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是否覺得自己本該混的更好?
我學習刻苦、工作努力,是一個有思想、有能力的好青年,但是:
學校選優幹、推薦研究生,每每都只有那個會跟老師套近乎同學的份!
那個曾經不學無術,只會跟老師拉關係的同學現在居然混得比我好!
單位裡只會拍馬屁、吹牛皮的同事最後卻成了我的直接領導!
【二】
讓別人知道你知道
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的確有許多領導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任人唯親、唯權、唯錢的現象。但即使是一個不稱職的領導,也需要一個能説明他帶來業績、政績和成績的人,況且大多上級還是有一定辨別能力的。
因此,反思自己不得志的原因,除了外部環境,我們更應該自我反省:水準高低不是自己說了算,而必須通過別人的判斷。你要讓別人知道你很“牛”,就必須主動將自己的優勢、擅長的東西展示出來讓別人知道。
當然,小編並不是要鼓勵大家去拍馬屁,只是通過這種現象,我們引出了一個重要的概念,即知識共用。要讓大家知道你很牛,你就需要拿出東西來證明,然後讓別人對你做出判斷:你是否是個值得合作的人?是否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
說起共用知識,可能你的第一反應就是,我的知識是我的競爭力,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學來的寶貝,為什麼要共用出去?但你真的明白自己的競爭力是什麼嗎?是當前掌握的知識量嗎?諮詢師田志剛對此分析道:
競爭力更多的是來自于你在現有知識結構基礎上不斷學習、創造和利用知識的能力,也就是你的知識力。而你的知識力只有在被大家和社會認可後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你需要讓別人知道你知道,你需要主動去做知識共用的工作。
【三】
能共用,才表示真正掌握
工作中,如果你有一個什麼好的想法和建議,上司最常跟你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寫一個報告給我發來吧!”但你是否發現,很多時候我們自認為自己知道的東西,卻很難用語言或文字系統、完整地表達出來,別人也很難理解我們的意思。
為什麼會這樣?主要原因就是,你對這個知識點的掌握並沒有達到你所認為的那樣嫺熟,還需要深入的學習、研究。正如諮詢師田志剛說的:
“如果一件事不能用通俗、簡單的語言說出來或者寫出來,證明你沒有全面地掌握或者掌握的深度不夠。”
從這個角度來說,為了個人的學習和成長,為了能夠成為某個知識領域的佼佼者,你應該多說、多寫。
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積極主動地利用各種機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比如,在學校或公司開會的時候主動發言,聽講座的時候主動提問。而不是每次都刻意躲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
如果不擅長說,也可以把想法通過微博、博客、論壇等管道寫出來與人共用。在此過程中,不僅自己對所學知識認真梳理了一通,幸運的話還能收穫同道中人的深刻見解。堅持一段時間就會發現,原來沒弄清的知識也漸漸明晰。
總之,能夠把自己的想法表達、甚至共用出來,才表示真正的掌握,進而擺脫一知半解的狀態。
【四】
知識共用,讓你獲得機會
①結識高品質的朋友
有句話說:“看一個人的身價,看他的對手;看一個人的底牌,看他的朋友。”每個人都想結交高水準的朋友,通過高品質的溝通彼此成長。但如果你水準高,就一定能結交到高水準的朋友嗎?不一定。因為別人並不知道你的水準,只有將自己的知識共用出去,才能讓更多的人認識你、瞭解你、信任你。
某林業大學有個教授,主要研究興趣和方向是我國雲南、貴州地區的某種植物。但由於種種原因,教授雖然有著驕人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卻很難申請到研究項目和經費,以至於出國交流和發表學術文章的工作頻頻受阻。
後來,教授聽取了一位朋友的建議,堅持寫了幾個月的博客,並把許多具有獨創性的內容譯成英文。半年後,就有國外的華人同行與她聯繫,希望進行深入交流、探討合作研究了。因為教授樂於共用知識的精神,國外的許多同行看後也大受啟發。在這個過程中,教授有幸認識了這個領域遍佈全球的專家。
如果你想拓展朋友圈,找到真正有價值的朋友,主動把知識共用出來就是一條重要的捷徑。
②獲得工作機會
有家雜誌社準備招聘一名應屆本科畢業生做助理,最後從數百份簡歷中挑出了三個來面試。結果發現,三個人的各方面表現都差不多,選擇哪個都很為難。但最後,這家雜誌社選擇了一個並非出身名校,也不是在面試中表現最好的學生。
因為只有這位同學的簡歷中提供了博客地址,通過翻看博客,招聘方得知,他的博客一直從大二寫到了大四。雖然裡面有些觀點並不正確或比較幼稚,但由此可知,這位同學一直在思考和學習,並且每做完一件事都會反思和總結,學習能力很強。
由於共用了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這位同學最終被成功錄取。他的博客為招聘方提供了一個全面判斷的依據,因為多年積累的內容基本上不可能造假,面試中那句“我學習能力很強”便得到了印證。可見,主動共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還有助獲得工作機會。
【五】
選擇你的共用方式
是不是只有寫博客、發表論文才是共用呢?當然不是,知識共用的範圍和內容很廣。比如與人交流一本書的讀後感,是共用;在論壇裡別人的帖子後發表自己的想法,也是共用;甚至是日常的簡短聊天都充滿了共用,就像下面這段對話:
A小姐:“你用的那個牌子的BB霜效果怎樣?”
B小姐:“我覺得還行,用起來不油膩,挺舒服的,比較適合油性皮膚。而且這款BB霜遮瑕效果特別好,值得一試。”
除此之外,工作中也常常有這樣的共用機會。比如:
許多公司都要求自己的員工寫工作日志或週報,這其實就是一個總結自己經驗和教訓、共用個人知識的好機會。如果你希望領導“發掘你”,就應該好好把握這樣的機會,對你負責的那部分工作進行深入的思考,並將思考結果分享給自己的上司和同事。
當然,知識共用的作用並不僅是增加收入、職位晉升、獲得頭銜等。這個共用的過程也是你學習、思考和實踐的過程。在某種程度上,這個過程比最後的結果更有價值,更具生命力。所以提升自己才應該是你共用的出發點。
也許你會說,我口齒不清,文筆不好,有想法也不知如何表達。但事實上,大部分的人都不是詩人、作家,不必要求自己的表達多麼華麗和有技巧,只要能把道理說清講明就可以。萬科集團董事長王石在四十五歲之前也很不擅長寫東西,但自從他開了博客之後就筆耕不輟,最後也練就了一手好文筆。可見,文筆和口才都是可以鍛煉的。
那麼,在知識共用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注意些什麼?
【注意事項一】
弄清共用的物件
在某年的“科技三下鄉”活動中,參與活動的一個農業大學組織了一些教授到農村去送科學技術。對於村裡養母豬的農民來說,如何讓母豬能有最高的產出自然是他們最關注的問題。有一位養母豬的老鄉向教養豬的教授提問:“我們家有幾頭母豬不發情,這該怎麼辦?”
結果這位教授想了一會,說道:“我記得引起母豬不發情的原因有二十多個,具體你們家的是哪個可能要去看了豬才知道。主要的原因是1、2、3……”沒等教授說完,那位發問的老鄉就走了。
這位教授的問題就在於,沒有分清其知識共用的物件。他解釋的原因都沒有錯,但這個老鄉最需要的其實就是一個能簡單到“買幾片什麼藥給豬吃”這樣的方法,而不是列舉一堆對解決問題毫無幫助的原因。
因此,在進行知識共用時,一定要弄清共用的物件,然後以他們能接受的方式把知識展現出來,這樣的共用才真正有效。
如果共用的物件是研究人員,你就要儘量將知識的原理講清楚,以便他們做出判斷;
如果共用的物件是業外人士,你就要使用最平實的語言傳遞你的知識,儘量少用專業術語;
如果共用的對象是上了年紀的人,你就要照顧到他們的視力問題,將需要列印的文檔字型大小放大。
【注意事項二】
弄清共用的範圍
在進行知識共用的時候,你還需要考慮共用的範圍。如果你想共用給同事、朋友,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與他們多溝通,開會討論的時候多發言即可;如果你想共用給社會,就必須弄清楚目標物件關注的是什麼,應該通過什麼管道才能有效傳遞給他們。但是,知識共用的範圍在不同的階段要有不同的側重點,諮詢師田志剛建議:
對於畢業五年以內的人,建議知識共用的範圍以你所在的機構和同事、同學朋友之間為主,這個階段的知識共用主要以提高自己知識學習的效率、讓別人瞭解你的個性和能力、展示你的潛力和學習精神為主;
對於畢業五年以上的人,很可能已經在單位擔任了一定的職務,在行業內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和體會,這時候除了可以在你所在的機構內共用外,還可以將知識共用的範圍拓展到你所在的行業和領域。
假如你是一個畢業五年以上的三維建模師,你就可以將你在建模設計領域的經驗和體會,共用在這一領域的專業社區或博客,甚至向相關領域的雜誌投稿發表自己的觀點。而如果已經有了十年、二十年的經驗,你的知識共用範圍就可以擴展到整個社會了。因為此時你已熟練掌握了基礎知識,並積累了大量實踐經驗,多在行業內的研討會、論壇等發表自己的見解,也有助形成你的個人品牌。
需要注意的是,在做知識共用的時候千萬不可有“爆料”的想法,也不可涉及企業的商業機密,否則有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麻煩。
【拓展閱讀】
①《追風箏的人》
這是當代非常有影響的一部成長小說。講述了兩個阿富汗少年關於友誼、親情、背叛、救贖的故事。小說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控訴、還對阿富汗種族問題和宗教問題有深刻的反映。
②《島上書店》
《島上書店》充滿驚喜與感動,關於生命的轉變、人生的第二次機會,以及我們為何而讀、為何而愛的無法抗拒的理由。席捲《出版人週刊》《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圖書館日報》各大榜單!
③《查令十字街84號》
1949年的紐約,曼哈頓一間沒有暖氣的公寓裡,三十三歲的窮作家海蓮,偶然看到一則倫敦舊書店的廣告,憑著一股莽撞勁,她開始給這個倫敦位址寫信 這一寫,就寫了二十年。很多年後,她和這家書店的通信集,被稱為“愛書人的聖經”,不斷演繹。而那家書店的地址——查令十字街84號,已經成為全球愛書人之間的一個暗號。三十多年來,人們讀它、寫它、演它,在這段傳奇裡彼此問候,相互取暖。
④《解憂雜貨店》
日本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出版當年即獲中央公論文藝獎。作品超越推理小說的範圍,卻比推理小說更加扣人心弦。
⑤《布魯克林有棵樹》
這是一本關於生存的書,講述閱讀如何讓卑微的生命變得高貴,講述知識如何改變人的修為與命運,講述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撐孩子實現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