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A Game Of Five—不僅僅讓兄弟的雙足更一致!

團隊鞋款在大家的心中有很多中詮釋,不過我們一般理解為“團隊所有位置球員通用位置的實戰球鞋”而實戰鞋款也往往意味著各項功能俱全但是較為平庸,平均分高但是沒有突出特點,價格較為實惠而且實戰性較強。

當然,好的實戰鞋款也會因為自己的優秀表現得以延續。好的球鞋總有自己的“後人”。這次,我們就來看看有什麼優秀的團隊鞋款系列

Jordan Team

1997年,Jordan Team 1以一雙優秀的團對實戰鞋為設計目的誕生。雖然當時已經出現過一些優秀的Jordan支線球鞋,但是冠以Team名號的球鞋還是第一次出現在Jordan家族中。

為了適應多個位置的球員需要,Jordan Team系列採用了中幫設計,搭配了皮質鞋面以及當時的頂配鞋底科技——全掌Zoom Air。特殊的鞋帶扣方位設計使得球鞋更易調整和穿脫。而且,採用了皮質鞋面的Team 1耐用性也更強,除了透氣較差幾乎沒有其他缺點。Air Jordan Team 1也因此成為了除了當年的Air Jordan 12外最受歡迎的球鞋之一。

▲作為Jordan Team的一員,雷阿倫直到邁阿密時代還是會穿著Team 1上場

▲2014年複刻的北卡藍配色最早是專供北卡大學使用的配色

之後,在1998年,AIr Jodan Team 2也應運而生。與Air Jordan 13與14同時代的它擁有13的鞋面設計與14的Jordan法拉利標。仍舊運用了Team 1的中幫設計及全掌zoom氣墊,類似13的鞋底也保證了良好的實戰性。

▲“法國喬丹”庫科奇上場Air Jordan Team 2

雖然隨著時光的流逝,Team 1及Team 2已經成為歷史,但是近幾年的重新複刻也能讓人一品當年的情懷。基本沒有減配的Jordan Team系列,為何不嘗試一下呢?

Air Zoom Huarache 2K

2003年底,Kobe Bryant轉投NIKE公司,使得他在NIKE的第一雙簽名鞋設計也擺上了日程。但人算不如天算,因為一些事故,這雙鞋沒有以Kobe的名字命名。NIKE順勢將之納入團隊鞋款,開起了高端團隊鞋款的歷程。那就是最早2K4的誕生。

這款由Eric Avar操刀設計,搭配了NIKE公司當時最高端配置,並重新啟用Huarache理念(鞋跟處鏤空設計),最終以Air Zoom Huarache 2K4的名字出現在消費者面前。前後掌雙zoom(前掌鵝蛋zoom小的不行)外加魔術貼+TPU穩定後跟,在為Huarache“續命”的同時也為Nike的新團隊系列打下了基礎。

之後的2K5同樣採用了相似的配置,僅僅是在鞋底分割及前掌大底稍作改變(2K5的前掌與Zoom Kobe 1極為相似)在為正式的科比系列做鋪墊之前也很好地延續了這雙團隊鞋款的使命。

▲2K5身上能看到很多Kobe1的身影,也成為了Kobe1的前身設計之一。

▲我楊大學時穿著2K5上場,這姿勢一看就是要打NBA的樣子

Hyperdunk

Hyperdunk誕生於2008年,最初的Hyperdunk 08採用了許多首次用於球鞋上的新科技:塑膠面加固定式飛線形成的輕質鞋面,前掌的Lunarlite緩震材料首次用於球鞋上,在減輕重量的同時不失緩震和包裹、支撐。而後跟的注膠護踝和後掌zoom也保證了保護性。打著輕量急速招牌的Hyperdunk系列橫空出世,開啟了自己的榮耀之路。

▲當時的08夢之隊除了代言人科比之外,布澤爾、波什、吉德、德隆等人均穿著Hyperdunk上場

在經歷了09年Hyperize的市場反應平淡之後,Hyperdunk2010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改變了飛線排列方式形成的Skinwire鞋面和前後掌分離式zoom氣墊提供的前掌緩震增強都讓它在Hyperdunk 08之上更進一步。更輕,更強的Hyperdunk就此誕生。

▲除了科比之外很多球員也將Hyperdunk2010用作自己的實戰鞋款,比如當時還簽約Nike的庫裡

在這之後,經歷了Hyperdunk2011的“前掌無氣墊”時間之後,又一個奧運年來臨。Hyperdunk 2012經歷了巨大改變,前後掌分離Lunarlon緩震搭配飛線和可以檢測自身運動資料的Nike+科技都被運用在這雙鞋上。而當時早已擁有自己球鞋系列的勒布朗親力代言也證明了Nike對這雙新實戰鞋的重視。而這雙實戰鞋的受歡迎度也在當年達到頂峰。

▲和08一樣,Hyperdunk 2012也受到奧運年的很多球員喜愛

▲歐文的全明星PE也是帥的不行

2012-2014三代算是一個系列,同時運用飛線+Lunarlon+泡棉鞋面的科技使得除了外型之外三雙實戰鞋並沒有太大區別。2015年,以Air Mag為設計靈感的Hyperdun2015出現。塑膠鞋面和動態飛線搭配前後掌分離式zoom的老配置搭配著超現實主義的外形出現在大家眼前。雖然外形並不能討好所有人,但是優秀的實戰性和現在的性價比也讓它在球場上頻頻出現。

▲樂福也是直到總決賽都在穿著Hyperdunk2015作戰

今年又是一個奧運年,推出三個版本的Hyperdunk2016在2015的基礎上繼續改進。Phylon+zoom+飛線的兩款普通版和Flyknit鞋面的特別版都是在大幅減輕重量的情況下保證包裹支撐,並且在此基礎上提高緩震和反應。

▲泡椒,表妹,小喬丹分別穿著不同的Hyperdunk2016在奧運會登場

2017年,Hyperdunk又會是什麼樣子?

Adidas Team Signature

最早的阿迪五虎在各自擁有簽名鞋之後過了幾年,Adidas決定將球鞋“集中化”,推出 Adidas Team Signature系列,在更貼近統一外形的基礎上增加了不同位置的個性需求,“團隊鞋款”的名號就此誕生。

最早的TS系列分為偏外線的TS lightspeed,偏內線的lightswitch以及全能型的promodel 。

擁有可替換鞋墊,並且能夠讓每個位置都找到適合自己的球鞋也為Adidas團隊鞋開啟了新的時代。

▲TS lightspeed一直因為外形飽受爭議

▲TS lightswitch高幫版本雖然同樣受到質疑,但是阿裡納斯的專屬lightswitch gil卻很受歡迎,至今都有人當做街鞋。

之後的幾年TS系列逐漸分為鋒線類的TS Commander和TS Creator系列,在同一球星球鞋的同時也不乏佳作。不過,因為沒有再認真專門為球星單獨設計球鞋,漸漸在款式上比不過Nike,TS系列的銷售量下降以及一系列的球員合約問題使得TS這個維持近5年的系列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Adidas Team Commander Garnett

▲Adidas TS Creator D-Rose,當時的TS已經進入天足時代,而實戰性上升的同時,受歡迎度卻下不上。

Adidas Crazylite

在TS系列開始衰落,Adidas重新回到團隊鞋+球星簽名鞋銷售的舊方式時。Adidas Crazylight的誕生了。初代Crazylight搭載Sprintweb科技,利用網面的輕量大大減少鞋身的重量,同時利用SprintFrame科技保護腳踝和鞋身一體性。一雙鞋才700克左右的鞋重至今也算得上最輕。

Crazylight2在1代的基礎上添加了Bounce緩震,並且Sprintweb隨著科技進步也越來越輕。

到了三代,雖然不再採用Bounce,但是全新的Sprintweb和SprintFrame使得球鞋的重量下降到近500克。但是國情的重量也犧牲了太多的支撐及保護,緩震性及保護性受到質疑的Crazylight開始轉型。

Crazylight Boost隨著Boost的研發成為了第四代出現在我們眼前的Crazylight系列。不再追求重量極限的Crazylight搭載後跟Boost科技使得緩震提高。Sprintweb與SprintFrame雖然仍舊存在但是通過加厚增加了支撐與保護。雖然重量增加了,但是新的Crazylight Boost更加像一雙優秀的實戰鞋。

▲Boost技術的誕生也為Adidas奪回籃球市場吹響了號角,而Crazylight Boost也是領軍人物之一。

Crazylight Boost 1作為輕質球鞋到兼顧輕質(雖然變重了)以及性能的球鞋,成為了Crazylight的轉捩點。Crazylight Boost 2015自誕生伊始就成為了話題中心。無論是後掌超厚Boost帶來的新鮮腳感還是初代Primeknit兼顧包裹與支撐的輕量體驗都使得這雙鞋成為了很多後衛球員的首選。雖然耐磨性成為了被詬病無數次的話題,但是Crazylight Boost 2015以及之後的2.5都是十分值得嘗試的鞋款。

▲維金斯在新秀賽的優秀發揮也成為了讓Crazylight Boost 2015自我宣傳的良好途徑。

▲在Crazylight Boost基礎上增加了鞋面穩定性的2.5包裹性更強,但卻有了夾腳的缺點

到了今年,Crazylight Boost2016橫空出世。Primeknit的運用再度升級,全掌Boost以及馬牌橡膠底提供的強大腳感和防滑也讓人驚喜。究竟Crazylight還能如何發展,就讓我們隨著時間慢慢觀察。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