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手機>正文

麥飛科技宮華澤:共用機制能讓遙感無人機更早迎來萬眾創新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廖小罕發表了無人機在遙感的商業化領域比衛星更有優勢的觀點,並表示遙感無人機將迎來萬眾創新。對於不少人來說,遙感無人機依然有些陌生。什麼是遙感,什麼又是遙感無人機,遙感無人機的機會又在哪裡?

宮華澤是中國科學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宮華澤博士,同時也是麥飛科技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在他看來引導更多的技術與人進來,會改變這個方向的現狀,行業需求量引導這方面的參與力量,參與力量多了就會出現一次質變的飛躍,如果想將這個時代早一點到來,就要先解決無人機平臺的共用機制問題。

什麼是遙感?

“遙感就是遙遠的感知,是一種不接觸目標本身就能夠知道目標性質的一種技術。生活中的很多技術都可以稱為遙感,符合這種感知方式的就是遙感。最典型的是衛星遙感技術,衛星和無人機一樣,都是飛行平臺,類似的平臺還有航空有人機。”

宮華澤向雷鋒網解釋道。

通常遙感的細分都是按照平臺來說的,比如航空平臺,指有人機,浮空器(飛艇)等;近地空平臺,指無人機;地面平臺,如一些高架平臺,地面的無線感測器、探頭等等。

宮華澤表示,衛星遙感技術發展到今天,大多數研究集中在遙感資料的處理、分析、資訊提取方面,這裡面涵蓋的技術範圍很大,有數位影像處理、圖形學、模式識別、人工智慧等,這些都可以應用到衛星遙感資料處理中。衛星資料的優勢是,成像範圍大,軌道相對穩定,成像品質有嚴格控制,整體品質優。局限性也非常明顯,受軌道控制,成像時間固定,獲取資料的系統參數和模式不多,且不可調,因為過多的調節會增加衛星自身的風險,形象一點說,衛星在空間軌道上不能隨意變動姿態,這樣會造成衛星不受控制,墜毀在大氣中。

反觀無人機,無人機全天時作業,一天之中可以隨時起飛,除了惡劣天氣之外,都可以升空作業,感測器姿態調節配合無人機自身姿態調節,能夠形成多種多樣的觀測模式,這給獲取資料的信息量帶來了幾何級數的增長,極大地拓展了後續應用能力。

遙感無人機存在哪些問題?

對於無人機來說,續航當然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無人機平臺分三類,單旋翼,多旋翼和固定翼。宮華澤表示,續航問題在多旋翼上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以續航能力來說,多旋翼最短,固定翼最長,單旋翼有的是採用油動的,多旋翼基本上是電池提供動力,固定翼可以油動也可以電動,而通常情況下無人機遙感的觀測高度可以在100-300m高空,200m航高內可以看到1cm的目標,所以滿足觀測需求的話,固定翼是首選。當然,在宮華澤看來續航是一個遲早要解決的問題,並不是無人機遙感不可跨越的難點,因為就像電動汽車一樣,電池技術的發展會逐漸解決這個問題。“前不久有一個新聞,關於石墨烯技術轉化應用方面的,該方面中國技術在世界上是領先的。石墨烯電池的引入會根本性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對於固定翼來說,還存在一個問題,降落。固定翼需要一個3米寬的路面才可以降落,但是固定翼因為航時長,所以可以選擇在遠一些的位置來起飛和降落。如果不具備這樣道路的地區,宮華澤表示目前有兩個解決方案,一種就是傘降,一種是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固定翼飛機,但是這種技術還沒有完全過關,國內他所知道的也只有一家能做。

“隨著消費級需求的增長以及技術發展,無人機平臺自身的穩定性和操控易用性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隨著一些人工智慧技術的引入,這個平臺的能力日趨完善,這意味著無人機行業應用的風口可以到來了。”

遙感無人機的風口在哪兒?

宮華澤表示衛星遙感技術最大的需求方就是行業應用,但是衛星資料存在價格高、空間解析度和時間解析度較差等問題,難以滿足行業的需求。無人機空間解析度很高、時效性可以保證,唯一空白的方面就是行業應用的具體解決方案。而農業則成為無人機行業應用的第一首選,因為這個市場足夠大,入門門檻不高,所以很多無人機廠家都會選擇無人機植保作為一種轉型。

由宮華澤於今年所創立的麥飛科技便是為農業無人機提供技術解決方案的,團隊成員來自

中國科學院、環保部、農業部、阿裡巴巴、甲骨文等

依託在遙感技術方面的長時間積累,以及對中國農業的理解,麥飛科技開發出了一套中國農業變數噴藥技術解決方案,簡單地說,先依託無人機平臺進行快速監測,形成施藥處方圖,之後以施藥處方圖來指導自動化的無人機植保。宮華澤博士強調了其中的智慧化和自動化,因為目前無人機植保基本都是以手動操控為主,這種方式有很多弊端,而他們的解決方案能夠根本性改變中國農業過量施用農藥的現狀,同時能夠即時對農產品進行分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保護農業耕植環境,形成可持續綠色農業發展良性路線,最終保證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除了農業,還有電力、安防、基礎設施監測等方面的無人機行業應用需求,“總之,無人機領域下一個千億市場的爆發肯定是在行業應用。”

對於廖小罕所提出的遙感無人機將迎來萬眾創新這一說法,宮華澤表示認同。“就像當年的蘋果和安卓,這是一個平臺,可以激發參與者更多的想法,遙感技術的儲備是足夠的,無人機作為新的靈活的觀測平臺,將會實現很多只能在實驗室環境中才能夠實現的遙感觀測模式,這是對遙感技術行業應用最大的促進作用。從資料來源來看,無人機能夠提供高解析度,高時效性的觀測資料,有效彌補傳統遙感平臺資料的不足,雖然無人機也有很多問題,比如平臺穩定性,續航,起降方式等,但是這些都不是不能解決的方面,逐步可以完善與提高。如果想讓這個時代早一點到來,共用機制是首先需要解決的,而這恰恰又是違背市場盈利規律的事情,需要一段時間來逐漸磨合與整合,達到最優模式。”

宮華澤表示目前衛星遙感技術幾乎不會轉化為有效的市場生產力,國內的衛星產業還沒有建立起來,除非等待衛星平臺和感測器技術的大飛躍,從而帶動後端應用的蓬勃發展。而像無人機,這類新的平臺則帶來了太多的可能,也能夠將衛星遙感的核心技術低成本地完成向生產力的轉化,同時這也是市場的真實需求。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