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TechCrunch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英特爾可穿戴設備部門下將會迎來一波大規模裁員,而且正在開發中的Basis Ruby智慧手錶專案也將被取消。這一消息曝光後,業界已經在猜測英特爾是否已經決定退出可穿戴硬體市場了。現在,英特爾已經否認了這一猜測。
昨日,英特爾官方發佈聲明表示,英特爾不會放棄可穿戴設備業務,而且公司還在開發新的產品。言下之意,英特爾還將繼續和高通在可穿戴市場上進行競爭,但該部門裁員的傳言應該是已經坐實了,據瞭解,英特爾已經向部分員工發出了通知,裁員將在今年年底前進行。
眾所周知,英特爾是最早佈局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晶片商之一。2013年9月,英特爾成立了NDG事業部(the New Devices Group),該事業部隸屬英特爾新技術事業群(NTG)。
2014年,公司又收購了運動手錶廠商Basis,並且被併入NDG事業部,這一收購正是英特爾進軍可穿戴設備市場的關鍵節點,與此同時,英特爾還發佈了專用於物聯網和智慧硬體的Edison(愛迪生)平臺。
2015年1月,在CES上發佈了Quark晶片的簡化版Quark SE以及基於該晶片的Curie(居裡)模組,該模組只有紐扣大小,主要應用於可穿戴領域;同年6月,英特爾收購了頭戴顯示裝置廠商Recon。
在擴張收購以及推出新品的同時,英特爾還投入了大量人力及財力在國內外的智慧硬體創客群體,並且加大了和國內外企業合作的力度以進一步滲透下游。不難發現,英特爾在錯失智慧手機市場後,智慧硬體的戰略優先順序毫不亞於其PC業務。
根據IDC今年發佈的2016年第1季度全球可穿戴跟蹤設備報告中的資料顯示,今年第1季度全球可穿戴跟蹤設備的發貨量達到了1970萬台,相比去年第一季度的1180萬台,同比上漲了67.2%。雖然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整體表現並不理想,但市場還是在穩步上升的。
那英特爾為何會選擇在此時縮減對可穿戴設備的投資呢?
IDC可穿戴設備調研部門的主管Ramon Llamas表示:“現在的好消息是,可穿戴設備市場在不斷成熟和擴張。從可穿戴設備剛出現開始,現在的產品已經比最初實現了許多質的飛躍,在外形、功能、時尚感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這些產品特性之間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隨著市場越來越大,隨之而來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Ramon Llamas提到的競爭不僅僅體現在終端設備上,上游廠商之間的廝殺也在進行。除了英特爾之外,高通和聯發科等晶片商都在紛紛推出可穿戴設備晶片,雖然英特爾擁有先發優勢,但其在該市場的表現依舊是乏善可陳。
可穿戴設備在技術上和智慧手機依然有很多的相似之處,例如,低功耗的需求,對通信方案的需求。高通CEO Steve Mollenkopf(史蒂夫·莫倫科夫)曾豪言,“我對可穿戴設備的看法與平板電腦相似,它是智慧手機技術的重要延伸。如果在智慧手機領域沒有取得成功,就很難在可穿戴式設備上有好的表現。”
毫無疑問,可穿戴設備拼的不是計算性能,但在功耗上,英特爾很難和ARM陣營去PK,在藍牙以及LTE和3G通訊模組的技術儲備上與高通的差距也極為明顯,這也導致了英特爾的又一次掉隊。從市面上的手環和智慧手錶來看,高通確實存在較大的優勢,高通今年年初曾透露其驍龍處理器已經用在了65 款主流可穿戴設備上,預計今年還會增加50款。
當然,正如英特爾的官方聲明所言,英特爾肯定不會完全放棄可穿戴設備市場,他們會繼續通過下游廠商來開發健身腕帶、智慧眼鏡、智慧耳塞、智慧手錶等形態的消費級產品,但這不會是英特爾的戰略重心。
就目前來看,英特爾在物聯網領域的佈局主要會體現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零售業以及智慧城市這些細分市場,這些市場能夠更好的發揮英特爾在計算性能上的優勢,例如解決方案、服務管理、晶片網路、資料中心等,去年英特爾斥資167億美元收購的FPGA生產商Altera將會在次發揮重要作用。
根據英特爾2015年的財報顯示,物聯網相關業務就實現23億美元的營收,比2014年增長了 7%,毫無疑問,這會是未來英特爾的一個市場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