經對偶進行過技術指導,但結果是。。。)

結論:此法“副作用”較為明顯,而且伴有頭疼頭暈、噁心的症狀,貌似也頻率真心達不到狗狗甩頭的頻率,所以效果著實一般。

3、NO3:民間灌水法

又叫引流法,傳說中的“以毒攻毒”,就是向已積水的耳朵再灌一些水,靜止一會後,將水甩出,然後耳朵內的積水會隨著新灌入的水一併排出耳朵。(不知道為什麼,這方法聽著趕腳挺害怕的,還不如單腿跳呢。)

結論:此案小編沒操作過,但傳說方法簡單易操作,效果也是明顯的,但前提是灌的水要乾淨,以免水中細菌的流入,另外要注意操作安全。

4、No4: 枕頭撞擊法

讓寶寶坐在床上,然後把進水的那一隻耳朵,側向枕頭, 再讓寶寶放鬆倒下,讓頭砸在枕頭上。((⊙﹏⊙)b,這種靠寶寶“悟性”,自行掌握的方法,還真是難度係數挺高。。。)

結論:此法,暫且不說它效果怎樣,如果讓小朋友就這麼自行往下倒,還是有一定風險的,另外,如果枕頭太硬或稍不注意,也可能會傷到寶寶的大腦或身體。

寶寶耳朵進水,正確方法推薦!

1、如果外耳道進水:

可將棉簽上的棉花,弄成蓬鬆的小圓球,然後放在外耳道2-3分鐘,這樣,孩子在仰頭或者轉頭的時候,棉花就會把外耳道裡面的水吸出來。

2、如果內耳進水:

對於小寶寶,可以試著,先將孩子側躺著放於自己的大腿上,使孩子進水一側的耳朵向下,用手掌緊壓孩子的耳根,然後快速鬆開,連續數次,將水“吸”出來;也可試著用手指輕輕按壓孩子的嘴唇,誘使其做張嘴動作,反復數次,以便活動顳下頜關節,促使水從外耳道流出。

對於大寶寶,家長要及時使用軟棉棒,在頭部把棉花撐呈蓬鬆狀,輕輕插入耳朵旋轉,但不要太深,前提是孩子的頭部不能動。

如何防止寶寶耳朵進水,並儘量保護它的健康?

1、不要隨便給寶寶掏耳垢

長期掏耳朵慢性刺激可能誘發外耳道乳☆禁☆頭狀瘤,另外,鼓膜是一層非常薄的膜,厚度僅約0.1毫米,比紙厚不了多少,如果掏耳朵時寶寶亂動,稍不注意,掏耳勺就會傷及鼓膜或聽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響寶寶的聽力。

經常給寶寶掏耳朵還容易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阻塞毛囊,利於細菌生長。外耳道皮膚受破壞,長期慢性充血,反而容易刺激耵聹腺分泌,“耳屎”會越來越多。

2、緊兩側鼻子用力擤鼻涕

家長們給孩子擤鼻涕時,往往用兩個手指捏住他的兩側鼻翼,讓他用力將鼻涕擤出。這種擤鼻涕的方法其實 很危險,鼻涕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如果兩側鼻孔都捏住用力擤,鼻涕就會在壓力的作用下被從鼻後孔擠出,到達咽鼓管,引發中耳炎。

3、捂嘴捂鼻子打噴嚏

有的家長在孩子打噴嚏時會讓他憋住噴嚏,有的家長則是捂著孩子的嘴和鼻子,其實這樣做並不好。因為人的咽部與中耳鼓室之間有一個咽鼓管,它維護著中耳與外界的壓力平衡。打噴嚏如果捂緊嘴和鼻子,會使鼻部壓力增高,細菌、病毒就容易隨氣流由咽鼓管進入壓力低的中耳鼓室,從而引起急性中耳炎。

4、讓小寶寶平躺著喝奶

新媽媽在給小寶寶餵奶時,如果不注意姿勢和體位,也可能會給小寶寶的耳朵帶來意外的傷害。小寶寶寶寶的身體處於水準位,很容易引起嗆咳,此時奶汁便可能通過咽鼓管流入中耳。小寶寶的咽鼓管長度較短而寬度較大,更加接近水準位置,奶水很容易經過咽鼓管進入中耳,引起急性炎症。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