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子
說到的知乎問題,就是下面這個:
其實這篇提問在沒有問是不是的情況下直接問為什麼,再加上這種肯定性的言論和遣詞造句,怎麼看怎麼像釣魚的…當然也不排除是個別果粉信仰爆棚所以這麼問……
實際上,如果把iPhone 6s Plus跟以前那種真正“沒什麼進步”的卡片機來比較的話,或許真的有勝出可能(感測器尺寸都在同一個數量級上)。但既然你選擇了RX100這種1英寸感測器的產品,還聲稱畫質逼近入門級單反……那就不好意思了。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嘍。
——這是一個感測器尺寸的簡單比較。而6s的感測器尺寸,還不到1/2.3英寸大。
2拓展閱讀——為什麼底大一級壓死人?
(本部分可以直接跳過,不影響後續章節閱讀)
大底的優勢,主要集中在解析度和信噪比上。其實這兩個項目之所以領先的原因,都有一個簡單的解釋。
解析度方面,一個原因是信號的不確定性原理(不是量子力學裡那個)。一個信號(包括空間信號)如果能量為E,本身的雜訊(不確定性)跟它的傅裡葉變換的雜訊的乘積不能小於E/(4π)^2——換言之,小底(單一圖元也小)在空間信號的位置本身(空域)上提高了確定性,這樣便增加了其傅裡葉變換(頻域)的不確定性。表現在圖片上就是解析度和銳度受到影響。
另一個原因是小像場、但是單位像場解析度高的鏡頭比像場大而單位像場解析度相對低的鏡頭要難做。
信噪比方面的原因是等效光圈原理,大家可以查看這篇文章:
什麼是等效光圈?
P.S.:很多人私信問我說無法理解等效光圈原理,大部分人困惑的點,都類似下面這位同學:
問題往往集中在通光量和快門時間上。膠片剪裁這個例子其實是個非常好的分析——膠片的銀鹽顆粒密度在裁切前後沒有變化,但是銀鹽顆粒的總量變了。如果要銀鹽顆粒的總量不變,那就要把顆粒磨得更細才能鋪進更小的面積裡,這時原來的高速膠片(ISO高)就變成了低速片(ISO低)。
通光量這個,不妨換一個思路來想這個問題:
同樣圖元(比方都是1200萬)的全幅和M43感測器,它們單一圖元的受光量是否相同?(顯然不同)如果這個能輕鬆理解,那麼它們分別乘以1200萬得到總受光量,你又為什麼認為它們是相同的呢?
3理論畫質測試
由於今天兩款參測產品的特殊性,測試專案和可換鏡相機不同。iPhone 6s Plus無法輸出真正意義上的RAW檔,所以無法進行信噪比和寬容度之類的測試(何況這類測試對於手機的使用環境來說意義並不大)。這次以各感光度下的解析度數值來代替以往的高感測試,同時加入塗抹測試(針對jpg直出的測試項目)。RX100M4採用最大格式jpg檔直出,iPhone 6s Plus安裝645PRO app之後輸出無損tiff。
光圈均全開,索尼RX100M4使用同樣的28mm等效焦距。
即使ip6s的最低原生感光度只有25,在解析度這方面依然不是RX100M4的對手。同時在較高感光度下ip6s存在較大程度的塗抹。
4小結
手機攝影現在是越來越流行了,但畢竟還是要認清,手機最大的優勢是在出門的時候無需攜帶額外的攝影器材,以及拍完之後可以直接進行後期處理或者發微博朋友圈——但它在畫質方面,哪怕跟剛剛夠得上“相機”門檻的索尼RX100M4比,也還是遠遠不夠格。
這裡還不算RAW格式支持(雖然這個RAW有點殘廢,希望下一代RX100M5提供無損格式)給這部相機帶來的後期空間助力。
還不算RX100M4可以變焦。
RX100M4的缺點其實就是ip6s的優點——需要攜帶額外的負重,對於出門從不背包的我等男性用戶來說有點麻煩;不能拍完馬上傳微博朋友圈,還需要折騰wifi傳輸……等等。
總之,這兩種設備其實沒有互相的可替代性,各自打好自己領域的東西即可。非要越級挑戰,那也只能自討苦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