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索尼RX100M4——黑卡4評測

最專業的備機——索尼黑卡RX100 M4

本文看點預覽:

一、第一眼印象 外觀/設計/介面/

二、理論畫質篇 常規畫質測試/寬容度測試/高感光度測試/

三、實際體驗篇 實際拍攝/對焦、取景與時滯方面/新功能HFR高速視頻/

四、拆解分析篇 拆解進行時/

1《 第一眼印象 》

這裡是索尼新黑卡RX100M4的“第一眼印象”篇,在這裡你將看到對這款相機外觀功能和上手感受的初步評價,以及對該型號亮點的點評。

這款機器拿到手之後,其實第一反應很簡單——和RX100M3相似度簡直破表了。跟5Ds/5DsR的區別相比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或許是索尼認為這樣的產品DNA已經足夠完善而且具有辨識性,所以完全不需要做任何改動?

▲索尼RX100M3(左)和RX100M4(右)正面觀

像,實在是太像了。像到老夫不得不在借來的RX100M3上綁了一個手繩以方便區分這兩款型號——雖然這台RX100M3本身的戰鬥成色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區分點,但畢竟我懶嘛,看戰鬥成色還得點開大圖,還是手繩好使。正面確實沒有什麼不同,蔡司的小藍標依然是一張貼紙,貼在機器的右下角。

▲索尼RX100M3(左)和RX100M4(右)背面觀

忽略螢幕上塗抹的指紋,兩台機器依然是沒有什麼差別。RX100M4和RX100M3的操控可以認為完全相同,升級的話可以延續以往的使用習慣。

取景器的外形沒有什麼差別,但是RX100M4提供了將取景器推回的時候相機可以不自動關機的設置——對於我等不用取景器的時候就喜歡把它直接塞回機身的用戶來說,相比於RX100M3絕對是良心設計。

順便提一下,這塊螢幕雖然官方說具有防劃和防指紋塗層,但從上面的幾張圖來看這個塗層並沒有什麼卵用,所以還是推薦強迫症患者該貼膜貼膜,該帶套帶套,否則天天看著個大花臉心情不好的話,別怪老夫沒提醒你…

#說完了一樣的,咱們再來說說不一樣的#

眾所周知,RX100M4相對於前作M3,主要是功能方面的升級。自然多出來的功能就反映在了功能表和轉盤上了:

▲RX100M4多出來了“Dual Rec”的相關選項

Dual Rec功能可以在拍攝視頻的時候隨時通過按快門來輸出接近于全圖元尺寸的圖片,這項功能也是來自於RX100M4感測器的高速化特性。對於平時給家人拍視頻,隨時需要抓兩張照片之類的用途,那還是相當順手的。

▲RX100M4(下)對比RX100M3(上)

索尼一貫有吧技術特性標在機頂的習慣,這次也不例外。新增的Exmor RS(積層式)感測器、4K內錄功能都赫然在列,彰示著一個屬於高速的新時代。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模式轉盤也發生了變化,新增的HFR(高幀速)模式這次被直接做在了模式轉盤上,和普通視頻一樣可以設置P、A、S、M以及具體的拍攝參數。

▲獨立的HFR高畫面播放速率視訊模式

▲RX100M4擁有和A7S一樣的S-Log2

只不過沒有A7s那種變態的高感光度性能,RX100M4的S-Log基準ISO是1600,而動態範圍擴展也只有800%(3EVs)。不過從這個功能的加持,還是不難看出索尼對視頻產品的重視程度。或許索尼覺得,視頻才是未來?未來我們的資訊分享都會像《哈利波特》系列電影裡那種牆上會動的畫一樣?

▲取景器翻拍對比

嗯差點忘了說,RX100M4的取景器也得到了升級,和A7系列上的取景器基本有了相同的精細度和色彩表現。通過上面的翻拍圖,大家可以直觀的看到區別。

#其實對於這台機器【第一眼印象】的總結,我還是感覺略為失望的。相比於RX100M3沒有任何變化的機身外形,也就意味著M3上因為機身外形造成的問題現在依然是存在著——比如說持握手感(這點佳能的G7x做的就相對不錯)、操控不是那麼好之類的問題。#

然而光有個花架子其實才是最悲哀的事情。那麼RX100M4的內心究竟是怎麼樣的世界呢?請往下看↓↓↓

2《 理論畫質篇 》

這裡是索尼新黑卡RX100M4的“理論畫質”篇,在這裡你將看到對這款相機畫質和成像的分析,以及與類似機型的對比。

談到RX100M4的畫質,我想很多用戶關心的都是它和前作RX100M3以及佳能G7X的對比。然而我多方嘗試最後沒有借到佳能G7X(這款機器說實話挺不錯的,不知道為什麼買的人那麼少)。於是只好把它和RX100M3進行對比。RX100M4沿用了RX100M3上的鏡頭,所以理論上來講在解析度表現方面不會有什麼區別。實際測試結果也反映了這一點——35mm端 f/4.0光圈的中心解析度 RX100M4為1109LW/PH,RX100M3為1097LW/PH,基本可以看作是測試誤差。

#tips:為什麼蘭拓的解析度測試成績普遍偏低?#

我們在解析度測試的時候會移除所有的銳化設置,測得的是RAW的原始解析度數值。相對來說會低一些。所以RX100M4和RX100M3的差異主要就在於新的積層式感測器能否提供不一樣的畫質表現 。我們接下來的測試,也將針對感測器來進行,採用的測試方法與可換鏡頭機身的測試方法相同。

一、常規畫質測試

可視有效圖元:在理想狀況下(取鏡頭達到最高解析度數值的35mm@f/4.0),該感測器的可視有效圖元數為12.96百萬圖元。對應的RX100M3為12.01百萬圖元。四代相比三代有了一定的視在銳度提升,有助於提升圖像的觀感。

實景板拍攝對比(100%截取)。該指標可以認為是這款感測器的視在銳度表現等同於多少圖元的理想感測器,測試方法與DxOMark存在較大不同,不適用於和DxOMark-Sharpness作直接比較。

1.色彩傾向測試:

▲RX100M4的色彩傾向

▲RX100M3的色彩傾向

方塊是色卡的理想值,圓圈是實際值。可以看到兩台機器在色彩方面沒有什麼本質的區別。

二:寬容度測試

在測試之前我想明確兩點問題:

①、寬容度(Latitude)≠動態範圍(Dynamic Range)。動態範圍幾乎只與全黑條件下的底噪相關,反映的是感測器的理論性能參數。而寬容度涉及的範圍則要大很多,是一個攝影上的概念。所以在寬容度測試環節裡,我們將動態範圍作為寬容度的一個子項來處理。

②、索尼這一代的RX100裡加入了全電子快門的設計,根據我們以往的經驗,全電子快門由於需要快速對感測器充放電,會導致額外的干擾。所以將對開啟電子快門後的畫質進行專門測試。

1.動態範圍測試:

順便提一句,之前5DSR的動態範圍測試與DxOMark後來公佈的成績存在較大誤差,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我們測試的結果普遍偏高1.1EV左右,呈系統誤差的特徵。所以如果需要將蘭拓的動態範圍得分與DxOMark的作對比,請自行將成績減去1.1EV。以上成績不考慮縮圖的影響,類似DxOMark的Screen。

可以看到電子快門和長時間曝光對RX100M4的動態影響還是很明顯的。可能與小型感測器熱密度偏高有關,如果同時開啟電子快門和長時間曝光的話,動態會掉到一個不能忍的程度。鑒於RX100M4本身鏡間快門聲音就很小,建議在除非真正需要超高速快門(大於1/2000秒)的情況下,一般將電子快門關閉即可。機間對比來看,RX100M4的動態範圍相對於RX100M3來說又有了一定的提升,同時直接幹掉了佳能的5DSR……呃,當我什麼都沒說

喜聞樂見的暗部提亮五檔對比,M4略有進步。

2.暗部信噪比:

通過以下的120dB(20EVs)高動態範圍測試燈箱,對分區信噪比進行計數。相比動態範圍指標更能反映出真實的暗部提亮能力。

測試結果如下:

可以看到電子快門對畫質的影響隨著欠曝檔位的加深而逐漸增大。不過RX100M4始終可以領先RX100M3一個不算大的幅度。看起來領先很多是因為坐標軸問題,實際上1dB的信噪比領先換算過來差不多就是0.3檔的優勢,不能算決定性碾壓。到了-4EV往後的檔位,領先的優勢開始變得明顯。實拍對比可以繼續參照上面的港幣截圖(-5EV)。

3.暗部伽馬漂移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對暗部進行過提亮操作之後雖然信噪比沒有什麼問題,圖像的反差特性卻完全不對了。Gamma值漂移測定能夠反映出這一情況。本測試所採用的原始暗部圖像由16張照片疊加輸出,儘量避免雜訊特性對測試產生的干擾。以正常曝光時候的Gamma作為零點,輸出相對值。

RX100M3和RX100M4(機械快門)的伽馬漂移控制基本是一致的(M4機械快門的曲線被完全掩蓋在M3的曲線下面,兩者幾乎重合),但開啟電子快門之後伽馬漂移變得開始嚴重。從這個圖表上來看可能導致的結果就是暗部發灰,導致這個問題的原因可能也是感測器放電不可能完全放乾淨。

從這張暗部的對比圖中也可以看出Gamma漂移對暗部還原帶來的影響(上圖為欠曝5EV拍攝)

4.暗部偏色

暗部偏色這個,就是字面意思。在我們的測試當中採用Lab色彩漂移值(△Emax)來表示。

RX100M4相對於RX100M3來說在暗部偏色控制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一開電子快門,又直接死掉了。還是那句話,沒事兒別亂開。確實覺得索尼的暗部偏色問題是一大奇景,信噪比能控制的很優秀,但是暗部畫面的可用性依然呵呵。。

上圖為RX100M3,欠曝5EV後提亮。

上圖為RX100M4(機械快門)。

上圖為RX100M4(電子快門),同樣欠曝5EV。不過說起來索尼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暗部成像會有一圈一圈的色階環。這個在知乎上也有人問過,但是依然不知道作何解。又不敢強行把鍋扣到有損編碼身上,畢竟索粉太多,亂說話會被噴死…好在如果A7RII的無損固件真的會出現的話,這個問題也就不難驗證了。

《寬容度測試結論》:

根據信噪比、伽馬和偏色特性的綜合結果,我認為索尼RX100M4獲取較佳畫質的欠曝檔數不要超過3EV。同時電子快門能不開就不開,除非你必須超高的快門速度。

三、高感光度測試

相信高感表現也是用戶普遍關心的問題之一,理論上來說,積層式CMOS具有更高的開口率,那麼能不能獲取更好的高感表現呢?

1.首先還是信噪比:眾所周知信噪比決定的是高ISO下畫面的純淨程度。

取18%中性灰區進行信噪比測試,結論是積層式CMOS對於這種尺寸的元件來說,高感提升微乎其微,甚至都可以算作是測試誤差。

既然1英寸CMOS的圖元密度都已經很難從背照式/積層式結構上獲取高感光度性能增益了,那麼A7RII的全畫幅CMOS採用背照式結構,唯一且有效的目的也只能是刷速度。

▲ISO 6400下兩機表現對比

由於我嚴重懷疑RX100M3可能沒對上焦,而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M3已經歸還,所以就不給出逐感光度的對比了。不過從上面這張圖單純看信噪比的話,RX100M4相對M3來說,確實沒有什麼變化。

2.高感光度偏色測試

與寬容度測試相同,這裡我們依然使用△Emax來標定偏色的數值。數字越小,說明偏色越少,高感下的實際性能越優秀。

高感偏色的情況相對於欠曝偏色來說好了不止一點半點,RX100M3和RX100M4均未在提高感光度的情況下產生可見的偏色,雜訊均勻分佈各向同性,這點倒是頗為值得讚揚。RX100M3和M4基準值的偏差來自於二者色彩傾向的些許差異。其實下次可以考慮歸一化,把基礎ISO下的數值作為零點,來進行偏色計量。

3《 實際體驗篇 》

這裡是索尼新黑卡RX100M4的“實際體驗”篇,在這裡你將看到對這款相機實際的操作體驗,以及優缺點的總結和分析。

在構思這篇實際體驗篇的時候,我竟感覺一時無從下筆——因為關注這篇評測的人,很多都是RX100M3的持有者,在關注這款機器是否

值得換代升級。

那麼我先把結論說在前面:如果您是RX100M3的使用者,而且只是拍照,對視頻功能無任何需求的話,不需要升級為RX100M4。

原因很簡單,RX100M4和RX100M3的拍照體驗以及畫質指標(見本評測的“理論畫質篇”)基本相同。

不過這也並不意味著RX100M4沒有讓人眼前一亮的小亮點,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在做“第一眼印象”篇的時候我提到過RX100M4的螢幕有個易於沾染指紋的問題,微博上有人回復說所謂的防指紋塗層不是不易沾指紋,而是易於擦除。說起來如果易於擦除的話其實對使用還是沒什麼影響啊,現在好像大家都有隨手帶點紙♂巾的習慣…於是我就找了個鏡頭布,沾了點水,擦啊擦啊…

好像並沒有什麼卵用,更花了…於是只好掏出店裡清潔機身用的白電油(我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麼玩意,不過可以確認的是屬於有機溶劑的一種,高揮發性和易燃性,有點像汽油)。然後…

世界終於清靜了。考慮到一般人不可能隨身攜帶有機溶劑擦螢幕,所以強迫症患者還是需要注意一下,最好貼個膜…

嗯關於螢幕的吐槽到此結束。

還有另外兩個槽點,由於跟RX100M3基本相同,在此一筆帶過:

1、老夫作為一個188cm的大漢,捏著這個小機器手感極度難受,可能不只是體積,也跟握柄設計有關。

機身大小差不多的佳能G7X拿起來就舒服很多。

2、取景器還是沒法流暢操作,必須拉起來抽出來才能使用,這個步驟沒法單手完成——而隨身機很多時候受條件限制只能單手操作。

下面進入實際體驗測試。

一、實際拍攝體驗

關於24-70mm等效焦距是否夠用的問題:從我個人的體驗來看,我覺得是有點不夠用的。

變焦範圍大致如此,可以自行感受一下。當然能變焦這件事本身相對于那些定焦隨身機來說就已經是優勢了,再不然的話,不是還有RX10II嘛。視覺畫質方面其實還好,不過相比於APS-C畫幅微單搭配好一點的鏡頭,差距還是挺明顯的。

JPEG檔人為加銳的情況比較嚴重,不過考慮到這種小相機拍攝的照片多被用來直接分享,高銳化的JPEG直出傾向對於圖片觀感還是可以起到一定提升作用的。

把上圖的一部分放大到100%,是下面的樣子:

這個畫質雖然相比更大畫幅的單反相機存在一定差距,但是相對於手機來說,還是有著一定進步。這次RX100M4也加入了S-Log模式,在照片拍攝、視頻錄製甚至HFR視頻當中都可以使用。下面先來看看在照片模式下的效果:

在擴展動態範圍方面S-Log還是相當實用的。但在S-Log模式下相機的基準ISO被限定在ISO1600,1英寸底的RX100M4又沒有像全幅A7s那麼變態的高感光度性能,開啟S-Log勢必會導致畫質下降。不過對於小圖分享為主的應用場合來說倒是無傷大雅,而且S-log拍攝的照片可以通過wifi發送到手機進行後期,獲得近似於RAW檔的寬容度。在現在這個分享越來越重要的時代,還是頗具實用性的。至於視頻就更別說了,在沒有RAW序列輸出的情況下,S-Log是拍攝高動態範圍視頻的唯一選擇。

二、對焦、取景與時滯方面

在採用了刷新率更高的積層式感測器之後,取景的流暢度相比RX100M3來說又有了一定的提升。基本已經實現了和光學取景器無區別的取景流暢度體驗。代價就是需要開啟螢幕的高刷新率模式以保證全程的流暢,會導致本來就不寬裕的續航能力更加捉襟見肘。

取景時滯方面我們採用一個頗為取巧的方法來進行測試,用RX100M4對準手機上的碼錶進行取景,再用一台相機在背後拍攝這兩個設備。兩個設備上顯示的時間差值就是系統的取景延遲。

RX100M4的取景延遲約為0.07秒,人眼幾乎不可見。

作為參考,A7R的取景時滯為0.082秒,二者幾乎位於同一個等級。快門時滯方面其實現在已經大可不必擔心,如果遇到在意速度急需抓拍的場合,可以同時開啟電子快門和連拍模式,此時感測器會以全圖元輸出取景信號,當你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直接抓取當前幀保存,快門時滯為零。EVIL結構在快門時滯上高於單反的問題就這麼借著感測器的速度而被解決,而且是徹底解決,已經沒了延遲。

不過,索尼畢竟是索尼,總是不會讓你爽徹底的,這個解決方案的代價就是畫質:

1、開啟連拍的時候,ADC會被限定在12bit輸出,疊加有損編碼後實際等效位元深為10.4bit;

2、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講過了,開啟電子快門會損失一定的畫質。

所以到底需不需要零延遲,大家自行權衡吧。

三、關於新功能HFR高速視頻

HFR(High Frame-Rate)高畫面播放速率視頻在RX100M4當中被設計為撥盤上的一個獨立檔位,選擇之後即可開啟。和普通視頻一樣,高畫面播放速率視頻也可以設置P、A、S、M檔位元曝光模式,滿足一定的創作需求。

高畫面播放速率視頻對存儲卡的要求和4K XAVC-S視頻相同,必須是64及64GB以上的SDXC存儲卡,寫入速度不低於60MB/s。如果存儲卡不滿足要求,就會彈出上面的提示框。話說對於這個限制我還是有點不解,為什麼HFR視頻也要限制卡速。又不需要即時高速寫入…

選擇之後就可以進入拍攝了,所有參數都可以自行調節,包括ISO感光度,以及S-Log等設置。快門速度也可以自行設置,但是不能低於畫面播放速率的倒數(廢話)。也就是說如果我要拍攝1000fps的高畫面播放速率視頻,就需要1/1000的快門速度。一般來說只有室外大晴天時候才能達到這樣的光照條件,室內拍攝就需要強行提升ISO,而這款機器的高ISO表現又比較一般。所以或許A7SII上加入這項功能的話,會具備更高的可用性。

Menu主功能表中有專門的HFR設置項,可以設置拍攝幀速和輸出幀速,慢動作倍率便是這兩個幀速的比值。比方說設為1000fps拍攝,25fps輸出,得到的就是40倍慢動作視頻。優先順序設置裡面有影像品質優先和拍攝時間優先,設為影像品質優先的話,慢動作視頻拍攝時間為一秒鐘(對!沒錯!續一秒!),應該是積層式感測器最底下那塊DRAM容量確實有限的原因。設為拍攝時間優先的話,可以拍三秒鐘…其實好像也並沒有太大的卵用。

以下表格轉自@ETPHOTOS,示各拍攝設置下的輸出畫質。雖然實際輸出各不相同,但最後都會被插值到1080p。

格式 時間倍率 畫質優先 時間優先 50p 50M(250fps) 5x 1824×1026 1676×566 50p 50M(500fps) 10x 1676×566 1136×384 50p 50M(1000fps) 20x 1136×384 800×270 25p 50M(250fps) 10x 1824×1026 1676×566 25p 50M(500fps) 20x 1676×566 1136×384 25p 50M(1000fps) 40x 1136×384 800×270

設置好了之後按下確認鍵,感測器便開始進入採樣模式,你可以在螢幕上即時預覽。如果之前的拍攝定時設置為“起始觸發”,則相機會保存你自按下Movie按鍵之後一秒內的視頻,並升格為相應的高畫面播放速率視頻。

這一秒內螢幕上會顯示“緩衝中”,也是一個無厘頭翻譯。如果之前的拍攝定時設置為“終了觸發”(還是吐槽一下這個翻譯,直接把日語漢字拿過來用,都不改改),則相機會保存你按下Movie按鈕之前一秒內的視頻,並升格為相應的高畫面播放速率視頻。

由於時間只有一秒(三秒的拍攝時間優先模式由於畫質實在是太渣,不建議用),所以一次成功的可能性不會太高。相機在拍攝完成後會開始記錄,記錄的時候背景會即時進行預覽,如果你感覺拍到的不滿意,可以及時按下取消鍵重新拍攝,而不需要等待保存完成才能預覽。

最後是一段RX100M4高畫面播放速率視頻演示#我從來不玩火柴#。現實時長1秒,慢放倍數40倍(請儘量在Wifi環境下觀看):

PS.畫面閃爍是因為照明燈具供電採用50Hz交流電,每秒閃爍100次。放慢40倍之後就是每秒閃兩次半,看起來會非常明顯。並非相機問題。

4

拆解分析篇 》》

這裡是索尼新黑卡RX100M4的“拆解分析”篇,在這裡你將看到對這款相機的拆解,看做工,看晶片。

這款相機相對于大塊頭單反來說集成度頗高,所以沒有太多散碎零件,相對好拆。

旋下螺絲,拆開底板。

打開側面。

拆開背板。

拿出螢幕總成。

拆掉遮罩罩。黃銅色的部分雖然看起來像,但真的不是散熱用的熱管,這種小相機還犯不上用這種級別的散熱手段。

將遮罩罩拿下之後即可將主機板拆下。

主機板正面這塊大晶片應該是一片DRAM,作為相機的緩存使用。來自鎂光(Micron)

主機板背面,索尼的數字影像處理器。原本貼有石墨膜輔助散熱,已經拆掉。

鏡頭+感測器總成。

背面,拆掉這三顆螺絲即可取出感測器元件。

取出來的感測器模組,別看這個鏡頭尾部鏡片實際面積不大,但相對於這塊感測器來說,覆蓋率還是蠻高的。

黑科技的靈魂——1英寸積層式感測器。上面是標準的1元人民幣硬幣,供參考。

取景器組件。

剩下的機身外殼就只有卡槽和電池倉了。

最後是所有組件的大合影。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